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来郑州陇海二标查看工程进展的人,都会直奔一个施工点,那就是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顶推施工。为什么?这是国内首座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顶推施工法的连续梁桥,目前我国还未有此类结构的国家和行业设计规范。挑战不言而喻,但这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挑战成功,就是一次转型升级的代表之作。
8月1日,陇海二标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第一节段箱梁南幅成功实现顶推目标,顶推预计27.5米,不长的距离,却是电建人步履维艰、探索求知的过程,这个重大施工节点的成功,为公司乃至国内顶推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回首,是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全体员工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拼搏。
正视挑战
陇海路快速通道作为郑州市东西向重要的快速通道,是郑州市道路快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架快速路施工,对于从郑州三环快速路工程转战陇海路的参建人员来说,并不陌生。
但在陇海二标,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顶推涉及三项创新,一是波形钢腹板顶推梁在国内是首创,二是顶推梁单双幅长度均为国内长度之最,三是采用斜腹板设计,腹板倾斜角度75度,同时使用波形钢腹板做导梁,也是国内第一,这是挑战。
陇海路快速通道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安装工程位于陇海路常庄干渠段,总长940米,根据设计要求,采用东、西相向顶推技术。虽然顶推技术在国内外桥梁施工中已经日益成熟,但是国内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施工尚属首例,也就是说在此工程使用顶推技术对我们来说仍还是理论阶段,这又是挑战。
各种分析后,困难重重,不是普通意义的挑战。
但是参建人员没有因此退却,接受挑战,首战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并通过专家评审。
首战高捷
全新的领域,短暂的时间,必须把施工方案拿出来,否则一切无法开展。
当时参战技术人员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对顶推全然陌生,二是攻坚克难的劲头十足。
一分局项目总工王宝兵带领着以工程部长何斌、技术骨干李相会、张清超开始他们的上下求索之旅。
安装分局项目总工张芳丽是整个陇海项目唯一的一位女总工,每天她带着技术人员、质检人员奔波于现场……
一场攻坚战正式拉开。
首先是重力验算,刚开始大家意见就各自对立。分歧、激辩、论证、通宵反复验算,得出结论,提交同济大学教授验证,顺利通过。
即使新工艺,追求进度的同时,也要确保质量控制和成本管控。
一周之内,底模自由脱落系统完全出炉,优化了原有模板的底模结构,采用了升降式可拆卸底模,有效解决了施工过程中箱梁脱模的难题,大大缩减了底模安装和拆卸的施工周期,降低了施工难度和工程成本。
10天后,顶推平台前移方案顺利通过专家论证,YU01、YU02联顶推平台分别前移了50米和100米,将原有的7、8个节段统一减少为6个节段,并可提前进行平台尾端现浇段施工,在加快施工进程的同时,更是提高了施工的质量。
很快,移动工作棚设的计方案全票通过,移动作业棚可在工作区与制梁区来回移动,就如同我们打的雨伞一般方便,晴天移至工作区和导梁区,雨天移至制梁区,有效地解决了雨天施工与作业吊装相互冲突的后顾之忧。
2月21,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顶推预制平台专项方案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此次评审由国家级桥梁设计大师王用中担任此次评审会专家组组长,他对施工方案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在此基础上,继续将顶推施工和预制平台施工、波形钢腹板施工、导梁施工更好的结合,取得更大的成绩,推动我国该领域桥梁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
时不我待全员行动
施工方案专家评审顺利通过,为一直处于备战状态的职工吹响冲锋的号角。
在召开的第一次动员会上只传达了一个精神:要做,就要做好,就要做精……
首先是进行全面的技术交底。
此次交底与以往不同,涉及人员多、范围广。技术、质量、试验、合同、安全人员全员参与,要求作业队管理人员必须参加,针对顶推施工作业人员开展专项交底。
技术交底后,顶推平台施工步入正轨,各项基础施工相继完成,支架平台材料快速进场,波形钢腹板进行加工制作。
在各类管理骨干中精中选优,组建工作踏实、业务过硬的管理队伍。王宝兵负责顶推区域施工管理,老党员姜和青担任工区主任,配备近二十名技术人员全面管控,同时大家加强学习,网络视频、实地观摩、专家求解,填充了他们在工地以外的时间。
在复杂的施工工艺面前,安全工作丝毫不容懈怠。以项目部专职安全员为主导,加强对兼职安全员业务培训及管理。出台《顶推施工安全管理办法》,将安全规范明确到每道施工工序。开展防汛及防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立即进行治理。
迅速成立以总工王宝兵为队长,队员21人的青年突击队,队伍充分配合顶推施工,在顶推平台建设过程中,发挥关键时刻能战斗、能攻关的堡垒作用。
参与先锋岗的党员14人,均在施工管理中担任重要岗位,结合工作表现进行季度考核,得分低于90分的,会取消先锋岗资格。
工程部长何斌,在QQ心情上发表一张工区主任姜和青顶住烈日紧盯施工现场的图片,并附言,“快退休了,仍一直坚守岗位,年轻人,怎好意思不往前冲?”得到职工的点赞及回复,文字各异,思路相同,一致表示向老同志看齐,在顶推施工中发挥各自作用。
所有参战人员坚守自己的岗位,他们在近40度高温的钢板之上汗如雨下,分工协作、全力以赴确保顶推施工顺利进行……
全力以赴促进度
陇海路二标段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分两个平台进行东、西相向顶推。
YU01、YU02平台分别从2014年5月2日和5月15日正式开工,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过程不易监控。
特别是2000余吨的支撑立柱焊接,要在2个月内全部完成,2100余吨波形钢腹板及其附件要在7个月内制作完成,工期紧任务重。
在大干150天动员会上,一分局和安装分局达成共识,困难再大,必须克服。
首先根据顶推既定任务与工期,倒排施工计划,细化任务至每天,制定各节点施工的奖惩措施,参建作业队就地对计划及奖惩提出意见,能解决的当时解决,存在疑问的再沟通确定,各工区各队伍负责人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表态决战的信心,计划的可实施性得到保证。
成立顶推施工现场会议室,当天问题当天解决,是顶推会议室设置的宗旨。每天下午五点,是争论激烈,各种思路碰撞的时刻,班子成员、各部室负责人、施工管理人员,雷打不动召开碰头会,各自就岗位内问题一一摆到桌面上讨论,有时候甚至是争论,面红耳赤之后,最终会形成结论性的意见。每周的监理例会、周计划也在此召开,让大家结合现场施工,更直观更形象地在顶推现场运筹帷幄。
在进度的管控上,采取增加蒸汽养生设备、搭设防雨施工作业棚等措施加快施工进度,经过近两个月的奋战,YU01工作平台已于6月28日圆满完成节点目标,波形钢腹板安装、焊接20块,钢筋绑扎基本完成,顶推液压千斤顶安装完成。
7月12日,顺利完成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首节顶推底板及隔板的浇筑。
7月19日晚,首节箱梁顶板及翼缘板混凝土顺利浇筑完成,至此YU01联南幅第一节段混凝土浇筑完成。
一切朝着7月底开始顶推的目标有序迈进。
精益求精保成功
7月31日,开始试推,试推距离为1.5米,现场的每个人都神色凝重,使命感与压力同行,迈出这关键性的一步,将标志着此项技术难题的攻克,失败了,陇海路通车目标将无法按期实现。
一分局郑州BT项目群负责人李三民紧盯现场,查看各个施工工序。
项目经理韩亚军手持对讲机,有条不紊指挥作业。
安装分局项目经理彭乃钦在各个关键控制点来回查看。
总工王宝兵,一边用对讲机和各个施工关键部位把控人员通话,一边将各个临时问题及时向桥梁专家通报,取得最终结论性意见。
生产经理王文龙,紧张有序地调度人员物资。
安装分局陇海项目总工张芳丽,认真记录每个控制点的数据,查看关键控制部位。
各位测量员在总工王宝兵的指令下,在各个关键点认真测量、记录,精确各类数据。
现场投资公司、陇海项目部、总承包部、监理、设计、监控单位,因为同一个目标,一切忙碌都是忙中有序、各司其职。
一切准备就绪,调试千斤顶开始发力,按照预定顶推拖拉法施工工艺,首节箱梁开始移动。
“动起来”之后,全场职工欢呼雀跃,首节箱梁平稳、匀速的向前移动。
根据在不同部位安置标尺测算,平均每小时的移动速度为6至8米,完全符合预定测算速度。测定速度完全符合既定要求后,参建者如释重负,试推成功。
试推成功后,秉承圆满履约、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韩亚军、彭乃钦组织现场人员召开试推总结会,探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最终形成结论性顶推经验。
首节箱梁预定顶推距离为27.5米,8月1日上午八点半,随着大量筹备工作的落实到位,顶推正式开始,主要控制因素为轴线的位移、墩柱的位移和墩柱的受力情况,参战职工心情已由原先的犹疑忐忑转变为胸有成竹,每小时6至8米的匀速平稳移动,得到在场各级领导的一致肯定。
精益求精,贯穿始终。每运行两米,测量、监控单位要对梁体线型、应力状态进行实时测量分析,并及时将数据反应到顶推指挥小组,通过各类数据的分析、比对,确保顶推在可控范围内。
下午五点,历时8小时,顶推圆满成功。
“把不可能的挑战变成了眼前的现实,的确是不简单,这是凝心聚力、通力合作的结果”;“什么样的硬仗,电建人最终都能拿的下来”,现场类似的肯定很多,中国电建的品牌,在完全陌生的施工领域再一次得到认可。
中水电郑州投资公司及总承包部对二标顶推施工组织下文表彰,“二标通过多项施工新工艺,克服施工组织、协调难度大等诸多不利因素,在保证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的前提下,顶推施工稳步推进,并如期实现顶推目标,为后续施工及全线贯通发挥了榜样作用。”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