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保持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返回

您可以选择以下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工程建设网,一分钟完成注册

登 录 | 注 册

我要投稿(工作时间:9:00-17:00)

投稿邮箱:sgqygl@chinacem.com.cn

联 系 人:靳明伟

联系电话:010-68576852

在线咨询: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靳编辑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邵编辑 ×

工程建设网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PPP项目专题

正在建设中……

业务咨询:(时间:9:00-17:00)

邮箱:manage@chinacem.com.cn

联系人:张艳芳

联系电话:010-68066858

在线咨询: 中国工程建设网张编辑 中国工程建设网何编辑 中国工程建设网魏编辑

×
所在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正文 企业管理

建筑业如何拥抱“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6-01-21来源:本站编辑:李波

[摘要]
 “互联网+”对建筑业的影响是全价值链的渗透与融合,必将充分优化产业链,提升资源整合与配置能力,实现全产业链的互联化、集成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大融合与大发展。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产业发展的趋势是逐步互联网化,并且产业链已出现逆向发展的趋势,正从消费服务业向第二、第一产业包括建筑业渗透,产业互联网的大幕已经拉开。

是“传统产业+”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传统产业”?从根本上来讲,这个问题是传统产业如何融合互联网的问题。改革和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一个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才有可能从容面对当前和今后的发展环境,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如何改变和创新?当变成为一个常态的时候,一个企业只有顺势而为,随势而变,这是保证一个企业持续生存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在变的过程中,要坚守本质,充分发挥企业在经营管理上长期积淀的知识与技能优势,通过保持核心竞争力以不变应万变。这是传统企业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应该具有的一种独特品质与核心能力,可以说传统企业要秉持赢的道理,以不变应万变。

在“互联网+”风口下,我们要看清一个趋势:未来的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是融为一体的,将不存在所谓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之分。所有的企业本质上都是互联网企业,企业的组织及生产方式都必须互联网化!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应主动拥抱互联网。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实质上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和工具,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快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它以争夺用户资源为主导,以入口和平台为核心,是挟用户资源以令诸侯的时代。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是聚焦在生产活动,聚焦全产业链互联网化的融合和改造,实现全社会范围内资源的配置,并基于互联网实现企业在线化、数据化和虚拟化。具体来讲,产业互联网服务的客户主要是企业,一定要与企业生产活动中每个环节相结合,对生产活动的设计、制造、采购、市场、销售、服务等价值链的环节进行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革新,并将他们扩展到全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因此传统企业在“互联网+”下,应该主动去参与、拥抱产业互联网,不应该是被动适应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给建筑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建筑业是非常传统的行业,产业互联网给建筑业带来的不仅是挑战,还有发展的新机遇,更给建筑业带来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战略发展窗口期。以BAT(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只解决了商业模式创新问题,但并没有解决产品和技术创新问题。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对建筑行业的理解不是特别专业,它们进入建筑行业存在着专业壁垒和技术壁垒。建筑业应该积极发挥行业的优势,主动拥抱互联网,通过“互联网+”进行行业自身的改造,对项目生产活动的设计、生产、采购、施工、运维等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的环节进行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革新,并将他们扩展到全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实现跨越空间、时间的限制,在全社会范围提高资源获取、配置能力和使用效率。建筑行业上下游企业都应使企业生产、销售、采购流程、组织结构实现在线化、数据化,加速企业虚拟化进程,主动掌握产业的主导权,把自己变成一个互联网企业。


建筑产业如何融合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是建筑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中国建筑业的创新发展应充分应用“互联网+”,以产业互联网为支撑,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以互联化、集成化、数据化、智能化的科技手段,带动企业与人员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建造过程、运营过程、建筑产品三方面的升级。

一是产业互联网支撑建造过程的升级:通过以PM(项目管理)为核心,以BIM(建筑信息模型)为关键支撑,以DM(大数据管理)为持续改进和提升的基础,充分利用云计算和移动应用、物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变参与各方交互的方式,保证施工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过程浪费、落实环境保护,实现建造过程向以“精益建造”为核心、“智慧建造”为关键、“绿色建造”为引领的方向升级。

二是产业互联网支撑运营过程的升级:通过科技手段和低碳、集约的运营机制,对建筑及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感知、互通互联、智能处理和协同运作,最大程度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碳排放、优化资源配置,向“智慧、低碳、集约”的方向全面升级。

三是产业互联网支撑建筑产品升级:充分利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使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有更广泛的互联互通,让人们对其有更透彻的感知,让建筑有更深入的智能化,打造“智慧、绿色、安全”的产品,使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更美好。

如何构建“建筑产业互联网”。建筑产业互联网应该以生产者为主导,以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为核心,以生产活动为应用场景的互联网应用,通过智能化、互联化、数据化、虚拟化手段,改变参与各方交互的方式,优化产业链,提升资源整合与配置能力,促进建筑企业集约化经营,项目精益化管理水平。建筑产业互联网的应用,将会给建筑产业链带来巨大的影响。

这个行业大家都知道,管理协调难,采购成本高,资金短缺、拖欠款严重

、融资难,融资成本高。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要素成本依然偏高,这是我们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通过构建建筑产业互联网,我们可以优化项目全过程,充分整合与配置资源,实现有效的创新发展。例如:

BIM部品部件库的建立将会成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础,通过利用BIM、云、大数据技术建立部品部件库平台,形成基于模型的部品部件库的收集、整理、标准化、重复利用的良性循环,用以指导项目的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产业链环节,支撑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

在设计阶段,充分利用BIM的可视化、参数化、共享性和可管理性等特性,提高设计能力,并可进行绿建分析、碰撞检查、方案优化模拟,提高设计品质与效率,提高可实施工性,减少设计问题引起的施工返工和错误等问题。

在采购交易阶段,通过BIM进行快速、精确的工程量计算,进行科学的计价。结合采购需求,快速获取物资需求,制定采购计划。通过云平台提供的材料价格信息快速获取市场价,并进行询价比价,并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更集约高效的进行采购。在电商平台上,有大量的供应商在展示自己的产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可以实现联合众多采购方进行联合采购以获得性价比更优的产品。在产生订单后,还可以通过电商平台提供的金融服务,获得资金的支持。

在施工过程阶段,充分利用BIM模型,集成进度、成本信息形成5D模型,辅助现场管理的精细化。充分利用BIM模型和“云+端”技术,辅助现场协同应用,通过PAD或手机终端设备进行建筑模型和图纸浏览,进行设计交底、变更洽商、施工指导、质量检查、虚拟施工、沟通管理等,满足项目现场“走动式管理”特性。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现场管控能力,针对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对各阶段、各部位、各实体,通过RFID、电子标签、测量器、传感器、摄像头等终端设备,实现对建设过程的实时监控、数据采集、智能感知和有效管理,加强了人与建筑的交互,实现智慧建造。

建筑产业互联网的架构。通过上述建筑产业互联网的应用,我们可以总结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架构包含了专业应用、大数据、征信和互联网金融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专业应用。专业应用就是通过以PM为核心,以BIM为关键支撑形成了大量服务于建筑全生命周期(可研、设计、采购、施工、运维)的专业应用软件。专业应用软件可服务于建筑全生命周期,为参与各方提供正常运营所需要的各种数据,提高各方协同能力,保证施工质量、安全、进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过程浪费,确保项目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积累了海量的行业数据。

二是大数据。随着专业应用的不断深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将项目生命周期中产生的交易数据、进度数据、质量数据、成本数据以及在运维阶段的能耗数据和设施运维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加工,形成行业大数据。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为各方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数据服务。应该说建筑行业分散性的特点本身,企业在工作和生产过程中更需要数据的支持和服务,通过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以辅助工作和决策支持。例如需要查询和获取市场材料价格,需要获取工程造价指标支持造价估算,通过数据分析找出管理和生产的问题。通过精准的大数据服务,提升行业、企业和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

三是征信。建筑产业的大数据在提供业务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数据价值的同时,也会提供以工程项目为核心的信用数据,并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建筑行业的征信体系。通过征信服务平台为项目参与各方、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提供工程项目评估、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例如,在招投标、监管、合作等业务中,可准确地获得和判断客户的资质、履约能力、诚信等情况,为项目投融资、采购交易、雇主用工等商业活动提供决策依据。在个人征信方面,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行业从业人员的从业经历、工作能力、专业水平、执业资格、教育培训、职业诚信、客户评价等情况,从而为建筑业的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劳务人员提供诚信数据。征信服务平台的建立对建筑业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和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互联网金融。传统的金融机构对建筑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需求反应相对滞后,贷款条件严苛、审批效率低。互联网金融是在征信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为项目参建及投融资各方提供订单融资、购货贷款、保理、票据融资、小额贷款、融资租赁等供应链金融服务,以及履约保函、投标保函等业务。它能有效连接资本需方和供方,降低各方的融资成本,提高融资的便利性,更好地为建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灵活、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有效解决项目各方的资金来源难、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融资效率低等问题,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如何落地“建筑产业互联网”

三方面的转变。一是从拥有资源向利用资源转变。以前传统产业的核心思维是要拥有资源,要成为资源的拥有者。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开放、协作、连接、共享是新思维,商业模式的创新不再是追求资源的拥有,而是在于追求利用全社会范围的资源,通过提高资源协调、配置和使用能力,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简单的说就是不求资源所有,但求资源所用的伙伴经济和分享经济。

二是从价值链向价值环转变。以前传统产业的价值链是面向客户的单向和线性的价值链,所有企业围绕着单一的价值链在运作和产生价值。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是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多层次的价值环。在每个环内部以及环之间,都产生不同的价值,实现多方的共赢。

三是从企业科层式组织向扁平化组织转变。在组织机构层级上,要改变原有的金子塔式的复杂层级的组织体系,要以客户价值为导向,从中心化向扁平化,从组织驱动向自我驱动转化,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创新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各种环境。

信息化是企业互联网化的关键支撑。信息技术必将成为产业互联网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将通过“虚拟化““互联化”“数据化”“集成化”的应用,使信息化成为企业互联网化的关键支撑。

虚拟化:通过应用BIM技术,可以建立数字化的建筑,可以进行虚拟化设计、虚拟建造,指导加工生产和建造过程,最大的降低浪费,提高交互和协同工作效率。在运维阶段,可以进行可视化的虚拟运维,提高运维效率与管理水平,发挥建筑的最优性能和功能。

互联化: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建设参与各方相互交互的方式,实现企业内部组织、企业内部岗位、企业与项目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互联互通,实现建造全过程以及建成后使用运维的协同工作的目标。

数据化: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对建筑过程的业务数据、建设参与各方的用户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析和利用,实现数据化的全过程业务管理,并基于数据分析提高协同能力、管理水平和效率。

集成化:基于云和大数据,结合各种灵活的端应用,可以为管理提供统一的协同平台。通过对各种岗位专业应用信息、管理信息基于云平台集中管理,实现突破地域、时间等的集成化管理。

产业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将推动管理理念的变革,其特点是聚焦在为生产者/作业层服务,通过整体规划,碎片式应用,实现自下而上的信息化。并将原有的管控模式变革为服务模式,以服务的心态和态度去调动各级组织及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适应互联网+下瞬息万变的环境,保持企业的组织活力和创新能力。

构建多方共享共赢的产业生态圈是关键举措。互联网+”不仅代表技术的创新,更是一种商业与运营模式的革新。互联网的特点是开放、协作、连接和共享。相比传统建筑产业链,“互联网+”构建了更完整和高效的生态圈。在一个 “互联网+”开放平台上,不仅有传统的设计、施工、运维、材设厂商,还有征信服务机构、金融机构、软硬件厂商等单位,各方通过平台可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协作和资源整合,打破了企业边界和区域边界的限制,形成伙伴经济,实现合作共赢。

未来的产业生态圈,是需要与大家合作共建,不仅需要与行业内上下游企业合作,还要与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跨界合作,共同打造产业生态圈。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我们企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助的,是相互搀扶的,而不该是竞争的关系。我们需要合力打破另一个利益体系,实现行业企业的共同发展。

(作者贾小平,系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相关阅读】

专题策划

资质管理改革大家谈

资质管理改革大家谈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管理案例

中建-结构转型

中建-结构转型

推进基础设施业务,不能像“群众都过河了,你还在摸石头”的慢,也要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乱,务必高屋建瓴,长远谋划,做好推进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专项考核的顶层设计。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

返回顶部 返回建设网首页 投稿 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