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部分地区和行业缺工讯息频频告急!民工荒的发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必然结果,而绝非偶然现象,更不是某一个原因造成的。只有全面清晰认识了民工荒产生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掌握民工荒产生的根源,有利于社会各届消除对民工荒的猜疑和恐惧,有利于企业对民工荒的现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以尽可能的减少由此带来的各种风险和损失。
经济回暖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企业用工需求也随之加大。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几乎成了珠三角企业力挽狂澜最直接的牺牲品。而今年经济回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企业用工需求随之加大,许多企业又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特别是建筑企业,用工量大,季节性强,工种门类多,用工缺口往往很大,生产需求的增加导致了补员和新增用工双向叠加。另外,部分农民工返乡后成功创业或分流至其他地区,导致供求不平衡加剧了用工紧张。
工资待遇缺乏竞争力,生活环境差,民工外出就业人数减少。据了解,目前建筑企业普通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为900元至 1500元,有的还不包食宿,野外作业,工作量大。而在劳动力输出大省四川、重庆等地,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已经达到1000元左右,甚至达1800元,而且离家近,外地工资的吸引力不大。因此,面对珠三角、长三角等地较高的生活成本,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了就近择业。
工资收入低、生活环境差,是民工不愿外出的重要原因。有些企业车间没有空调机,连排气扇也不多,灯光不足,几百人在一个大车间工作,常有员工在车间晕倒。有些工厂因为工资低,民工难招,所以不轻易批准员工辞职。在些员工说个别黑工厂是无期徒刑的牢房,员工只能进不能出,连外出办事都受到限制。有些小工厂,一楼是仓库,二楼是车间、三楼是食堂、四楼是宿舍,员工几个月难下一次楼,出一次门。
计划生育的作用初步出现,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做普工。当前各地出现的民工荒,其实大多数都是指制造企业或施工企业的一线生产工人缺乏。大多数企业招的普通生产工人要求都是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在16~25周岁。以这个要求招工的道理很简单,这部分民工精力充沛,无生活负担,能够胜任长时间加班;此年龄段的人工作经验较少,大多数是刚走出校门或者是首次参加工作,容易管理,劳动成本低。而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是在1980年至1988年左右出生的人,此阶段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时期出生的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中国人口在增加,但是可用劳动力人数的确在减少。计划生育政策也直接导致了劳动力的减少。
目前,80后和90后逐渐构成外出农民工的主体。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条件、受教育程度以及对互联网信息的接受程度,都与自己的父辈有很大不同,养家糊口的压力也远没有父辈大,他们的择业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食宿、加班带来的有限工资已经很难吸引他们,他们更重视个人发展前景、自由时间、工作轻松度等,大都不愿意做建筑业和工厂流水线上的普工。但是,当前东部地区相当一部分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企业主,仍旧抱持传统的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赚取利润的观念,忽视、不愿接受或者不适应求职者就业诉求的变化,导致招工难。
国家在农村推出的惠农政策增多,返乡农民工多就近择业。2010年“一号文件”中惠农政策增多,完善了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加大了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等源源不断的惠农政策,使得农民在家乡的收入有所增加,另外国家允许大型国有企业从农民手中租赁土地的改革,也催生了一批新兴的闲散农民,他们单靠出租土地的收入就足以维持生活了。在一些地方,务农的收入已经和外出打工没什么区别了。
农民收入增加,部分民工转向农业,民工外出减少。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粮油价格大幅增长,主要生活物品的价格上涨达30%~50%。农民负担的减轻,农作物价格的上涨,发展农业政策的落实,部分地区的民工在家务农的收入和外出打工的收入差不多,但是更加自由和安心。在家务农既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又可以与家人团聚,还不用挤车劳累。种种原因致使目前选择自主创业或就近择业的农民增多,一方面可以务农,照顾到家人,另一方面可以有务农以外的收入,由于收入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多数农民不愿外出打工。
中西部就业空间增大 农民工转战二线城市。由于区域需求不均衡,用人单位户籍限制不合法,民工西行或北上,孔雀不再东南飞。同时,近年来国家出台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使得各地区制造业、服务业长足发展,对农民工需求量都在增加,相对而言对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供应自然减少。另外,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外出打工有了更多的目的地。
用人素质提高,技工供不应求,出现技能性民工荒。现在各企业招聘的工种多数是初级技工,要求具备一定实践技能的操作工,而并非是所有人都能做的岗位。如建筑企业的电工、瓦工、喷漆工、焊接工、机械操作工等,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不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是不能从事该项工作的。而农村新增的劳动力,大多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即使是少数中技学校的毕业生,因没有工作经验或专业不对口,也难以胜任此项工作。还有部分内地偏远山区的初级劳动力,有的还没有小学文化,有的小学毕业还听不懂普通话,沟通起来就十分困难,用人单位当然不会录用。中国当前人口数量大,劳动力总数多,但实际劳动能力相对较小,必须通过培训将理论上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同时,结构性用工的问题也确实存在,一方面,很多尚未填补的职位空缺源于技术工人的缺乏;另一方面,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对建筑、流水线等艰苦、枯燥的基础性工作有兴趣。
教育事业发展,就业时间推迟,劳动力资源短期供给不足。中国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民办教育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家长都在竭尽全力让子女多读一点书。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有的一个学生能同时收到几十份不同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换句话说,只要有钱,一定能找到相应的学校读书。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中学毕业生,都会再继续读书,中学毕业生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少了。原本参加民工大军的毕业生又走进了学校,能到企业上班的民工肯定就少了。
生活水平提高,自愿失业人数增加。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谁都知道出外打工很辛苦。很多人出外打工是生活所迫。现在生活稍有好转,家长不忍心让子女外出受苦,子女也不愿意再受苦受累获取微薄的收入,部分民工开始挑选企业,待遇环境不满意的就不去应聘,宁愿在家里等待机会,有的干脆不参加工作,反正家里当前生活还过得去,有好机会了再参加工作。十年前,只要能吃饱肚子就满足的民工潮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企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低,管理观念落后。当前我国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有些工作完全可以由机器来操作的工序,但为节约成本,部分企业将其改为手工操作。虽然机器作业简单高效,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思想下,企业宁愿采用复杂的人工操作。另外,招用民工可多可少,淡旺季节处理方便,便于转移,投资少;若买进机器设备,遇到淡季,企业要承受巨大的风险和资金占用压力。综合比较,即使手工操作与机械化操作成本略高,企业也不愿意轻易买大型机械设备。但当民工荒持续发生,劳动力价格急剧上涨,采用手工劳动的成本数倍超过机械化作业的时候,机械化时代就自然到来了。科学技术进步是第一生产力。若将几百、几千或几万人手工操作的工作变成只需少数人操作机器的自动化或机械化,那就可以大大节约劳动力。
信息不畅通,民工无序流动,就业难和招工难在局部地区同时出现。企业招普工,主要是通过张贴招工广告、内部员工引荐、与技校联系、委托职业介绍机构招聘等方式,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很难及时准确了解到各公司的招聘信息。内部引荐数量有限、职业介绍信息不可靠,农村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城市的企业招不到工人,因信息不通,招工难与就业难在一定程序度上同时出现。
用工年龄限制严,导致年龄性民工荒。为了工厂的利益,许多工厂在招工时,将年龄限制在18~22周岁的未婚青年。因为已婚民工有的要照顾小孩、有的要照顾老人、有的要请产假等影响流水生产作业,故很多厂不愿意接收。40岁以上的员工,因为身体变差、反应较慢、又要照顾老小,很多工厂不愿意接收。若把18~50周岁的劳动力算在一起,那么现在多数工厂招工的人数只是总劳动力人数的15%左右。现在所说的民工荒实际上多数是指青年民工荒,而25周岁以上的民工还是充足的。
民工问题没有引起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企业都十分重视核心骨干的作用,注重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占80%人数的普通劳动力,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普工供过于求,招聘非常容易;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奇缺,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和社会把目光都聚焦在高级人才身上。高级人才物以稀为贵,一时身价倍增。普通员工受供求关系影响,工资大大低于其应有的价值。一时间社会上刮起出国留学狂风,响起MBA雷声,下起读研暴雨,于是本科生工作难找、研究生工作职位太少,海归派不知如何是好。各地都有高级人才引进办公室,人才引进管理规定,却还未见到一份民工引进管理规定。
以上多种因素,造成了目前的民工荒,只要我们正视民工荒的现实,认清民工荒发生的根源,主动协调解决,通过政府的宏观导向,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民工荒的现象就会得到解决,并不断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