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保持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返回

您可以选择以下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工程建设网,一分钟完成注册

登录 | 注册

我要投稿(工作时间:9:00-17:00)

投稿邮箱:sgqygl@chinacem.com.cn

联 系 人:靳明伟

联系电话:010-68576852

在线咨询: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靳编辑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邵编辑 ×

工程建设网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PPP项目专题

正在建设中……

业务咨询:(时间:9:00-17:00)

邮箱:manage@chinacem.com.cn

联系人:张艳芳

联系电话:010-68066858

在线咨询: 工程建设网张编辑 工程建设网何编辑 工程建设网魏编辑

×
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 正文行业要闻

让建筑释放“绿色能量”

发布日期:2015-07-01来源:本站编辑:伏牛山

[摘要]

  走进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便可见到绵延的冷巷、开阔的敞厅、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蜿蜒上爬。预警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借鉴岭南建筑设计理念,配合现代化建筑的手法及态度,达到节能生态及营造岭南文化韵味的双赢。该项目去年荣获广东省岭南特色建筑设计金奖,成为广州市绿色建筑的示范项目。

  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位于番禺大石街,总建筑面积9218平方米,绿化率达67%,项目在2012年8月6日正式启用。正如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奖时所说的:“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设计以现代建筑的手法和态度,有力地回应了坡地的地形特征,利用土方平衡还原自然地貌,通过视线上一系列的内外联系与环境互相融合。建筑布局开敞自然,借鉴岭南建筑庭园、天井与冷巷等空间手法和被动技术,营造了一系列富有岭南特色的建筑空间,创造了步移景异舒适宜人的办公环境。以低造价、普通材料、适宜技术满足现代功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绿色建筑。”

  气象监测中心披绿色外衣

  据介绍,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采用了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的方式。其中,屋顶绿化占绿化面积49%,起到了保温隔热和调节室外热环境的作用。此外,项目利用坡地地形,使建筑物西侧立面为山坡所遮蔽,绿化率高达67%,室外透水地面面积为40193平方米,透水地面面积占室外面积比例高达84%。

  项目还种植了乡土植物。利用开挖地下室的土方,采取削高低平衡土方的方法,创造性还原丘陵自然地貌的场地,并辅以岭南气候植被,达到嵌入自然环境中的地景式建筑形象。主要的乔木有细叶榄仁、香樟、凤凰木、细叶榕、垂榕、粉单竹、黄金间碧玉等等。主要采用的地被有黄蓉、黄叶假连翘、蓝引等。

  岭南建筑空间的现代化应用

  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应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岭南建筑的自然通风效果,减少了对能源的消耗。

  建筑物南北向布置,利用坡地地形,使建筑物西侧立面被山坡所遮蔽,避免了建筑西晒造成额外增加的能耗问题。外墙采用加气混凝土模块,屋面采用大面积种植屋面的做法,外窗采用Low-E玻璃,配合地面景观植被设计,有效降低建筑室外温度和热岛效应。

  项目借鉴典型岭南建筑应对地域环境、气候,体现文化意境的处理方法,运用敞厅、天井、冷巷以及庭院的设计手法,营造出静逸、舒适的富于文化韵味的建筑环境。敞厅的做法应用于入口门厅,结合观景鱼池以及蔓延而下的草坡,犹如在建筑内绘制了一幅生动自然的风景画;冷巷穿插在庭院内,与其相互结合交融,将室外环境与内部的敞厅联系起来,将冷却的空气置换到室内,创造出舒适的自然通风效果,也营造出可供休憩交流的舒适的公共空间;应用于中庭的天井设置也是传统岭南建筑的显著特色,结合地下室的下沉式庭院,既为建筑内部获得良好的采光,也达到拔风的目的。

  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项目在公共区域不设置空调,而大部分办公室采用正压渗透自然排风和因需控制、灵活调节的分体空调机、多联空调机,减少空调能耗。此外,还采用高效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和热泵辅助热水系统,太阳能集热板20平方米,可产生热水量占项目全天热水需求量的80%,贮水箱和管路距离集热器距离短,保温绝热措施较好。

  再生水循环添绿色建筑

  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项目设计考虑回收建筑屋顶雨水,用于绿化浇洒,蓄水池中的雨水通过过滤、消毒装置回用至绿化灌溉管网。绿化灌溉采用自来水和雨水回用两套独立系统,在雨水回收水量不足时,采用自来水。灌溉采用喷灌,高效节水。

  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项目通过运用典型岭南建筑设计手法,采用合理的节能设计以及增强建筑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和提高空调、采暖设备能效比等节能措施,每年可节电4.5万千瓦时、节水量约3578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2.44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14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0.12吨,达到节能、生态、环保的目的。

【相关阅读】

ppp专题

管理案例

中建-结构转型

中建-结构转型

推进基础设施业务,不能像“群众都过河了,你还在摸石头”的慢,也要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乱,务必高屋建瓴,长远谋划,做好推进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专项考核的顶层设计。

 

专题策划

资质管理改革大家谈

资质管理改革大家谈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

返回顶部 返回建设网首页 投稿 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