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设计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的规模不断增长,2010年全国共完成工程设计收入676.77亿元,其中工程勘察收入22.18亿元。由于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建筑工程设计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外企业的强势竞争和巨大压力。同时,由于建筑工程设计市场管理不完善,在国内建筑方案的评审环节中,存在着很多漏洞,盲目追捧国外建筑师,歧视国内建筑师已经成为见怪不怪的行业“潜规则”。在新的客观形势与发展条件下,国内建筑设计企业如何规避潜规则,并从洋设计的偏好中突围,考验着国内建筑设计行业的整体智慧。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是很多人潜意识里的观念,尤其是建筑设计这一更加需要创意和理念的行业。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国外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创意逐步深入中国,并广为市场所接受。很多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情愿多付设计费用,把项目交给国外有名的设计企业。比如2007年在杭州某个楼盘的开发过程中,开发商为了房子好卖,要求投标的设计单位中必须有一家境外企业参与设计。在招标时,一共有本地、英国、上海的3家设计公司投标。结果,英国公司中标,而开发商要求英国公司按上海公司的方案修改设计图。其实,并不是国内建筑设计企业的实力和水平不够,只是开发商打着国外建筑设计公司的招牌制造噱头,借以推销楼盘而已。
当我们要为这种怪现状探本溯源时,我们不得不反顾自身——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与现状。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建筑设计行业都是国有设计院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批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建筑设计企业逐步发展起来。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因此建筑设计企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即使进入了市场经济,处在经济高度增长时期,建筑设计也没有像预想的那样迅速发展。国内的建筑设计千篇一律,鲜有亮点,有些企业为追求效益而“急功近利”,甚至“抄袭”或“模仿”国外的建筑设计,而忽视了对创造性人材与技术力量的培养。
由于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历史短,管理不成熟,不完善,国内建筑设计企业无论从企业规模与综合实力,设计师整体素质与设计水平、企业管理与经济效益来看,都与国外建筑设计企业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无疑将可能阻碍我国建筑设计品质的提高和建筑设计企业的竞争能力,也影响我国建筑设计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涌入中国的国外建筑设计企业可以凭借以往的业绩和影响力、新颖的设计思想,先进的设备条件、丰富的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和完善的服务等优势争取项目,所以他们将容易获得部分项目,特别是对于设计难度大、影响力高的地标性工程项目,更能展现其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这不仅使国内建筑设计企业在经济上受到损失,同时出将使他们失去重要的机会,影响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在建筑设计行业中,设计人才是最宝贵的。国外建筑设计企业进军中国,最缺乏的就是熟悉本国国情的设计师及设计管理人员,因此,必定要雇用这类人才。而外企的高薪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将诱使一些设计师跳槽。这些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的流失,对于国内建筑设计企业无异于釜底抽薪。由于优秀设计人才的流向是国外建筑设计企业,这将进一步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从而影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政治地位也不断提高,很多城市都迫切地想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而促进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而地标性的建筑是一个城市最为重要的名片之一,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要完成这样的设计任务,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设计理念及现代科技手段。国内建筑设计企业担任这样的设计任务有一定难度。国外一些设计公司则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和经验,因此能够满足这方面的需要。从近年来我国几个在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工程设计来看,比如鸟巢、CCTV新址大楼等,都是通过国外的建筑设计公司的作品而较好地达到了上述目标。
我国的建筑设计企业虽然为数众多,但缺乏规模,设计理念和管理经验与国外建筑设计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随着国外建筑设计企业大量涌进中国,国内的建筑设计企业将与其同台竞技,一争高下。在竞争的过程中,自身的弱点将暴露出来而得到改进,同时,国内建筑设计企业将学会许多新东西,全面增强自己的实力,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当然,在未来的竞争中不免会有一些企业落下马来,但是总体来说,国内的建筑设计企业将会在这种新形势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