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古老而神秘,这里有楼兰古国美丽的传说,美女高挑的身材、披肩的秀发、素颜揽镜、红袖添香……引后人无限的遐想。
而如今它又有了新的名字:亚洲的“百慕大”、“死亡的禁地”、“生命的禁区”,这里全年365天就有近200天有大风,最大风力超过13级;同时方圆几百公里,全是寸草不生的戈壁大漠。在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试爆成功;著名地质学家彭加木也就是在这里考察,消失在了茫茫的戈壁、漫漫的沙尘中……
“天上无鸟、地下无草、风吹石头跑”这是中铁一局新运公司修筑哈(密)--罗(罗布泊)铁路的铺架队员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顺口溜,因为哈罗铁路从哈密以南42 公里的南湖至罗中全长300多公里的区域,全是滴水未见、寸草不生的戈壁无人区。就是在这里,一局铺架人将以 “艰苦不怕吃苦”的的胜利之师,以百战百胜的决胜之师,以无坚不摧的必胜之师,决战戈壁大漠、彻底结束罗布泊没有铁路的历史,为中国铁路建设谱写新的篇章!
筚路褴褛 戈壁滩上写春秋
新建哈罗铁路北起在建中的兰新第二双线哈密南车站,途经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和巴音格楞蒙古自治州进入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沿途经过花园、南湖、沙哈、巴特、鲢鱼山、黑龙峰、多头山、东台地、罗中等9个车站,正线全长373.8公里、站线34.8公里,架梁279孔,铺道岔80组。
2010年 8月,哈罗铁路正式开始建点,由于地处戈壁荒漠,自然条件异常恶劣,白天工人要冒着48摄氏度的高温要进行路面平整,人工铺设龙门吊走行线,夜晚室外温度只有几度,大家还得盖着厚厚的棉被,呆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度过漫漫长夜,真实的再现了“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当然对负责建点建厂的铺架勇士来说,昼夜温差大还不是主要的麻烦,他们还要克服停水停电、老百姓挡道、以及突如其来的沙尘暴的干扰。一天晚上,沙尘暴突然袭来,一下子就掀翻了驻地的所有帐篷,整个铺架基地,床上、被子里全是沙子,大家只好迅速爬起来,四处寻找绳子、道钉,费了一个多小时才加固好帐篷,当大家回来时,个个灰头土脸,面对没水没电的漆黑夜晚,大家也顾不了那么多,只好勉强凑合一夜……
正是这些排头兵、这些先遣队,奠定了哈罗铁路铺架进程的良好基础。2011年2月,一座占地180多亩的大型标准化铺架基地摆在了铁路建设者面前,生活区、生产区、办公区错落有致,共完成生活房屋建设2164平方米、生产房屋建设500平方米、场地硬化5560平方米、龙门吊走行线2066双延长米、铺设道岔12组,钉联生产线达到单日单班生产25米轨排1.2公里的生产能力。哈罗铁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长赵敏在视察完初具规模的铺架基地后说:“当给一局铺架的这些排头兵们记首功!”
只为信誉 不赚分钱
2010年 10月,哈密铺架基地建设尚未完工,业主就要求哈罗项目部必须10月中旬就要开始铺轨。而当时由于哈密南环线火石泉车站正在站改,大型设备一时无法通过火石泉车站进驻哈密铺架基地,只能采取人工铺轨,而人工铺轨又会增加项目经营成本,按合财部的说法就是分文不赚,还倒赔钱。面对工期紧、任务重、人员少、困难多、压力大的实际情况,项目常务副经理胥洪果断下令:“业主的要求就是我们的命令”,一方面想办法紧急从乌准项目部调集人员赶赴工地,迅速清理现场、倒运物资、堆码扣配件,做好铺架钉联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关系,四处召收有经验的工人,积极创造条件进行人工铺轨,项目部干部职工顶风冒雪,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通过汽车背轨道车、背老K车等方式,全力以赴的组织施工大干,从11月1日正式开始人工铺轨到2011年1月20日冬休来临之前,哈罗项目部已累积计完成人工铺轨正线15公里、站线7公里。乌鲁木齐铁路局常务副局长吴建在视察线路时说:你们进场快、铺架快,不愧为天下第一局!
为了给后续的大型机械进场赢得时间,哈罗项目部于2011年2月26日提前复工,此时此刻,祖国的南方已经是春暖花开的浪漫季节,而地处北方的新疆却还是呵气成冰的寒冬腊月,“千山飞鸟绝,万径人踪灭”,天地浑然一色。这给人工铺轨造成了两大困难:一是找不到便道,二是容易造成冻伤。找不着便道还不是主要困难,可以自己修一条便道,但是冻伤却不可避免,参加过冬季人工铺轨的员工至今记忆犹新,他们指着同伴的食指说:这就是去年底人工铺轨时留下的创伤,当时他的手套破了,没及时发现,在抬钢轨时手指粘在了钢轨上,被扯下了一块皮。
当然,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住英勇的铺架勇士,2月26日清晨7时,天还未亮,中铁一局新运公司哈罗铁路花园车站工地早已爆竹声声,哈罗铁路铺架施工正式开始复工,全体参建将士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奋战在施工一线,有的拿手电筒、有的抬水泥枕、有的摆放扣件场面热火朝天,截止当天下午七点,共完成人工铺轨 900米,实现了2011年开工以来的首个开门红。
截止到7月29日大型铺架设备到位之前,哈罗项目部共计完成人工铺轨正线:49.435公里,站线8.365公里,汽车吊架梁4孔。受到了业主的一致好评。
遇壑搭桥 敢叫南湖披彩虹
2011年7月30日,随着两大机的顺利进场,哈罗线控制工程、哈密地区第一长桥——南胡特大桥正式开始铺架,南湖特大桥全长3.2公里,由99孔32米梁组成,桥墩最高处达 43米,要想安全、优质、高效的架好南湖特大桥,绝非易事,大家首先要克服两大困难:一是由于哈罗铁路南湖特大桥和哈罗公路交叉穿行,南湖特大桥要穿行哈罗省、县、村三级多条公路。由于哈罗公路运输繁忙、过往车辆较多,容易掉落道碴等小物体造成道路安全事故;二是南湖特大桥地处南湖乡风区,经常爱刮沙尘暴,而安全架梁要求的风速不能超过6级,所以对作业人员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为了圆满完成南湖特大桥的架设,项目部提出“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的口号,要求:“安全第一、进度第二”,一定要保证安全、保证质量。
2011年7月6日夜,对哈罗项目部铺架队来说是个不平凡的日子,架桥机头上的红旗突然飘动起来,预示着沙尘暴快要来了,而此时此刻,重达140余吨的桥梁刚被吊装到位,还未来得及安装加固,业内人士都知道,架梁属于高空作业,如果风进一步加大,架梁机上的桥梁如果不及时加固,便会造成梁体的摆动,吊梁钢丝绳移位,最严重的后果便是机毁人亡,风在一秒一秒的变大,素有风区架梁经验的队长何宗斌面对险情大喝一声:立即加固桥梁,所有闲杂人员立即下桥。机械班长何耀峰,一个有着十多年工龄的老师傅,面对控制室内近30个操纵按钮,沉着应对,硬是将梁体稳稳当当的落在了桥墩的垫石上,并一次就位合格。此时此刻,风越来越大,桥墩上测风仪显示风力已达七级,以往安装完成后,人员直接爬大臂从安装好的梁上走过来,此时此刻,风已经越来越大了,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桥梁加固人员只好按照应急演练的培训将安全绳牢牢系在架桥机钢架上,在沙暴中“沐浴”了一个多小时。
9月15日下午7点38分,在万千鞭炮的伴奏声中,随着中铁一局新运公司哈罗项目部架设的哈罗铁路南湖特大桥最后一片桥梁的徐徐落下,标志着新建哈罗铁路南湖特大桥 99孔梁全部架设完毕,从而为后续的机械铺轨打开了通道。“步长虹以登雅阁,泛彩舟远涉南湖”。这曾经只有神仙才能及的梦想变为了现实。
瀚海风吹泪 寂寞心不悔
出了南湖,再往前走20公里就是素有“天上无鸟、地下无草、风吹石头跑”的沙哈车站,沙哈车站承担着全线近400公里正站线道碴的运输及存储工作。也是目前为止最艰苦、最繁忙的一个站,全站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水、大家用的水还是从60多公里的处的哈密铺架基地送来的,另一个困难就是高温酷暑,今年8月,让已经上班四年的轨道车司机范庆国至今难忘,当时穿着短裤的他由于高温中暑晕倒在了轨道车旁边的道砟上,他的双褪顿时血肉模糊,当项目部领导去医院探望他时,他第一次放声大哭。他说,自从工作到现在还没有遇到这么艰苦的地方。当然考验驻站人员的困难远不止这些,最大的困难其实是寂寞,驻站人员每月开资上账存钱寄钱才能出来一趟,一个月才能看见一点绿色。每天看到的不是荒凉的戈壁滩,就是迎面而来的沙尘暴,再加上电视信号不太好,每天翻来覆去也就那么几个台,大家都烦躁了,颇有几分书呆子气的李朴洋就开始思乡,就开始写诗:
打开心中的月亮
借一缕清辉的月光
我在思量
它是否也轻轻地洒在母亲的身上
坐在延伸的轨枕上
抓一撮边疆的黄土
闻了又闻
它是否也有故土的芬芳
漂泊在异乡的风雪里
沐浴在边疆的酷暑中
我已成长
选择了理想就意味着选择了坚强
因为钢轨的那头就是故乡。
无数的铺架人就是这样在寂寞中坚守,用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修筑一条条通往远方的铁路。
不舍昼夜,浩荡铁龙奔瀚海
只争朝夕,英雄儿女事业长
如果说沙哈车站尚有人烟的话,那也是附近砟场和煤矿的运煤车辆,而过了巴特车站一直到罗中,就是真正的无人区了,你可能只有在国庆或五一期间看到少许零星的探险旅游车辆。随着铺架的延伸和冬季即将来临,怎样安全、优质、高效的完成铺架任务,做到让业主满意,让员工满意是摆在铺架人面前的又一难题。为此,哈罗项目部认真落实项目部安全质量会议精神,在安全上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提前做好冬季施工的各类安全技术培训;认真落实好各种防寒措施,全力以赴的保障员工的健康和施工的进度。
目前,哈罗铁路各工区一片繁忙。在钉联厂,工人们正将钉好的轨排一排排堆码到存轨区;在DK2+450—DK23+400处,捣固车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在巴特车站,轨排车正在作业人员的指挥下与铺轨机缓缓对接……到9月29日铺轨已顺利进入巴特车站。
截止目前,共完成工程数量:架梁109孔、铺轨81.158公里、铺设道岔31组、钉联轨排1513节(37.825公里)、卸枕木175636根(99.79公里)、厂存12907根(7.3公里)、存道碴105397m³、卸道碴92764m³。铺架队以平均每天铺轨3公里的速度,不舍昼夜,挺进370公里外的终点站罗中车站,而更大的考验也在等待着他们。哈罗铁路也正是有了这样一群勇于吃苦、敢打硬仗的铁兵,才推动着中国铁路铺架事业一直向前,永不止步!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