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九冶集团成都建设有限公司注重科技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自2010年成立之日起,每年都将科技目标进行量化,分解到各分公司和项目部,落实责任人及完成时间并将指标的实现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该公司决策层明确指出:“施工生产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首先应该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科技成果是工程技术人员的绶带和勋章。”这犹如一支嘹亮的号角,吹响了整个公司科技创新的集结号。
引进人才 营造氛围
灵活机制激发创新热情
随着生产规模、产品种类的日趋扩大,该公司每年从国内各大院校和科研院所招聘和引进多名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培养和选拔。经过3年多的发展,科技研发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拥有专兼职研发人员65名,占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 40%,研发人员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博士2名,硕士7名,大本56名,研发人员均具有助级以上职称,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占全体研发人员的 24%。为了全方位培养科技人才,公司每年根据个人综合素质情况选拔成绩突出人员参加专业知识培训。使其不但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具有较好的管理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既能正确地决策研发方向,又具有较强专业技能,较好地进行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为了充分借鉴国内各知名专家学者的学术和实践经验,公司先后聘请中冶建筑研究总院、中材高科北京建材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知名学术专家作为常年技术顾问,帮助企业出谋划策,组织专业学术讲座与培训,引领企业科技进步,大大加快了年轻科技人员的锻炼进程。公司为研究人员的住房、日常经费及其他后勤保障做了足够的工作:为研究人员提供丰厚的待遇。同时,针对各科研成果,给予研究人员有激励性的奖励。对于完成的专业论文、科技成果、专利等,除将集团公司拨付奖金足额下发外,按成都建设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再给予等额二次奖励。为了激发企业员工科技创新的热情,公司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加强创新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最大限度地开发、激励、释放科技人才的创新潜力和创造才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技的创新和研发,为优秀科技人才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创造条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优秀带头人才。加大合作与科技交流,经常性地组织科技工作者参加科技创新论坛,参与多种形式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多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中,激发了科技人员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热情。为了整体营造企业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进一步增强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公司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员工技术比武等活动,大力倡导勇于创新、鼓励竞争的新风尚,形成了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专利发明、技术革新活动,挖掘了员工的创新潜力,形成了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为认真贯彻公司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和落实公司开展的“七抓七比”活动,公司组织开展了混凝土技术比武活动,以此进一步提高各分公司试验室混凝土试配技术水平,稳定控制混凝土产品质量,有效降低混凝土生产成本。
绿色施工 环保生产
科技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成都建设积极以“绿色发展,天高地阔”为主题,从管理、技术、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等方面,努力探索混凝土持续健康绿色发展之路,先后完成了对生产搅拌站的全封闭设计安装,配备了先进的收尘系统、砂石分离系统和浆水回收系统,实现了废水、废料、废浆的零排放,达到了绿色环保生产标准,在成都市混凝土行业树立了标杆,多次受到中国建筑业协会混凝土分会的高度肯定和好评。在2013年中国混凝土年会暨中国混凝土行业绿色生产示范企业表彰及经验交流会上,荣获“2011-2012年度中国混凝土行业绿色生产示范企业”称号;2013年5月 31日—6月1日,召开的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经验交流大会上,承建的攀枝花钢城大厦项目成功申报第三批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为保证公司混凝土产品质量,并为持续技术研发,不断打造高端技术混凝土、绿色混凝土产品,节能降耗等提供技术保障,成都建设于2012年10月筹建外加剂复配厂,并于2013年5月建成正式投入生产。截至目前已为公司分布于郫县、青白江、崇州等地的各大混凝土生产中心供应不同性能外加剂3500余吨。
公司以复配剂厂为依托,与中材高科北京建材研究院建立产学研合作体系,成立《新型绿色环保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合成及其复配技术研究》科技研发项目小组。该项目经十九冶集团专家评审立项,同时成功申报为成都市青羊区2012年重点科技计划项目。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012年10月,成都建设与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正式签署技术顾问协议,建筑研究总院随后派出技术专家来到成都,重点参与建设的成都市东二环路改造工程项目所面临的技术重点与难点问题,给予现场技术指导咨询。同时,亦对成都建设混凝土外加剂的复配生产与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2012年11月,由中冶高性能混凝土工程技术中心与中国冶金建设协会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2年度“混凝土技术创新与冶金建设新进展”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成都有限选派4名技术人员参加学术会议。该公司员工撰写的3篇科技论文发表在会议论文集中。
预拌混凝土与混凝土外加剂生产是传统产业,在技术创新上既要保持传统,又要大胆突破。但企业在这方面的优势有限,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无疑捉襟见肘。因此,成都建设把目光投向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注重内引外联、借智引智,站在“巨人” 的肩膀上有效实施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做到精选课题,重点突破。公司组建了中心试验室与四川西华大学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和产学研关系,通过产学研联盟建立密切关系,拓展了合作空间。产学研联盟拉近了合作单位之间的距离,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定向定题研发,联合申请承担国家和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等等。在这种合作模式中,企业与高校共建利益共同体,通过人才、技术、资本的有效结合,实现了资源优化、优势互补、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产学研结合已成为公司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由此形成的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强力助推企业市场竞争力。
2013年11月6日,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泽云教授一行3人,来到成都有限中心实验室进行调研。2014年5月8日,成都青羊区科技局明黔伟副局长、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科科长孙中浩来到成都建设有限公司中心试验室,指导企业开展院企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申报工作;西华大学材料学院金应荣副院长也一同参加调研。把产学研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新的创新、新的突破。
努力构建学习型、创新型科技队伍,使企业科技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这是成都建设今后几年的科技创新目标。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