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项目都已完工很久了,我们也已经向地方政府催要了很久,但是地方政府并没有偿还的意愿,最后我们只能采取法律手段。”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创始人严介和日前对媒体作出如是表述。作为“全国最大包工头”的他正在向地方政府讨薪。
在这场“民告官”的讨薪记中,河北省宁晋县政府、云南省晋宁县政府以及湖南省怀化市政府等6家地方政府坐上了“被告席”。讨薪原因则是太平洋(601099)建设集团与这些地方政府合作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工后,地方政府没有按事先约定兑现欠款。
当严介和正为“公私合营、政府投资、企业外包”和合作模式维权之时,更多的民营企业尚处在无法顺利加盟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项目阶段。
此前,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付新平曾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相比中央,地方政府在吸引民营资本方面更有优势。但在PPP项目的推广中,却发生了一个怪现象,财政部的积极性颇高,而部分地区的热情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因此出现了“中央热、地方冷”的局面。
地方政府:因地制宜
在对PPP颇有研究的中财-鹏元地方财政投融资研究所执行所长温来成看来,PPP项目本身风险较大是最重要的因素,有些项目的特许经营时间会持续20年甚至30年,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私人企业,在没有对项目充分研究时都不敢贸然参与。
不仅如此,各地对PPP项目的推广热情也因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发达地区,由于土地收益稳定,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来源上相对具有优势,因而对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并不感兴趣。
有资料显示,福建省近期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推出了总额2248亿元的122个项目开展PPP试点,其中,山区、老区、财政困难地区上报的项目多而散,沿海地区的积极性明显较低。
“要扭转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这一思维,需要在PPP项目上做文章,在"物有所值"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才会对PPP抱有热情”,温来成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因为地方政府会在风险承担和政府职能服务之间进行衡量和比较,能够提高政府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规模、比传统项目节约成本的项目才会受到政府青睐。
在欠发达地区,有的地方政府对PPP是一头雾水,有的则是了解但不去做。如果说发达地区对PPP项目的冷淡态度源于其本身的财大气粗,那么欠发达地区的不积极更多地是因为观念问题。
广西一个地级市财政局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对推进PPP缺乏动力,一是怕碰到一些敏感地带和政策盲区,不做没风险,做了就有风险;二是对项目回报率有压力,如果一个项目回报好,地方政府宁愿自己背债来做,也不想让社会资本参与进来。
这其实是一个大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界定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只要是市场能做的都交给市场做,而企业不愿意做、做不了的事情才由政府来做,而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这种心态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更多PPP资讯,详见本网PPP频道 http://www.chinacem.com.cn/ppp/index.html
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