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保持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返回

您可以选择以下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工程建设网,一分钟完成注册

登 录 | 注 册

我要投稿(工作时间:9:00-17:00)

投稿邮箱:sgqygl@chinacem.com.cn

联 系 人:靳明伟

联系电话:010-68576852

在线咨询: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靳编辑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邵编辑 ×

 
工程建设网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PPP项目专题

正在建设中……

业务咨询:(时间:9:00-17:00)

邮箱:manage@chinacem.com.cn

联系人:张艳芳

联系电话:010-68066858

在线咨询: 中国工程建设网张编辑 中国工程建设网何编辑 中国工程建设网魏编辑

×
 
所在位置:首页 > 一线风采 > 正文一线风采

李显:测量出一段美丽的“梦”

发布日期:2014-07-10来源:本站编辑:靳明伟

[摘要]

  他,八零后普通劳务工。

  他,用实干赢得尊敬。

  他,在测量圈内的技术“大拿”。

  他,代表新运公司参加股份公司测量技术比武夺得团体第一名。

  他,就是劳务工转正的李显。

  第一次见到李显是在咸阳的一个下午。

  一米八的个子,穿着一身休闲装,虽然没有了工装和安全帽,但是黝黑的皮肤,不难想象曾经脸朝钢轨背朝天的情景。

  一问得知,原来最近喜得千金,刚刚在医院护理老婆。典型的西北汉子此时也难以抑制心中的喜悦,脸上不由自主的笑开了花。

  29岁的他,和很多农村孩子成长经历一样,按部就班的升学。8年前从兰州铁路技术学校测量专业毕业,来到了当时中铁一局广州地铁3号线的建设工地。

  他的“梦”就筑在这里。

  “菜鸟”也有出头日

  2004年,他以劳务工的身份参与到广州地铁3号线的轨道施工。

  当时从学校出来的十几个年轻人被分成一组进行测量工作,有些人或多或少的开始抱怨自己是劳务工身份。李显没有抱怨的态度,继续进行测量工作。

  “除了工作以外什么都没想,就想着好好工作呗。”在李显看来,很多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而农村出来的中技毕业生刚刚踏出校园就可以有一份在国企的工作,哪怕只是劳务工,他也非常珍惜。

  在学校学的是小范围的控制测量,而地铁施工领域的测量工作还是第一次。在现场,一般都是2公里左右的地铁车站区间测量,测量完之后,要用专业电脑软件对前期人工测量进行计算复核。

  当时对于刚参加工作的他们来说,软件的学习和掌握都是一件不小的难事。李显自告奋勇承担起了这项任务,白天在工地进行测量,晚上仔细研读软件说明书,通过已经计算完的数据,自己在电脑上再实际操作一遍,不断复核数据的准确性。

  李显的工友回忆说:“就是在那个时候,李显开始与我们不大一样了。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他从不参与宿舍里的打牌、聊天。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电脑前研究软件,不断的复核测量的数据。”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

  此时他已经成为7人复测小组的组长。

  在地铁的隧道里测量的日子还算舒服,风不吹、雨不淋。到了广州地铁4号线,部分路段在外面。不仅风吹日晒,想要测量桥墩上的数据,也成了一个难题。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只好找来竹梯,架到桥墩爬上去测量。遇到较高的桥墩,只能用两根竹梯绑到一块,加长后继续往上爬。

  有一次桥墩正好在水塘里,这可把他们难住了,工期不等人,测量工作必须要完成。急中生智,他从项目部找来废旧轮胎,绑到一起,在上面铺了一个板子,做成了类似羊皮筏的“小船”。然后把软梯挂在绳子上,像“西部牛仔”一样把绳子抛到桥墩另一侧固定住,这边再顺着软梯爬上去。

  在上面进行测量工作平均只需要5分钟,而爬梯子之前的心理斗争却需要他鼓励同事好久。说不如做,作为组长,他第一个爬上梯子登上了桥墩,底下的同事才战战兢兢的顺着软梯爬了上去。

  广州的天气变的像娃娃的脸。刚爬上桥墩就突降大雨,此时骑虎难下,只能硬生生的在桥墩上来个“淋浴”后接着测量。

  日复一日,192孔桥梁足足爬了一个月才完成测量工作。

  正是因为他不断钻研业务、塌实肯干的性格,在工作第二年后,受项目部领导推荐,参加公司的劳务工录转考试,并成为同一批毕业学生中第一个通过录转考试成为正式职工的人。

  勇于尝试“第一次”

  就在李显转正那一年,因为施工需要,公司把他调到郑西高铁建设工地。

  项目部领导经过慎重考虑,任命他为测量组组长,负责所有测量的技术工作。施工高峰时,他手底下足足管了60名测量人员。

  测量工作是前期施工的重要一个环节,当时郑西高铁是整体道床,假如测量错误,后期浇筑整体道床时就会出现误差,导致整个道床存在施工问题。

  担负如此重担,李显认为,把我安排在这个岗位就要干好,从来也没有退缩的念头。

  就在郑西高铁,他开始了一系列的创新探索。

  李显回忆说:“在郑西高铁,是自己成长最快的一年。”

  “第一次接触客运专线无碴轨道控制测量、施工测量。”

  “第一次引进德国的旭普林公司的轨道技术。”

  “第一次采用CPIII控制网测设技术。”

  …………

  对李显来说,他喜欢探索未知领域的新技术。

  当时郑西高铁第一次引进德国纯进口的轨检小车,用于检测已完轨道工程的质量。“洋玩意”刚到工地,所有人都蒙了,没有说明书,网络查不到资料,完全靠外方手把手的教,中间还要有翻译解释,大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

  最让人头疼的是,外方技术人员到下班时间后,往往就不会再工作,这又给施工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在设备调试过程中,李显尽量一步不落地跟着外方技术人员,看他们怎样调试,怎样编制程序,随时记下每一个细节,还把设备控制要领画成草图。看到外方人员要用工具,他就主动递过去,脏活儿、累活儿抢着干,一来二去,博得了外国专家的好感。偶尔闲下来,李显便抓紧时间向他们求教,外方技术人员很乐意回答这个厚道的中国小伙子的问题。

  下班后,无论多晚都要整理归纳一天中学到的东西,不懂的地方就翻书、查资料,把请教来的学问一点一滴记录在案。

  凭借着刻苦钻研的韧劲,李显逐渐成长为公认的测量“大拿”,成为令外国技术人员都叹服的行家里手。

  “老天都爱笨小孩”。李显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相识了同一个项目部办公室的王茜。

  2009年与女友完婚,圆满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让测量队伍更强大

  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这是李显身上带给笔者的最大的感受。

  从刚刚参加工作到现在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他带着弟兄们迈出过很多“第一次”。

  这一次也不例外。

  在郑西客专施工时,倒排工期后,每一天的施工完成数量都是有明确的标准,今天完不成,留到明天的施工,最终都会导致整个工期滞后。

  项目部从上到下都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李显也不例外。

  李显回忆说:“有一次看见现场工人们正在人工组装高速道岔,完成后,要想和已经铺好的钢轨对接却需要很长时间来横向调节,而调整好后,往往大半天就过去。”

  在项目部工期这么紧的时候,每一道工序都必须按时完成,而调节道岔却这么费时费力,应该想一个解决的办法。怎么办?

  琢磨、查书,走着想,站着想,坐着想,白天想,晚上也在想。

  李显说:“在现场施工中,还有许多新知识需要我们去掌握,青年工人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边干边琢磨,他将原有的普通撑杆改造成可伸缩的移动撑杆,并且在道岔的前端和后端同时安装多个伸缩撑杆,这样需要横向调节道岔时所有撑杆一起移动,方便、快速,而且可以精确调节。

  他参与的《高速道岔横向调节装置》获得国家实用型新型专利证书。

  后来参建广深港铁路、朔黄换轨到现在的西宝客专,领导交给他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当初只是想干好活,现在是要把活干好,不只管施工,还得管人,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才能帮助人。”李显如是说。

  一段时间内,李显成为了工友间常被说起的话题。

  每当遇到有新来劳务工或大中专毕业生的时候,“李显”就成了热门人物。从劳务工到今天工程技术主管的经历成为了老师傅们教导新员工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励志故事”。

  “是公司培养了我,目前公司测量人员短缺,我义不容辞将自己全部的知识传授给更多有担当、有责任的徒弟,填补测量人员不足的现状。”李显憧憬着未来的“测量梦”。

  在今年举行的中国中铁第十二届青年技能竞赛工程测量技能大赛中,集团公司初步选拔出了六名参赛选手,随后组织选手进行强化培训和实战演练,优中选优,最终确定李显和五公司另外三名选手代表集团公司参加大赛。

  就是这个机会,也让李显成为新运公司参加股份公司测量大赛的第一人。

  大赛中,李显与队员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在面对自己打头阵,且实作场地大、复杂情况多等情况下,奋力拼搏、沉着应战,圆满完成了大赛规定的各个科目。最终获得大赛团体第一名,取得了集团公司参加股份公司历届工程测量技能大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在李显看来,“不管是什么岗位,只要在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被需要的人,这就是成功。”

 
 
【相关阅读】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

返回顶部 返回建设网首页 投稿 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