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保持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返回

您可以选择以下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工程建设网,一分钟完成注册

登录 | 注册

我要投稿(工作时间:9:00-17:00)

投稿邮箱:sgqygl@chinacem.com.cn

联 系 人:靳明伟

联系电话:010-68576852

在线咨询: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靳编辑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邵编辑 ×

工程建设网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PPP项目专题

正在建设中……

业务咨询:(时间:9:00-17:00)

邮箱:manage@chinacem.com.cn

联系人:张艳芳

联系电话:010-68066858

在线咨询: 工程建设网张编辑 工程建设网何编辑 工程建设网魏编辑

×
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 正文行业要闻

我国洪灾或源自城市高速发展

发布日期:2016-07-20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编辑:伏牛山

[摘要]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7月18日报道,今年在整个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洪水影响了超过6000万人,超过200人因此死亡,经济损失达1470亿元人民币。

   城市洪灾为高速发展后遗症

   报道称,本月淹没了中国中部特大城市武汉的洪水似乎是从数十个被填埋的湖泊中回流出来的。这些湖泊曾在中国仓促的城市化过程中成为牺牲品。这个有1060万人口的城市一连数天几乎处于停顿状态,供电和公共交通瘫痪。

   报道还称,中国长期遭受致命洪水的困扰,政府曾寻求通过广泛建造水坝控制洪水。随着中国实现城市化,洪水已经成为其城市的一个定期特征,尤其是在较为发达的南部和东部地区。

   据了解,武汉地区曾拥有上百个湖泊以及具有储存雨水功能的湿地,而自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高层建筑和公路在该市各处迅速蔓延,有大约90个湖泊被填埋,该市成了一个街道之城。

   最新的2008年至2010年官方统计数字显示,有62%接受调查的中国城市遭遇过洪水。首都也不例外:2012年有79人在北京区域遭遇洪水时丧生。

   北京景观建筑设计事务所土人设计的城市规划师安德鲁·布克说,中国的许多道路在修建时没有适当地进行平整,这意味着水会很容易在路上聚积。老的排水系统通常无法适应当前的要求。

   此外,武汉官员在列举今年特别严重洪水的原因时,提到了该市较低的海拔高度和厄尔尼诺天气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世界上某些地区出现干燥天气,另外一些地区则出现湿润天气。但是在最近的一个记者会上,当地水利局的一位官员称该市“过分强调”了经济发展,制订的基础设施标准过低。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说,湿地和湖泊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开发公共荒地要比开发农田更容易获得批准。结果,中国城市的无序扩张快速到了病态的程度,以至于——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分析——有60%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在人口猛增的同时却反而变得没那么拥挤了。

   环保活动者称,他们为政府最近的“海绵城市”示范计划感到鼓舞,这些计划引入诸如可渗透人行道等基础设施,并在全国各地增建雨水收集设施。中国政府去年称,希望到2020年在20%的城市中建设完成现代排水管道系统和回收雨水的基础设施,到2030年再把这一比例提高到80%。

   我国城市地下网管建设与国际先进城市相差巨大

   为应对密集高发的城市内涝问题,加快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被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测算的数据显示,未来地下综合管廊每年需建设8000公里,造价以每公里1.2亿元估算,地下综合管廊每年能带动约1万亿元的投资。

   过去三个月,南方密集下了20多轮大雨,不少城市内涝严重,市政管网建设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除了排涝不力,城市居民对市政管网还有更多吐槽。

   在我国,地下网管建设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现任中国市政工程协会会长金德钧指出,目前内涝已经成为大中城市的通病,而且日趋严重。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管网系统建设力度不足,我国城市排水管网普及率由2008年约60%提升至如今的64.8%,提升幅度有限,远低于国家排水管网覆盖率80%的要求;二是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目前主要以小排水系统为主,排水管道口径较小、排水能力弱,城市内涝防治系统受限;三是雨污尚未分流,多数地区现在还主要采取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四是管道老龄化严重,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国内2000年以前铺设的排水管将近一半,占比达到44.97%,漏损严重。

   金德钧表示,中国有地下排水系统的城市大概只有50%左右,即使有排水设施,设计标准也偏低,而且我们的管理水平也很低,整体防洪水平跟国际上先进的城市相比,我认为起码相差100年。

   据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巡视员胡贵玉向记者介绍,武汉市30年前投入180亿改造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排涝能力为抵御200毫米/24小时的降雨量,而今年7月5日武汉地区的降雨量,达到了188.7毫米/12小时,几乎翻倍,在排水系统标准严重过低的情况下,不发生内涝才怪。胡贵玉认为,管道老化、严重堵塞而不及时疏通、长期疏于管理改造是造成内涝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在大城市建设和中小城区的扩张中,一些建设者急功近利缺少统筹规划,更多注意的是城市的外部形象,重外不重内。

   利益博弈下的管廊建设难题

   面对日趋严重的城市内涝现状,专家指出,城市发展建设要注重地上、地下同步。今年全国两会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2016年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

   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曾公开算过一笔账:“我们做一个总体的测算,廊体加上管廊附属设施设备,大概需要8000万元/公里。廊体相当于一个房子,里面配上必要的管线,入廊管线投资大概是4000万元/公里。如果建1公里的话,廊体加上入廊管线,大概1.2亿元左右。”

   按此推算,仅2016年全年将拉动约2400亿元的总投资规模。如果按8000公里测算,未来地下综合管廊投资规模每年将达到万亿量级。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众多央企闻风而动,屡屡将数十亿大单揽入怀中。2013年,中冶投资22亿元建设珠海市横琴新区地下综合管廊;2015年10月,中铁建中标延吉市18亿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工程;2016年5月,中国铁建14.77亿元中标厦门翔安新机场片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

   然而,据业内人士透露,在众多央企投资热情高涨的背后,面临的现实尴尬却是来自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

   首当其冲的就是“入廊难”,也就是拿项目难。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入廊”企业利益相关方缺乏统一协调机制,资金筹集方式、投资回收方案都没有标准可循。“属地政府和我们只是初步进行了探讨,关于什么时间‘入廊’、什么时间运营,都没有明确。”汪文忠进一步解释说。

   中铁建设(北京)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文忠表示,本来作为企业来讲,投建地下综合管廊,是为城市建设服务。然而,面对城市管线管理单位错综复杂的利益诉求,加之传统“条块分割”的管理思维,想要让“服务对象”认可参与投建的企业并非易事。

   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总公司董事长陶昌银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忧。他表示,即使“入廊”企业互相之间愿意配合,可理不顺的收费机制使得问题再次陷入尴尬。按照综合管廊有偿使用原则,管廊投资、运营管理方的收益主要来源于一次性投入费用和后期维护管理费用两部分。由于收费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企业间难以达成一致,使得企业投资收益难以保证。

   前瞻网产业研究员杨昆认为,地下综合管廊投资量大、回报周期长,入廊管线大多具有公益性,而且不确定建成后城市再无内涝,也不知投资何时有回报。作为新生事物,地下综合管廊在使用过程中的责、权、利还缺乏有效制衡和匹配机制。在经济低迷,流动性偏紧的当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企业需要拿出创新智慧。

   杨昆建议,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建设资金,需要打出一套创新“组合拳”,其中包括制定统一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合理收费机制、完善配套税收优惠政策、推广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加入等举措。

   据了解,为化解融资难题,创新PPP融资结构正成为央企不断发力的主方向。6月29日,由财政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关于申报市政公用领域PPP推介项目的通知》,明确要求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等六大领域优质项目,作为重点推介对象。

   不过,也有分析师表示,中国的地方债已达GDP的50%,排涝工程往往都是动辄几十亿、几百亿的大工程,即使融资成功,也大大加重了地方债的压力;由于资金来源和性质不同,各地管理模式不一,缺乏统筹安排、协调机制,各种水利资金还存在重复投资、重复安排、相互抵项等现象,难以充分发挥投资整体效益。

   总之,每年雨季到来,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城市内涝。城市排涝改建工程也会呼声震天,年复一年,收效甚微。比如今年内涝严重的武汉市,两年前就提出投资230亿元建设排涝改造工程,至今具体进展情况披露甚少。尽管高层不断‘喊话’,可地方政府进展十分缓慢,从提出计划到实施,可能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关阅读】

ppp专题

管理案例

中建-结构转型

中建-结构转型

推进基础设施业务,不能像“群众都过河了,你还在摸石头”的慢,也要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乱,务必高屋建瓴,长远谋划,做好推进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专项考核的顶层设计。

 

专题策划

资质管理改革大家谈

资质管理改革大家谈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

返回顶部 返回建设网首页 投稿 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