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日16时40分,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的金沙江鲁地拉水电站4号机组圆满完成72小时试运行,并于17时30分移交业主,正式并入云南电网投入商业运行。三局人化水为电,宛转金沙江,再次唱响电建歌。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面对“金已不多,沙更难洗”的窘境,曾在金沙江阿海一级水电站“倒海翻江卷巨澜”的水电三局人,在鲁地拉电站是如何“沙中淘金”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于近日深入到鲁地拉电站施工一线,采访了三局职工。
4号机投产前夕,项目领导班子“合谋”
前期出奇兵
鲁地拉电站总装机容量216万千瓦,有6台单机容量36万千瓦的立轴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水电三局承担了4号至6号机组的施工,这是水电三局有史以来独立中标的单机容量最大、合同额最高的专业机电安装工程。
2009年8月,水电三局与业主在昆明正式签订鲁地拉电站4号至6号机组的施工合同,消息传回“大本营”,三局全体员工为之振奋,因为这一笔大订单刷新了水电三局机电安装史。
9月,期待着在新的舞台上演绎精彩的三局人,火速奔袭2000公里之外的金沙江畔,但他们不是“一窝蜂”,连同小车司机在内也只有3个人,埋头在与开工相关的文字材料里。“无规矩不成方圆,刚进场,项目部就制定了关于安全、质量、经营、财务、综合等各方面规章制度,并在后续的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补充和完善”,项目经理祝学辉这样告诉记者。
“纸上谈兵”之后,就得“场上用兵”了。2009年10月,项目部开始敷设输电线路、平整临建场地、开设银行账户、申请进场费和开工预付款等工作,当时总共只有6个人,临建场地平整时借调支援了几个人,人最多时加食堂厨师总共只有13人,就将场地全部平了,这些只是后方钢管厂、拼装厂的用地需要。前方施工用电需要从山顶上引到进场交通洞口,再从进场交通洞口引到安装间,在安装间内的变配电室内有两个变压器,分别是800千伏安和630千伏安的,外加输电线路约7.8公里。这个工作量非常大的,而当时现场只有30个民工加项目部6个人,就承担了这项工作。
2010年5月之后,受环境评估影响,鲁地拉电站一直处于停工状态,直到2010年10月环评通过才“复苏”。2011年1月,项目部开始机电工程的基础埋件工作,由于标段划分是按照系统横向划分的,所以项目部还负责兄弟单位——水电八局1至3号机组段的部分埋件,比如气系统,从埋件到设备都是水电三局的工作,油系统和水系统都是水电八局的工作。1月底,渗漏排水系统和气系统的埋管、基础埋件等工作就已经开展。2011年3月10日,项目部开始安装4号机尾水管的肘管里衬,以及后续的锥管、基础环、座环等大型埋件是埋在混凝土里面的,所以,项目部的埋件安装工作是与土建浇筑是交替进行的,然而,这些还不算机电安装的正式开始。
5号、6号机的工序与4号机相同,时间前后相差3个月,工期紧张,并且现场人员有限、桥机受限、场地受限,前期的预埋件、管道、消耗性等材料、设备都需自行购置,所以在预埋期,埋的不只是项目部“成堆”的票子,也是三局人“落地生根”的意志。
“没人、没设备”,祝学辉这样描述2011年进行尾水管里衬施工的情形:“只能找当地人和通过其他在建项目介绍的施工队,跟项目部这个班组搭在一起,硬是把这几百吨的铁家伙安装起来”。在现场安装,难度是非常大的,当时照明不行,起重、安装也没有专业人手,蜗壳就有400多吨,锥管、肘管也有400吨,加在一起有800多吨,但项目部把活就这么硬干下来了。并且,蜗壳存在二次倒运的情况,因为到货的蜗壳是瓦片结构,需要在项目部临时搭建的平台上将瓦片拼成整节并焊接后,再运输到安装间。为了不影响其他参建单位,蜗壳管节运到安装间就必须立即吊下去,所以项目部经常在晚上施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有半年的时间。由于当时2号至6号机基坑都还没有浇筑起来,全都是深坑,所有设备只能通过桥机吊过去。为了现场运输重型设备方便,2012年5月,项目部又花费30万元,购置了一台大型的平板车。
待项目部把所有埋件安装完成,已是2012年9月。2013年1月,开始全场的通风和空调系统的安装,同时开始中低压气的气系统设备管路安装,还有厂房的渗漏排水泵房、系统设备的管路安装工作,中间还穿插进行大型埋件的安装工作。
到2013年6月25日,项目部正式进入机电安装的高峰期,在“厉兵秣马”了3年多后,水电三局人终于得以“宝刀出鞘”。
管理有头脑
兵不在多而在精。2011年末,项目部共20来人。2012年年末,项目部共30来人。直到2013年年初,才开始大量加人。现在项目总共有九十来人,平均年龄在27、28岁,最小的22岁。项目部老职工只有三十来人,大学生有十多人,项目部领导班子设立一个项目经理、一个生产经理、一个总工程师、一个安全总监,各科室、部室是全的,为精简人员,项目部只设班组,不设中队。
交叉作业不误工。2013年5月,桥机和安装间场地交予项目部之后,就开始组拼定子和转子、安装机坑里衬、顶盖等。在此过程中,项目部遇到了各种困难:设备到货滞后、安装场地狭小、参建单位众多、施工环境比较混乱,鲁地拉项目一共300亿的投资,前后总共三十多家参建单位,造成安装设备二次倒运的情况,有时1000吨的东西能倒出5000吨的工作量,对安装的影响很大。2012年4月至2013年2月,三台机组在安装蜗壳和里衬的时候,桥机由兄弟单位使用,并且当时桥机、土建、浇筑都在同时施工,因此,水电三局对桥机的使用都被安排在午夜12点之后,给施工造成了较大的难度。但是,项目部通过加强沟通、巧妙安排,依旧按照业主的要求准时运行4号机组。
工期就是纪律。4号机已投入运行,为保证5号、6号机的施工能顺利进行,项目部按照业主的目标制定了严谨的工期计划,细化到每一天,要求全体员工必须无条件地按计划执行,如果中间确实有特殊情况拖延了,项目部要想办法去赶。比如:5号机因为盘车而耽误了,还有土建前期灌浆回填不及时耽误了项目部十来天的时间,所以从5月25日开始到6月15日,这二十来天的时间里,项目部实行了两班倒。
适时整合班组。原先班组划分是很细的,为了便于资源协调管理,在大干期间,项目部将班组揉合,变成现在的五个班组:电焊班3人,电气班5人、发电机班有职工15人(共有50人)、水轮机班组、综合班(包括起重、司机),这样避免因分工不协调而影响全体人员士气,大家总是有工作在做,一个班组内互相帮忙。
装机不忘育人。一直以来,项目部都秉持着“装机育人”的理念,通过鲁地拉电站的施工,所有员工都经历了一次从技能到思想的深刻洗礼。项目部培养出了新一批机电安装的专业人才,水电三局也因此成为了具备大型机组安装实力的队伍。
电焊展绝技
由于缺乏技工,项目部只有通过劳务派遣、技校生、外聘这些途径来招收电焊工,到2012年3月的时候,项目部的30多名电焊工都是年轻人,有的甚至是第一次正式上焊缝,有些学员焊完之后,几十米的焊缝有一半是开裂的,只能刨掉重焊,当时的情况是无法保证焊接质量的。所以,项目部就提前下手,着手培训,让老师傅不停地巡视,指点他们、帮助他们,起到“帮、传、带”的作用,就这样,手把手地教,一批批淘汰下来,最终涌现出了6个高手。
电焊工的工作性质很特殊,一个电焊工每天工作8个小时,除了吃饭、上厕所,40毫米厚的板材,一天最多焊1.5米,所以如果一次出现20米的裂纹,就算不计气刨和打磨的时间,也要很多天的返工,所以这真的可以算是一部壮阔史诗。
在鲁地拉座环的总体重量是160吨,分了四瓣在现场拼装,其材质和焊材在焊接上要求精度比较高,并且座环作为机组最重要的基础埋件,其焊接要求都是一级焊缝,焊缝处板厚170毫米,焊量较大,且由于母材坡口较小,焊工操作不易,稍不注意就会产生裂纹和夹渣,处理起来非常麻烦。兄弟单位在焊1号、2号、3号机座环的时候用了三个月,项目部在焊4号机座环时,专门请了公司专家到现场,对项目部分析了原因、进行了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项目部遇到了很多的坎坷,但最终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4号机座环的焊接工作,比项目部预期的超长了20天,在探伤等各项检查中都未发现问题。5号机焊座环时,项目部专门组织了制造安装分局的焊接精英,并且从其他项目上调派了有经验的老师傅共同重新制定了方案,因此项目部只用了38天就完成了5号机的座环焊接工作,通过项目部和分局的支持。借鉴前面的经验,6号机座环的焊接只用了35天就一次完成了验收、探伤和检查,为此,业主、监理、厂家对项目部给予了好评,并且业主专门向水电三局发《贺信》表扬“水电三局的风采”,并鼓励水电三局“再谱新章”。
2012年8月底,国家电力行业金属结构设备质量检测中心,对鲁地拉电站4号至6号机蜗壳焊缝进行了超声波和磁粉检测,结果均为100%的合格率。
在今年3月22日业主举办的焊工大赛上,项目部的年轻焊工包揽了前三名。
试验保成功
对于项目部而言,4号机组就是首台机组,其能否顺利稳定地运行,关系重大。在安装工作完成后,调试工作是否顺利,牵动着项目部全体员工,尤其是试验人员的心弦。在安装间内,记者看到,项目部的几名试验人员已不肯轮班,都围到了机组前,快步奔走,专注分析,紧张调试。
常规试验。鲁地拉电站在主变以下,水电三局跟兄弟单位有个明显的分界点,但是机组的交接性试验和母线的常规试验,都是由水电三局制造安装分局试验室独立完成的。与以前的小机组相比,鲁地拉电站机组最大的区别是:一是进行了三台机的铁损试验,5月11日晚上结束了分局最后一台机组的大型铁损试验,这个试验最大的特点是电压高,使用10千伏进行,这是分局试验室2013年度所做的第九台机组,因此,试验室在做高压铁损方面的试验已经游刃有余了;二是定子绕组的交流耐压试验,因为机组越大,需要交流耐压容量的设备就越大,项目部把交流耐压试验也成功地做完了。
机组调试。其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项目部是单机跟高压侧有个接入点,也就是兄弟单位留下的,项目部要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要正确、无误,还要百分之百的可靠,主要困难出在保护方面,因为机组是主变高压测试联合单元,所以保护相对复杂。早在3月20日,分局就给项目部调派了保护人员,采取两套保护措施同时进行,因为每台机组包括发电机、主变都是上套,为了赶抢进度,项目部是两台地保仪、四组人员同时进行,保障了4号机成功投产,并且,5号、6号机的保护逻辑也已经完成。
“2014,马到成功”,作为曾在贯流式、涡流式、轴流转浆式机组施工中打造杰作的水电三局,凭借鲁地拉电站混流式机组的“鬼斧神工”,跻身大型机组安装第一梯队。
业主出示的《业绩证明》写到:“该工程施工质量良好,制造工艺优良,符合国家标准和工程设计要求,满足该电站的安全运行。”然而,身为“新科进士”的三局人却表示,“项目部的后续目标是:2014年7月10日,5号机投运;10月下旬,6号机投运,实现这些目标,我们才能放松下来”。
取得大机组安装施工的资质,跻身国内大机组安装第一梯队。鲁地拉项目肩负着着这样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鲁地拉项目是起点。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