这是一场战争,历时三年多。战争的一方是一支充满了创造性的队伍,一支充满了战斗力的生力军;另一方,则是一道道难关,一番番险阻……三年来,在这片吹填起来的沙滩上,他们挥洒汗水,燃烧激情,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谱写了一支雄伟壮阔的交响曲。
这个地方名叫企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海边小镇,紧邻北部湾,曾经号称中国最后一片待开发的滩涂。2010年10月,一公司中标武钢集团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20万吨级铁矿石专用码头工程,大批二航人进驻到这里,从此拉开了热火朝天的序幕。
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20万吨级铁矿石专用码头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企沙半岛西南端的防城港企沙临海工业园内。码头工程主要由码头作业平台、引桥、后方建筑和系缆墩等组成。码头为重力式结构,平台由31个独立的沉箱支撑,长467.9米,宽33米,南端设2个系缆墩。平台通过1座引桥与后方陆域连接,引桥长1194.17米,宽25.0米,南侧布置车行通道,北侧布置皮带机栈桥。
这是中交二航局一公司当时最大的沿海码头工程,同时也是武钢集团和柳钢集团合资以后开建的第一个码头工程。对一公司来说,在扩展业务领域、积累施工经验、占领高端市场等方面,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项目伊始,一公司即调配精兵强将,组建了当时全公司最强大的项目班子。自2010年12月28日开工到日前主体完工,该项目夯实管理,强化安全,研发技术,紧跟进度,充分展现了一个大项目的风范。
又解决了一个难题
对于年轻的项目总工张功成来说,每天最乐于听到的一句话莫过于“今天我又解决了一个难题。”他要面对的这个项目,不是他以前闭着眼睛都会做的内河高桩码头,横在他面前的,是恶劣的施工环境。无遮掩的外海,变化无常的气候,复杂多变的海底地质条件。此外,还有季风,台风,涌浪……这不是肥肉,而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这几年来,为了做方案,他和技术员们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也不知道坐着交通船或筏子顶着风浪去现场勘查了多少回。
该工程码头作业平台为重力式沉箱结构,共有圆筒沉箱31个。沉箱高25米,直径13.8米,重2500吨,高细比达到1.82,国内罕见。重量大,又高又细,使得这个庞然大物的安装对基床平整度的要求近乎严苛。但是,沉箱安装区水深二十多米,最低涌浪也在0.5米左右,基床整平的难度可想而知。更让人头痛的是,如何精确测量基床的平整度,对于该项目部测量组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如果基床平整精度不够,势必影响沉箱安装的精度,而一旦不能一次性准确安装到位,后期调整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精确的测量结果,是确保沉箱安装到位的保证。
之前,测量组采用进口的测深仪测量水深,以控制基床整平精度,用于控制沉箱安装后的垂直度。但由于该区域海况复杂,测深仪的精度达不到沉箱安装的要求。后来,测量组改用测深杆,可是,三十几米的测深杆,重达数百公斤,必须用吊机起吊,常常得好几个人配合才能完成任务,不仅测量的精度不高,效率也十分低下。
一天,测量组的左庆泉看到作业队用滑轮吊钢管,联想到该海域流速小、涌浪大的特点,灵机一转,一个测水深的方法在他脑海里形成了。他将一个滑轮组固定在船舷上,用一根钢丝绳穿过滑轮组,一头系一个大铁球,另一头系一个小铁球,钢丝绳从大铁球开始向系有轻铁球的一头标刻度,当大铁球沉到底时,钢丝绳与滑轮相切的位置的数值,减去GPS测出的滑轮组所在位置的高程,就是海水的深度。
左庆泉的设想得到了张功成的支持,“重轻砣水深测量器”很快投入实验。经过多次实践与改进,用这个“土方法”测量出来的数据,比之前用“洋设备”测出来的精度还要高。而且,以前五六个人完不成的任务,现在只需两人就可完成,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该工程所有31个沉箱,个个安装到位,偏差不超过3厘米,远远低于规范要求的不超过沉箱高度的0.4%。
就在测量组想方设法研发“土设备”时,另一个问题一度让整个项目部愁眉不展。原来,当半潜驳将沉箱运至安装区域后,沉箱出驳成了一道解不开的疙瘩。经计算,要使沉箱达到浮游稳定状态,沉箱里面必须加4米深的水,这时沉箱吃水达到17.5米。可是,一公司现有的半潜驳最多只能下潜至19.3米,这时,沉箱吃水才14.55米,根本达不到上浮的要求。而当时国内市场大型半潜驳十分紧俏,很难租得到。该项目部多方询问,得到的答复都是正在使用中,需要等待。租赁特大型半潜驳的价格高昂且不说,光时间上的等待,就是难以承受的损失。
沉箱出不了驳就无法安装,这如同一个骨头卡在喉咙里,让大家寝食难安。有人提议说,沉箱出驳之前不加水,空沉箱吃水深度只有14.2米,刚好满足出驳要求。这个办法一提出,立马就有人反对,理由是沉箱吃水浅,重心就不稳,这样的庞然大物一旦倾覆,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怎么办?
张功成带着他的技术团队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关。经过认真计算,他们发现,对传统的起重船吊扶出驳工艺加以改进,提前保持既定吊力,可以确保沉箱出驳与浮游的安全。也就是说,沉箱出驳前不加水,让协助沉箱出驳的浮吊提前带力250吨,在沉箱自身浮力的作用下,刚好满足沉箱保持浮游稳定状态。半潜驳移开后立,即用水泵向沉箱内加水至4米深,在这个过程中,浮吊缓缓松力,使沉箱本身达到浮游稳定。
赵凯,项目部技术员,刚去这个项目时25岁,毕业才一年多。如今,他已经打磨成一个黑瘦精干的技术骨干。说起“吊孔盒”这种吊装工艺,平日里寡言少语的赵凯终于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扇形块是沉箱的上部结构,用于支撑上方的箱梁。扇形块半径7米,高1.8米,弧线为圆的四分之一,就像一块圆形饼干划分成大小相同的四块。扇形块重心不稳,又是实心的,吊装起来非常麻烦。显然,用钢丝绳挂掉是不可能的,钢丝绳没有着力点,都挂不住,必须采用预埋件。一般而言,这样的构件会预埋吊环,只要吊钩挂住吊环,就可以起吊了。不过,对于重达两百多吨的扇形块来说,预埋吊环所用的钢筋还真不少。
能不能采用一种使用钢筋少又安全便捷的预埋方式呢?早在开始扇形块预制之前,赵凯就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有一段日子,他天天查资料,设计模块,并仔细测算,最后他发现,采用“吊孔盒”这种新工艺,远比采用吊环节省材料。
所谓“吊孔盒”,就是预埋在扇形块里的一个空“盒子”。“盒子”分为两层,上层为丁字型吊钩的入口,呈长方形,上口的长度略大于丁字型吊钩的宽度,上口的宽度略大于吊钩的厚度,深度则为锚固深度。下层呈正方形,边长与上口的长度一致,而高度则由吊钩的高度决定,略微大于吊钩,方便吊钩转动。吊装时,将丁字型吊钩插入吊孔盒,旋转90度,吊钩就完全勾住吊孔盒了。吊孔盒位于扇形板的质心,两侧各预埋一块钢板作为锚板,当扇形块起吊时,锚板承受的轴心拔出力均匀传递到扇形板各受力点,使各点受力程度控制在混凝土的抗剪力度范围内。采用这种吊装工艺,相比于吊环吊装,节约材料近三分之一,吊装时,也更加便捷。
这样的技术难题,他们几乎每月都要遇到几起。早在开工之初,他们就遇到了难题。部分桩基位于抛石区,施工进度非常缓慢,光第一根桩就用了45天,才冲钻好桩孔。桩孔穿过厚达9米且与海水相通的抛石层,钢护筒无法生根,海水倒灌,给灌注施工带来了巨大挑战。经过项目部技术人员反复研究,采取双护筒跟进法浇筑混凝土,成功解决了这一施工难题。
安全不是喊出来的
“大家快去看。吕经理给自己罚款了!”一天中午,一群人围在公示牌前看热闹。原来,牌上贴着一张安全罚款单。不过,与往常不一样的是,这张罚单的主人却是项目经理吕健本人,这让大伙都感到很意外。还有自己给自己罚款的人?
原来,吕健从武汉开完会赶回项目后,没来得及穿救生衣,直接去钢栈桥上查看,正好被现场值班的安全员看到了。安全员果断掏出相机,咔嚓一下,留下了证据。回到办公室之后,赶紧开罚单,一式两份,交项目经理签字之后,一份交财务扣款,一份张贴在宣传橱窗,以示警戒。
“安全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吕健经过时,给大伙留了一句话。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轻易违反安全制度。
安全措施如此严格,可是,施工现场却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临水作业工人不穿红色救生衣,而项目管理人员也没有喝止这种违章现象。众所周知,临水作业必须穿救生衣是铁的纪律,为什么这些工人敢公然违章?仔细一看,猛然醒悟,原来他们腰间系有胀胀的一圈东西,叫做腰带式气胀救生圈。
防城港钢铁基地码头工程地处北部湾北侧,夏季高温高湿,白天施工时,工人们挥汗如雨,极其难受,恨不得把衣服和身上的皮都脱掉,更甭说穿上厚厚的救生衣了。有些工人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将救生衣丢在一旁,把生命安全抛之脑后。厚厚的救生衣,无疑加剧了高温高热的现状,由此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将安全实用与舒适健康这对矛盾推到了该项目领导班子的面前。经过多方打探,该项目部发现,腰带式气胀救生圈可完美解决这个难题。
腰带式气胀救生圈是通过中国船级社CCS检验认可的救生用品,高质安全,简易方便,被消防、海警、水警、武警、边防、海事、渔政等单位广泛用来从事水上救援活动。因其价格太高,相当于普通救生衣的二十几倍,所以在施工领域很少使用。相比传统救生衣,上百个这样的救生圈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可该项目部班子成员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关注成本同时更要注重以人为本,时刻把工人的冷暖寒热放在心上。不久,该项目部所有临水作业人员,都配上了这种腰带式气胀救生圈。
穿上腰带式气胀救生圈后,工人们都非常高兴,干起活来,再不像以前穿着厚厚的救生衣那么笨拙,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模板工杨小二激动地说:“我们现在做事,既安全,又不用像以前那样在大太阳底下裹着厚厚的救生衣了。项目部这工作,做得真贴心!”
在民工住宿区的大院里,有一个公用的大厨房。走进厨房,只见里面分隔成几个区域,每个区域整整齐齐摆放着各类炊具、餐具以及食材。每个协作队都有属于自己的区域。江西队的老板娘黄大姐,是这片荒滩上唯一的小卖部的“大掌柜”,同时还是这间大厨房里面的厨师之一。她说:“以前我们都在自己房间里面做饭,整个房间里面都是油烟味。”
防城港项目部前后共有十几家协作队。项目建设之初,因用地紧张,每个队伍都只能各自为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伙。有些夫妻档的民工,甚至在自己的房间做饭。做饭就得用电,或者用煤气,在房间里做饭,不仅降低了住宿的舒适性,同时也埋下了不少安全隐患。
在一次突击检查中,安全部长程刚发现,很多房间电线随便拉,煤气罐随便摆,稍微不慎,就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他当即给各队伍下达了整改通知,要求在一周之内完成整改。一周之后,程刚去验收时发现,大家基本都没怎么整改。一问原因,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说,没地方。
项目部周例会上,程刚汇报了协作队的难处。吃饭是头等大事,安全更是重中之重,两个都不可偏废。最后,项目部决定,在民工住宿区再建一栋板房,作为各协作队公用的厨房。几天后,板房建起来了,灶台、案板、油烟机、电风扇以及桌椅板凳一应俱全。各协作队很快就搬进了新厨房,在各自划定的区域里安居乐业了。
“有了新厨房,再也不用每晚忍受呛鼻的油烟了,也不用为漏电漏气提心吊胆了。大家在一个厨房里面劳作,聊聊天,说说笑,不用闷头干活了。”黄大姐笑着说。
项目部分管安全的副经理老金,最近被人上了一个雅号,叫做“废品大王”。与那些专收废铜烂铁的人不同,他所收的东西与其叫做“废品”,还不如叫“三成新”。他常开着一辆皮卡,到各工区巡查,这里瞧瞧,那里看看。
“这吊索锈蚀了,不能再用,我收走了!”这不,老金又在大喊了。
“金经理,这是上个月才换的,报废了真可惜,我看再用用吧。”听到金经理在喊,协作队老陈赶紧跑过来解释。
“老陈,项目部早有规定,吊索必须一个月一换,你不会忘了吧?”老金捋了捋长须,提高了嗓门。
“金经理,从开工到现在都快几年了,也没见哪根吊索断过。我看,再用两天也不要紧。”老陈求情了。
“用两天?这海边空气那么潮湿,盐分那么大,钢材锈蚀的速度远比你们想象中的要快。别再说了,吊索我带走了,赶紧换新的吧。”老金说着,从正准备起吊的钢管上解下吊索,丢到车斗里,车门一关,开着车就走了。
“人家都是收‘废品’,他这是抢‘废品’!收废品的哪有这么霸道?”看着老金的皮卡渐渐远去,老陈摇摇头,叫人去仓库领取新吊索。
个个都是能人
“这个项目人才济济,他们个个都是能人。我们的理念就是,把他们个个都培养成能人。事实上,我们做到了。”当说起项目部人才培养之道时,项目书记齐清泉眉飞色舞。这也难怪。三年多的时间,从这个项目成长起来了两个项目经理,两个项目总工,两个项目副经理,还有一大批技术骨干。当初栽下的幼苗,而今结出了累累硕果。可是,谁知道,这里当初曾是一公司人才流失最多的一个项目!
“环境太艰苦,肩上责任重。刚来的新员工,熬不住,走了好几个。”齐清泉说。
看着新员工一个一个辞职而去,齐清泉心里十分着急。在加强项目部硬件设施的同时,齐清泉也在想办法打造项目软实力。
“提高凝聚力,文化是核心;提高竞争力,文化是重心;提高自信力,文化是主心。”这是防城港武钢项目部关于文化建设的理念。要想留住员工的心,不仅仅要吃得饱,住得好,还要在项目文化和员工培养上下工夫。
于是,“温馨港湾”群论坛就应运而生了。当时没有微博,也没有微信圈,网络平台不像现在那么多。群论坛依托项目QQ群建立,旨在密切干群关系和党群关系,方便职工交流,扩宽职工眼界,丰富职工生活,为职工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将其打造成在线互动的连心桥梁。群论坛共设有七个栏目,分别为用于公开政务的“厂务公开”、刊登有各种学习资料的“学习园地”、方便职工交流的“连心互动”、嘉奖优秀员工的“榜上有名”、刊登员工摄影作品的“光影世界”、刊登富有哲理散文小品的“心灵鸡汤”以及刊登项目部新闻稿件的“宣传报道”。
群论坛开通之后,各位职工纷纷进入论坛体验。青年职工赵凯留言说:“有了‘温馨港湾’,我们和领导的交流方便多了。以前有事要去领导办公室,很拘束,有些话还不方便说,现在领导和我们在线互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自由多了。这真是一座贴心的桥梁!”
再好的文化,也离不开全员参与。齐清泉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引导的。“建蔬菜基地,筑绿色港湾”就是其中的一个活动。2011年入春时,该项目发起“绿色食品”活动,组织青年员工利用空余时间,把项目部驻地院子里的两片空地开垦出来,种上了蔬菜和瓜果,品种十分丰富,包括豆角、黄瓜、空心菜、香菜、玉米、小葱、南瓜、丝瓜和西瓜。到了收获的季节,大家品尝着自己亲手种出来的瓜果蔬菜,心里特别甜。此外,该项目部还推行“绿色上班”活动,项目部给工程、安全、测量、质检等部门均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自行车或电动车,较之以前的汽车接送,骑自行车上工地不仅便捷,能随叫随到,还节约了能源,锻炼了身体。
在员工培养方面,该项目也毫不含糊。尤其在技术干部的培养方面,更是可圈可点。“每周两小时”活动是他们一个教学平台,工程、质检、安全等部门的员工轮流上台执教。讲课的主题,不是来自网络,也不是来自教材,也不是生搬硬套的案例事例,而是当前项目施工中遇到的困难。遇到什么困难,就讲什么课。课上,大家互相讨论,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课上完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出来了。技术员小张2011年毕业后,分到了这个项目。在这样的讨论式教学中,他进步非常快。他说,“上这样的课,我感觉很有成就感和存在感,不仅仅是和大家一道想出了一个方案的喜悦,而是在想方案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三年多的时间,使电工冯全钢获得了一个外号——“万能工”。这不是浪得虚名,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学习和实践点燃了他“万能”的光环。
有一次,合约部一个小女孩的电水壶坏了,准备坐项目部买菜的车子去镇上买个新的。“不用买,真的不用买。把这交给‘万能工’,他准能修好!”负责买菜的同事告诉她。
“真的吗?”她有点怀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还是把电水壶给了那个同事,让他找“万能工”帮忙修下。
吃晚饭后,“万能工”拿着电水壶进了她的办公室。“这个水壶是你的吧,现在可以烧水了,我试过了。”
小女孩接过电水壶,抬起头来,看了看他。个子瘦小,皮肤黝黑,一头蓬松的头发,就如一个头盔一样,把脸遮住了一大半。“这么快就修好了?真谢谢你啊!你就是传说中的‘万能工’吧?”
“万能工”虽是项目部的电工,可他干的活远远不止电工这一块。哪里有麻烦,哪里就有叫他帮忙的声音。
“洗碗池有个水龙头漏水了,我把大水阀给关了,你抽空去换一个啊!”
“洗澡间的热水器放出来的全是冷水,八成是坏了,快过来看看吧!”
“我房间的空调声音太大了,吵得我睡不好觉,你能不能帮我弄一下?”
“我房间一下大雨就渗水,床和柜子都泡在水里,有空你帮我在墙底抹点水泥吧!”
…… ……
只要跟他招呼一声,没多长时间,漏水的水龙闭嘴了,罢工的热水器复工了,嗡嗡作响的空调安静了,渗水的墙底也断流了……哪里有他的身影,哪里的麻烦就迎刃而解。
还有一次,食堂的蒸饭车坏了,把厨师急得团团转。要是不能及时修好,几十号弟兄晚上都得画饼充饥。“去把‘万能工’喊回来吧,他在钢栈桥上接电线。”不知谁提醒到。不多久,“万能工”满头大汗从工地跑回来,没来得及喘口气,就鼓捣起来。一会儿,他就发现了故障所在,对厨师说:“是热力系统出……出故障了,我能修……修好,只是要多……等一会。”说完,继续埋头干活。半小时后,蒸饭车修好了,又嗤嗤地冒着热气。厨师松了口气,乐呵呵地说:“有你在,修理厂每年的损失可真大呢!”
“万能工”笑了笑,擦了一把汗,拎起工具箱就往钢栈桥方向跑。
像冯全钢这样的“万能工”,该项目不在少数。如今,该项目渐入尾声,大批优秀人才充实到一公司的各项目,在各自的新岗位上,切实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
当年,这里是一片不毛之地,只有黄沙莽莽,白浪滔滔。如今,码头岿然屹立,只等巨轮归航;引桥长虹卧波,常与霞光为伴。丰碑无言,大海作证。那片热土,这份情长。每一撮沙子,都浸润了二航人的滴滴汗水;每一个部件,都饱含了二航人的款款深情。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