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保持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返回

您可以选择以下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工程建设网,一分钟完成注册

登录 | 注册

我要投稿(工作时间:9:00-17:00)

投稿邮箱:sgqygl@chinacem.com.cn

联 系 人:靳明伟

联系电话:010-68576852

在线咨询: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靳编辑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邵编辑 ×

所在位置:首页 > 基础理论 > 正文基础理论

新瓶旧酒还是旧瓶新酒? 2014年以来中国PPP新政的一个简要评估——公共治理视角下的PPP专栏

发布日期:2018-03-20来源:网络来源编辑:张继蕊

[摘要]

   1、引言

  PPP在中国并不是新事物,有着30年的历史,但中国的PPP不是线性发展的,经历了四个阶段,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 (Cheng et al,2016a)。2014年以来的PPP新政是中国PPP发展史上推广力度最大、波及范围最广、政策最多的一个阶段。通过政府的大力推广和宣传,PPP在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各级政府和各类机构逐步接受了PPP的理念和模式,有的地方甚至将PPP作为干部考核的一个指标。2014年以来中国的PPP新政到底是对过去PPP模式的一个创新发展还是只是一个简单的延续?对其做一个评估有利于中国PPP的经验总结和健康发展。本文以自己搜集的2014年之前的PPP项目库和财政部PPP项目库2014年之后的项目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识别规律、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2、数据来源

   2014年之前的中国PPP项目,目前缺乏一个官方的数据库,本文通过公开的搜索引擎,利用关键字检索获取原始项目信息,再进行信息交叉验证,最后构建了2014年之前的中国PPP项目库。2014年之后的项目依据财政部PPP项目库,为了保持口径一致,本研究对财政部PPP项目库进行二次筛选,将其分为两个数据库,即落地项目库和储备项目库。

   2014年之前的PPP项目数据库,包括1221个项目,全部为已完成采购项目,不含BT项目,截止时间为2013年12月31日;2014年以来的落地项目库共有1440个项目,截止2016年12月31日;2014年以来储备项目库有项目 9820个 ,其中识别阶段6932个,准备阶段1915个,采购阶段973个。

   3、结果分析

   3.1 投资规模

   虽然部分项目缺乏确切的投资额,2014年以前的PPP项目总的投资规模超过了1万亿元人民币。2014年以来的落地项目投资规模超过2.2万亿元人民币。2014年以来的储备项目投资规模超过11.2万亿元人民币。高投资额的单个项目不断增多,进入实施阶段的PPP项目中投资最大的一个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额高达898亿元人民币,单个投资额超过100亿元的PPP项目多达36个。储备库中,单个项目投资最大的722亿元,单个投资额超过100亿元的PPP项目多达194个。而在2014年以前的PPP项目中,不完全统计,单个项目投资最大的543亿元,单个投资额超过100亿元的PPP项目18个。而且投资超过100亿的项目基本属于交通领域,尤其是高速公路居多。

   3.2 分布区域

   2014年以前,东部经济发达地区PPP项目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PPP项目少。2014年以后,中西部地区的PPP项目,不管是落地项目还是储备项目,均远远多于东部地区。2014年以前PPP项目最多的前五个省份为福建(122个项目)、广东(116个项目)、江苏(95个项目)、浙江(79个项目)、山东(75个项目),均为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2016年的GDP排名分别为第10、第1、第2、第4以及第3。2014年之后,落地PPP项目排前五的省份是山东(258)、新疆(155)、浙江(90)、四川(88)和河南(86),其中新疆、四川和河南均属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储备排名前五的省份是贵州(1724)、山东(829)、内蒙(770)、四川(760)和河南(709),除了山东,均属于中西部地区,2016年的GDP排名分别为第21、第3、第15、第6和第5。

   3.3 分布行业

   在财政部的官方数据库中,PPP项目分为19个行业,无论在2014年之前还是之后,行业之间项目数量差异极大。2014年以来的PPP项目,包括落地项目和储备项目,数量最多的市政工程达到4007个,而最少的林业PPP项目仅为19个。这一方面是由于市政工程本身涵盖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了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热、管网、市政道路、景观园林等领域;另一方面也说明具有良好稳定用户和收益的市政、交通等项目最适合采用PPP模式,也最容易吸引社会资本。交通项目的数量排在第二位,但投资额却排第一,占全部投资的36%,这主要是单个交通项目的投资额较大,平均为353190万元人民币,而市政工程项目平均为20494万元。

   3.4 具体运作模式

   无论是在2014年之前,还是2014年之后,无论是落地项目库还是储备项目库,BOT都是应用最广泛的模式,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在已经落地的项目中,包括2014年之前和之后,排在第二位的是TOT模式,但储备项目中,排第二位的却是BOO模式。这也许是因为BOO这种模式涉及到产权和私有化,在中国这种政策环境较难落地。

   3.5 合作期

   中国政府的文件明确规定了PPP合作期应当是10-30年。在落地项目和储备项目中,可以看出短于10年和长于30年的项目并不多。在2014年以来的落地项目中,合作期在20-30年的项目最多,占全部项目的42.3%。而在潜在项目中,10-20年的项目最多,占全部项目的41%。这种差异表明,合作期长的PPP项目更受市场青睐,更容易落地。

   3.6 回报机制

   2014年之前,中国PPP项目基本都是使用者付费。2014年之后,政府付费和政府可行性缺口补贴项目才得到推广适用,但项目非常多。在落地项目中,政府付费项目最多,占全部项目的39.6%。储备项目中,使用者付费项目最多,占全部项目的43.4%。政府付费项目这么多,一方面表明市场对地方政府信用和财政支付能力的认可,另外一方面导致政府的中长期支出责任加大,加重了政府债务风险。

   3.7 平均招标周期

   从项目发起到签署PPP项目合同实际花费的时间,根据有详细信息的53个示范项目的统计,在6个月到43个月之间,平均13.5个月。而爱尔兰是平均34个月,22 个月到58 个月之间(Reeves, 2015)。虽然英国和加拿大的官方目标期限为15-18个月,但实际中分别达到了35个月和19个月(HM Treasury, 2013)。在国外,由于PPP相对传统模式过于复杂,过长的招标周期和过高的前期费用一直饱受批评,也影响了PPP的实施。在效率和质量之间,中国地方政府显然更关注前者。此外,由于绩效考核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在未经过充分论证的前提下,就匆忙实施PPP项目,留下了严重的隐患。

   4、2014年以来中国PPP的发展特征与影响因素

   4.1 发展特征

   可以看出,2014年以来中国的PPP发展完全呈现了不同以往的新特征。

   PPP项目和规模急剧增长。2014年以来的3年时间,仅落地库的PPP项目超过了过去30年项目的总和,投资额更是高达过去的两倍多。此外,还有近万个储备PPP项目等待落地。这种短时间的运动式的大规模的推广运用,反映了中国政府对PPP模式的高度重视和政府的高效率,但也导致了一系列隐患,比如出现了很多伪PPP项目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加剧。

   空间分异加剧,但差异格局呈现阶段性特征。无论是2014年之前还是之后,中国的PPP项目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但这种格局在2014年前后呈现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空间分布特征。2014年之前,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PPP项目用的多,中西部地区用得少。2014年之后,格局相反,中西部地区PPP项目用的多,东部地区相对较少。尤其是储备PPP项目,这种格局更为显著。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心的上海、北京和广东,2014年以来落地的PPP项目分别仅为1、21和49个,而20114年之前分别为29、37和116个,在全国各地PPP大干快上的态势下,这几个经济最发达省市的PPP项目却反而减少。2014年之前,PPP项目最多的省为福建,项目数为122,最少的数为西藏,数量为2,均值为39.4,标准差为31.5。2014年之后,PPP执行项目库中,PPP项目最多的省为山东,数量为258,最少的省为天津和西藏,俱为0,均值为46,标准差为51.6。可以看出,省际的差异是进一步加大的。

  

   图1 中国PPP项目的空间分布

   (a.2014之前的落地项目; b. 2014年之后的落地项目;c. 2014年之后的储备项目)

   高度重视规范性建设。法制环境不完善一直被认为是中国PPP最大的不足,在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2014年发布)的《亚太地区PPP发展环境评估Evaluating the environment for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in Asia-Pacific》(Evaluating the environment for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in Asia-Pacific)报告中,中国的法律法规框架得分仅为34.4,在亚太地区排名第16(总共21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之后的PPP发展相对于过去最大的进步就是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和规范发展。2014年之前的中国PPP发展主要都是单个部门在推动,比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发改委,二十一世纪初期的建设部,其他部门很少参与。2014年之后的PPP发展,财政部牵头,但涉及部门多,十几个部委都发布了相关支持PPP发展的文件。

   项目签约率低。2014年以来落地项目库PPP总数为1440个,储备项目库PPP总数为9820个,二者之比为1:6.8。通过2014年以来的落地库和储备库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潜在的PPP项目较多,但真正能有社会资本愿意投资进入执行阶段的项目并不多。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是PPP项目的落地周期(即从识别到执行阶段)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是储备库中本身很多项目缺乏吸引力,甚至根本不适合做PPP。

   4.2 影响因素

   2014年以来中国PPP的突变式发展及展示的新特征,原因很多,但其主要的原因,本研究认为是:

   强势的政府主导作用。PPP模式中,一般认为政府方应该主动,比如美国的National Council for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NCPPP)提出的PPP项目7个成功因素中,第一个就是政府部门主导(PUBLIC SECTOR CHAMPION) 。合理的PPP模式应当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界定并动态调整好政企双方的职责是PPP成功的重要因素和实施保障。中国PPP的发展历程中,政府一直扮演着主导角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原国家计委推动了第一次高潮,二十一世纪初期原建设部主导了第二次高潮。但与之前的政府主导作用不同,2014年以来的PPP热潮,政府过于主动,部分取代了市场的作用,甚至将PPP项目的推进情况作为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市政府对有关部门的考核指标之一。在政府的强制推广下,为了完成任务,很多不适合用PPP模式的项目,比如市场化的地产开发项目,也纳入到PPP项目库。虽然中国政府也规定了PPP项目中政府的年度总支出不能超过政府一般性财政预算支出的10%,但实际中,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规避了这个限制。对中国地方政府而言,为了利用PPP模式加快项目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与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存在共谋(collusion)的隐患。

   PPP驱动因素的变化。为什么要用PPP模式?各个机构和研究人员有各自的看法。熊伟(2017)认为PPP存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各自的核心诉求,比如PPP1.0阶段主要目的是解决财政资金短缺,PPP2.0是提升效率,PPP3.0是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熊伟等,2017)。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线性发展的。中国地域幅员广阔,地区社会经济和发展环境差异悬殊,不同的区域即便是在同一时期,其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状况也是差异极大,因此, PPP的驱动因素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也存在显著差异。

   5、结语

   总体而言,2014年以来的PPP新政成效显著,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急剧扩张,对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都有较强的促进作用。PPP的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一直是中国PPP发展的短板,在2014年以来的PPP 新政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也存在诸如签约率低、认知不全面、能力不足等问题。此外,中国的PPP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而且这种空间差异进一步扩大。但这种格局在2014年前后有显著的不同,这种格局差异与PPP的驱动因素有着密切关联。2014年以来中国PPP发展主要是政府的强势地位形成的。过强的政府主导作用固然促进了中国PPP的快速发展,但这是一个双刃剑,尤其是产生了效率低下、政府债务危机加剧和政企合谋等风险,其效果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评估。

   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全球经济关联程度不断加强,知识溢出效应不断增加,作为GDP全球第二的经济大国,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经济合作,中国PPP的发展必然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对中国PPP进行有效评估,并基于评估进行提升改善和总结借鉴,不仅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也具有较强的国际意义。

  

   【作者简介】程哲,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柯永建,悉尼科技大学高级讲师;

   林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该文发表于《城市与地方治理研究》第一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以上为作品简要版。

【相关阅读】

综合资讯

政策法规

投资建设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

返回顶部 返回建设网首页 投稿 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