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BIM推广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从业者均知道BIM是一个好东西,都知道它即将改变整个建筑行业,但是一碰到BIM却基本上都茫然无措。尽管BIM是建筑行业内的概念,但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含了众多行业,需要从基层到领导层的互动与共同努力。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团队
团队成员硬件素质要高。一是使底层员工明白公司推行BIM技术的决心,让员工知道这是公司以后发展的趋势,若不紧跟公司的发展节奏必将被淘汰。
二是让公司员工自心底佩服BIM技术服务人员,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自发产生运用BIM技术的动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典型思维:像如此优秀的人都搞BIM,那BIM技术指定是异常重要),同样也可以给公司员工一个引领示范作用,摆脱对BIM技术发展前景的顾虑。通俗一点便是选择BIM团队人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放在锅里便是菜。
三是从理论上讲,推行难度越大,要求就越高。只有这样底层从业人员的研发成果即便是达不到预期,也会高于平均水平。
四是分担风险,同时集合智慧。有效分担BIM主管人员身上的压力,将BIM探索推广过程中的风险有效分担于每一个BIM团队成员身上,同时也可发挥群体的智慧为BIM技术发展献策献力,集思广益。
团队人员具有一定的施工技术经验。一是只有对建筑行业核心技术和核心管理方式足够了解的人方可将BIM技术为我所用,为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服务。没有施工技术经验的人,即便做出一些成果,那也只能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并不切合工程实际,不具有指导性。
二是可以从容应对底层员工对公司进行的欺瞒行为,并能够利用专业理论对底层员工进行有效管理,让员工心服口服,而不是通过行政高压手段,造成民怨,进而形成对BIM技术的抗拒心理。
三是BIM并不仅仅是一个Revit软件或者是其他的建模软件,即便对Revit及相关软件各项功能烂熟于心,不能将其与施工技术结合,现阶段来说他只是相当于另外一个3Dmax软件,对于施工行业技术提高有限。所以对于那些自称会BIM的人,其实他们了解的也仅仅是一款软件,以此滥竽充数,以次充好,仅为达到个人目的。如此,对于BIM技术在企业内部推广,百害而无一利。
企业领导层应善于用人,学会用人。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企业领导层应明白团队中每一个人的水平高下,物尽其用。切忌分工不明,职责不清。
努力进行宣传,消除BIM应用误区
笔者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公司(施工行业)下属的各个分公司间巡回培训,重点普及软件知识及相关的BIM技术知识。通过进行培训这一段时间以来的观察、理解、反思、领悟,感到部分人员对BIM技术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BIM只是一款软件,对于施工专业出身的人没有必要抽出时间专门研究,只有那些学历低,非本专业出身的人才会对BIM技术应用有所关注。目前确实存在一种情况,有一部分人对一款三维软件(revit、3dmax、magicad等)有所了解就冒充“大师”,滥竽充数,或者是了解一部分BIM方面的知识,就自认为掌握BIM技术。如此一部分人扰乱了BIM技术行业良好的进取氛围,对于推广BIM技术产生了消极的示范作用,对于想研究应用BIM技术的人见到此类人,饱满的积极性也会消退。每个新兴技术的出现均会出现一批浑水摸鱼的人善于抓住机会,从中分取一杯羹,我们应清楚,此部分人因对本行业知识没有足够的了解,不能将此门技术服务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会随着此门技术的发展逐渐消弭。所以,要善于将此部分人与BIM区别开来,捉住建筑业革命的机遇,不要被此类人所干扰,也不要被BIM仅仅是一款建模软件这样的思维所困惑。
BIM技术万能,可以解决施工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可以轻松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每一次的新技术革命,都会短时间内让大家兴奋异常,会不由自主的认为软件万能。很多施工企业老总一听到 BIM就眼前一亮,说有了 BIM,我的好多东西就可以变成全自动的了。俨然把 BIM 当成了拯救建筑业甚至拯救地球的超人。很多施工企业基础管理很差,项目管理一塌糊涂,成本的跑冒滴漏非常严重,以为引进了 BIM 就能够脱胎换骨,瞬间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这显然是犯了 BIM 万能的逻辑错误。
其实 BIM 也好,其他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也好,终归都是一种技术工具、管理工具,最终都要靠人去驾驭和使用,人始终是他的灵魂,所以 BIM 是企业管理完善的锦上添花,而不是为管理低下企业雪中送炭。
自然,不管企业管理能力如何低下,一门前沿新技术对于企业管理的提升必然是有推动作用的。但是企业管理能力的高低不是仅仅通过纵向对比得出的,而是通过横向对比,是从对本企业所处的行业中的位次进行对比所确定的,若本企业管理水平有所进步,但是其他竞争企业进步更大,相对来说企业管理水平仍旧没有进步,企业管理水平仍旧没有提升。因此,当企业遇到一门新技术,应抓住机遇努力推广,借此保持住自己在行业中的位次,并努力向前进,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力,始终是自己领先其他竞争对手半个身位,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在如今瞬息万变的时代,必须努力向前冲刺,因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理清思路,逐层实施,认真落实
之前很多人预言,BIM必将改变整个建筑行业的游戏规则,它必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笔者也认同此观点,但是变革并不是突然实现的,他必然是内部发酵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发展的结果。在此我提出一条实现BIM技术的路子,仅供参考。很简单,即是建筑行业和IT行业内的每个小行业做好自己的事情,再向对方行业渗透即可。拿施工行业举个例子,施工行业从业人员要深入挖掘靠依据现有条件,究竟能实现多少BIM技术,可以实现的自己去做,靠自身能力实现不了的便寻求和IT行业合作。这便是集合两者的优势实现1+1>2的效果。
找准自己的需求,并分步、分层推进,循序渐进。一定不要追着 BIM 软件功能走,而是要让 BIM 软件追着企业的需求走。也就是即便没有BIM,我们施工企业的核心需求是什么?这里面可能要划分一下层次,比如有企业级的需求、项目级的需求。
项目级的需求可能更关注到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工期等等,有的是技术层面的需求,比如三维技术交底,管线碰撞检测等等。有的是项目管理需求,比如项目的成本合约、施工进度等等。所以在需求梳理的基础上,应该规划出企业推进实施 BIM 的步骤和层次,防止一哄而上。此项需要由项目管理人员具体实施,并且依靠个人研究就可以实现部分的应用,在这一部分应用上面坚决不能由等和靠。
企业级的需求无非就是财务的管理、招标采购的管理、成本合约管理等等。这一点牵扯的面较多,难度也较大,必须需由企业领导层负责具体实施,做好顶层设计,并且应在项目级应用已经进行的情况下方可易于推行。
由于 BIM 技术还不是一项人人皆知的标准工具,目前仍处在不断的探索使用阶段。所以基本的规划应该是先从功能性应用入手,也就是先解决生产力的问题。提高某个岗位、某项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比如三维技术交底,可以帮助施工技术人员很好的指导现场的施工,省去查找二维图纸的麻烦。
随着对每一项功能的熟练应用,慢慢会促使我们的管理思维和工作行为发生改变,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可一蹴而就。BIM 最开始改变的就是人的思维,从思维到行为,有时候需要漫长的过程。随着每一个点的应用,基于 BIM 的数据模型信息会越来越丰富,一些工作方式方法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自然会慢慢上升到项目级的管理应用层面。一旦项目级的管理基础较为扎实之后,基于 BIM 的项目级管理与企业级的 ERP 互联互通及企业项目管理系统(OA系统)融合是迟早的事情,也是大势所趋。
将BIM技术应用层级逐层分解,并且分清具体的可以落实的人员,无论是在推行 BIM,还是推行其它信息化系统的时候,始终能够做到心中有底。一切都紧紧围绕本身的需求展开,避免陷入等和靠的逻辑,折腾了半天,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干什么。
深化自己的需求,并与外部软件公司融合。目前阶段,尽管BIM技术很火,可是无论是建筑施工企业还是软件公司,均未于BIM技术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施工企业并不能有效的梳理出自己的需求,而软件公司并不知道施工企业究竟有什么深层次的需要。
因此,施工企业与软件公司融合,并互相对方需求是目前急于突破之处。施工企业基于逐层分解的需求,并将自己的需求有效反馈给软件公司,通过两者的激烈碰撞,使软件公司开发出完全符合施工企业需求的软件平台(比如与ERP的融合,与OA系统的融合,或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开发出其他的新型应用平台)是一条有效的推广BIM技术的路径。
总之,施工企业推进 BIM 应用过程中必须认清两点:一是目前 BIM 应用的基础和现状不可高估,二是 BIM 发展的速度不可低估。无论施工企业,还是其他参与项目建造的各方,都应理性看待 BIM 的发展,它的推广实现一定不会一帆风顺。这里面有软件之间融合的问题、有 BIM 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也有 BIM 人才欠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受限于目前的工程建设体制(各个阶段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割裂),大家对新技术的应用积极性参差不齐。但其他外部因素都是客观因素,影响BIM技术推广的最主要的因素还是自己,越是艰难的时候,就越要坚持,谁笑到最后,谁就会笑的越好。而 BIM 未来的美好前景是毋庸置疑的,眼光长远的公司也必定可以借此机会提升自己在行业内的竞争力,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作者: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李超)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