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樟湖人和樟湖人的后辈子孙走在这座桥上,当便达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或许他们根本记不起来问一句“这座桥是谁修的?”,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他们已经愉快的走过……
一
2013年12月26日,上午9点半,樟湖镇的老货运码头上,一个年轻人将驮着3袋饲料的摩托停在路边。这个年轻人正在等待轮渡,他要等轮渡将他连同摩托车一块送到对岸去,他说,最久的时候他在岸边等过近三个小时。
几步之遥的另一边是樟湖镇的客运码头,一艘写着“樟湖——黄田”的客船静静地停靠在那里。一个年轻女子上了船,发船的时间还不到,船舱里一个人也没有,她只能又下来,在岸边走来走去……平常的时候,会有7艘这样的客船在江面上穿梭,将小镇的居民迎来送往。小船在这里充当着城市公交的角色,不同的是,小船要等人满之后才会启动,在这里,等待已经成了一件习惯的事情。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被流经的闽江一分为二。这是一个年轻的移民镇,1991年,随着下游水口水电站库区蓄水,原来的小镇被埋到了水下,原有居民从江底向上搬迁。原来可以挽起裤腿就涉江而过的村民被急剧上升的水面拉开千米之远,因为没有桥,轮渡成了连接南北两岸的纽带。
虽然上级和当地政府早就有造桥的意愿,并且于2005年、2006年之际就将其提上日程,但苦于资金压力,一直到2012年才付诸实践。老百姓对这座桥有多盼望,或许另一件事也能从侧面说明--平时叫项目部头疼的拆迁问题,在当地基本上没碰到任何阻力。2012年9月27日,樟湖镇上一片热闹欢腾:移民群众舞起长龙,点起爆竹,敲锣打鼓……这一天樟湖库区大桥项目正式开工。当天,一块写有“南平樟湖库区大桥及接线工程项目经理部”的牌子也于南岸的一幢民居门口挂出,中铁一局桥梁公司南平项目部将用3年的时间让这座民众翘首以盼的“长虹”横卧于闽江之上。
这座横跨670米江面的大桥,起于樟湖坂火车站附近,与溪口村至樟湖渡口现有老路相接,终点位于樟湖镇坂头社区的宝峰亭西侧,与现有道路顺接至316 国道,全长约788米。等到2015年建成通车之际,不仅樟湖镇南北两岸将得以贯通,困扰北岸库区移民发展的难题也将得到有效缓解。
二
由于镇上的村落是紧贴江水而建,留给项目部可以使用的施工场地就极为有限:施工码头是填出来了,为了建钢筋场,又用碎石向外填出了800平方米,那拌合站的场地又该在哪?项目部犯难了。关于修建拌合站,起初曾有两套方案:一种是“移动式水上拌合站”,不仅成本高昂——单套设备的租金达千万以上,更重要的是由于体积太大,根本就过不了闽江水电站,运不到施工现场;另一种就是自己来组装简易的水上拌合系统,但要租用多艘大船,而且租期太长,仔细计算下来,成本耗费也不容小觑。
几乎是无意之间,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廖文华看见了第三种方案——“水陆结合拌合站+混凝土罐船”方案:将拌合站建在江边的浅水区,再由罐船将混凝土运往需要的施工部位。但是,此种方案不仅在桥梁公司的造桥史上没有先例可循,就在全国范围看,也鲜有尝试,将来会遇上什么样的风险,谁也说不好。对此,公司很多领导、专家的意见也不能达到一致。
桥梁公司总经理胡文俊,设备管理部部长张方博和项目经理廖文华经过反复商讨,最终决定还是启用第三套方案。这个时候,已经是2012年的10月份,等到拌合站真正建好,时间已经悄悄滑向2013年。
2013年12月26日下午,笔者乘坐小轮渡,目睹了整个拌合系统工作的全过程:罐船顺着拌合站底下钢管桩所留出的豁口,开进拌合站底部,船上的罐口与拌合站延伸下来的接嘴相接,拌合好的混凝土就由接嘴进入罐船,满载混凝土的罐船再驶离拌合站,前往1号桥墩旁的混凝土地泵处。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充满节奏。
这种拌合方案在当时看几乎是 “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看却不失为一个“歪打正着”的好办法:不光在成本上为项目部节省了数百万元,它的运输方法也较传统的方法更便捷,节省了工时。
三
此时,大桥的9根桥墩已经全部露出水面,其中6根已经是高高耸起,远远望去,颇具雄姿。早先浮在江面上的操作平台这时候已经完全不见踪影,但提起樟湖库区大桥,却不得不不提这些平台,因为这种“钢结构平台+浮式平台”的施工技术在整个闽北地区来说还是第一次。
从1.26亿元的工程造价来看,樟湖库区并不算一个大项目,但是它的施工难度却一点都不小。特殊的水文环境使围堰筑坝、沉井基础等施工方法派不上用场。确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一时间变得尤为迫切。
经过多次考察、比对,项目最终决定采取“钢结构平台+浮式平台”的施工技术:两艘600吨驳船并排支撑,巧妙搭建了一个钢结构的施工平台,并在平台上安装了40吨龙门塔吊,以应对各种工程所需。就是在这样的平台上,工人们完成了打桩基、下放钢筋笼等重要工作。
整个“浮式平台”于2012年12月中旬建起,在服务了近10个月后,“功成身退”被拆除。按照原来惯常的做法,项目建设需要几座平台就搭几座平台,几座平台同时开工,完工之后,再一起拆除。像樟湖库区大桥这样的项目,按理说就应该有3座浮式平台,但为了节省施工成本,项目部只搭起了两座,等一处完了,再将其转运到它处,最多的时候,一个浮式平台被周转使用了3次。
四
在南平项目狭小的施工现场,38米跨度的龙门吊绝对是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由于它的主梁下面安有两条支脚,可以直接在地面的轨道上行走,而且轨道又一直铺架到江边的浅水域,因此项目部路上、水上材料和设备的转运工作它都能满足。
这样的龙门吊,较传统120吨的塔吊来说,光是3年的租金就能省出70余万,而且拼装龙门用的还是公司的自有设备,又能省出不少。“南平项目小、造价低,而且后期变更的情况不大,既然在‘开源’上增加效益的可能不大,那就只能在‘节流’上做文章了,”廖文华说,“能抠一点就是一点。”
其实不光是这个龙门吊,前面提到的拌合系统,浮式平台的反复使用,都是考虑到成本控制的结果。为了节省费用,南平项目还将设备的利用率发挥到了极致,一台设备如果能周转开,绝对不租两台,而且设备一利用完,立刻归还,不让它在工地闲置一天。用于水上运输的平板泊每个月租是3万,项目部一共租了2个,一个用了5个月,一个用了1个月就退了,退还之后,项目部自己动手拼装了一个,光是这一项又省下100多万元。
既然这么“抠”,有人就对项目部重奖一线施工人员的做法看不懂了,但廖文华却有他自己的一笔账:一件困难、紧要的工程,我拿出钱来奖励,看似多花了钱,实则不然。如果大家劳动不积极,多干几天,设备多开几天,加上人工,项目的成本岂不是更大?
五
地质勘探在施工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对一件工程的方案设定、成本、工期都有重要影响。建设中,业主方出具的勘探资料往往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出入,这一点对于熟悉工程的人来说并不稀奇,但大桥下真实的地质状况还是让廖文华吓了一跳。
桥位下方为裸岩地质,无覆盖层,岩石强度极高,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达到100Mpa以上,比勘探资料上的数据高出1倍,钻孔桩设计为嵌岩桩,需要嵌入岩石20-35米深……最难施工的5号墩,光一根桩就打了4个月,钻头磨损的程度几乎比岩石钻下去的深度还大。但又有什么办法呢,项目部只能通过改进钻头、加大钻锤重量的办法来“硬碰硬”的应对。
其实,南平项目在施工中遇到的困难远不止这些:江水的水位落差大,日落差最大的时候达到过2米左右,这给当时浮式平台的定位增加了很大难度;另外桥位还处于水库养殖区,上下游几百米处均有渔民的网箱,最终项目部自主研发出水下泥浆排放体统,才满足了养殖区的水环保要求。
项目副经理张彦军属于退休返聘人员,拥有丰富的现场经验,他告诉笔者,樟湖大桥9个桥墩有8个在水下,5个柱墩全部在水下,水深达40米左右……水中作业的难度并不比当年的忠县长江大桥小。
鉴于这些技术难度,公司总经理胡文俊在项目开工后先后7次来到项目部策划、指导,并与项目领导确定主要工程部位的施工方案。去年12月份,项目进展到最艰难的阶段,公司党委书记徐永祥也来到施工现场,为项目部和施工人员加油打气。终于,今年7月,在看到1号墩已经钻孔施工后,胡文俊悬着的心才放下了,他对廖文华说“可以不用再来你们项目了。”
六
转眼2014年的春节已经临近,但南平项目部的员工对他们2013年的春节依旧印象深刻——因为他们在大年初二的时候就已经正常上班了。原来在廖文华的眼里,2012年过去的几个月项目的进展并不好,他想在2013年一开始就紧起来,把落下的工程量追上。
但要说进展不好,对南平项目来说似乎也并不公平。因为这几个月,整个项目部并不少忙碌,只是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都是一些“辅助性”的准备工作,相较于实体工程来说并不容易被人所注意。现在龙门吊的位置在去年开工前还是一片水域吗?由于项目场地受限,不可能像其它项目一样,这边修便道、那边建工点,它只能一步一步来,江边的施工码头、施工用的便道几乎都是在开工后才填筑起来的,光修通整条便道就几乎用了2个月的时间。
当时曾有人建议廖文华,要不先打上一根桩?毕竟工程建设中,人们看重这样的实体工作。但廖文华不同意,“我不想做这种没有意义的事情,打完之后,又回头去做那些基础工作?”,他宁愿踏踏实实将眼下的工作做好,为将来的正式施工积蓄力量。
有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经过去年年底几个月的铺垫和准备,项目施工在今年进入正轨,各项工作都按着正常节奏一步一步稳步推进。如今,项目部不仅早在10月份就完了全年的施工任务,更在今年10月15日至16日举行的福建省普通公路施工标准化现场会上荣获了“标准化典型项目”称号,成为南平地区普通公路建设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
12月8日,大桥最后一个水中承台——2号承台也分两次浇筑完成,项目开始进入新的施工阶段。“水下的工程完了就安心多了,剩下上面的工程操作起来就相对容易,风险也不那么大了”,张彦军说到。
问及今年的年假安排,廖文华打算让大家好好休息一下,除了必要的值班人员,其他人员都能回家与家人团聚,和和美美过一个新年,“他们不是一直反映年假休不够吗,那这次就让大家修个够!哈哈……”说完,他爽朗地笑了。
七
工程部的辛益德去年从陕铁院毕业,一出校门就来到了南平项目,他目睹了项目一年多来所有的工程进展,项目部也见证了他的成长。刚到项目部的时候,材料场也没好,拌合站也在建设当中,水中便桥还是他放得线……如今,项目已经初具形象,各项工作也在顺利推进,他也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娃成长为一名熟练的技术人员。“想着这座马上要建好的大桥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心理感觉还是挺有成就感的。”说完他自己还有些害羞。
如果说天天要往工地上跑的项目人员,对工程的变化已经不那么敏感,那么,南平项目书记李鹏辉的感受反而更接近每一个初到项目部之人的感受。12月26 日晚,他从广西梧州赶到福建南平上任,翌日清早就踏进了工地了解情况。他这样描述了自己的感受:进入施工现场,仿佛进入一座大型的工厂车间,听到的只有轰鸣的机器声,看到的只有往来忙碌的工人,整个生产系统配合协调,就像钟表一样精准。往日现场管理人员大吼大叫的情况,机械设备不明指令盲目乱动的情况,貌似忙碌、实则无用的“花架子”在这里都不复存在。
12月28日,公司物管中心经理罗庭明正好到南平项目检查物资材料,他在详细的检查了项目的账目管理、周转材料台账之后,查看了物资材料的现场管理和储存堆放。他说,南平项目施工现场复杂、场地局限性大,现场物资材料工作能做到如此,相当不易,看得出是做了大量工作。另外,他还对项目部能在早期各项条件受制、深水施工难度大的情况下取得目前进展,表示肯定和佩服。
八
采访第一天的下午,经理张彦军一定要带笔者去项目部的职工食堂去看一看。职工食堂小门两侧的两株矮树上挂上了彩色的气球,门楹上“南平项目部职工食堂”几个大字也被彩色拉花缠了起来……不难看出是被精心装饰过。原来就在昨天,12月25日晚上,圣诞节之夜,项目部的职工食堂里举行了一场集体生日会。
当天晚上,项目部员工加上外协队伍近50余人齐聚一堂,将饭厅里5张餐桌围得满满当当,全鱼、鸡、牛肚、鸡胗……这些大家爱吃的菜也摆上了桌,项目部还从南平市买回了蛋糕,循环播放的《生日快乐歌》让整个饭厅一片温馨。一年多来,大家虽然同吃、同住、同劳动,但像这样规模的聚餐并不多。
“其实国庆的时候就想给大家办个集体生日会了,因为工程太忙,一直没有实现。刚好借这次圣诞节,给大家一起办一下,一起办还热闹”。项目工会兼职主席叶建军如是说。
餐桌上,大家共同举杯,祝愿彼此生日快乐!一杯杯带着公司各级领导以及项目领导满满祝福的美酒,将大家的心头火浇得更旺。
席间,工会还为大家送上了精心准备的小礼品。综合部的申琳到南平项目的时间并不长,但她说,整个生日会充满着亲情与感动,让她在千里之外也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