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蓄电站与国内其他的水电站一样,是一个修建在山里的水电站,但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却让它显得“与众不同”。深蓄电站修建在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深圳市,上水库施工区位于龙岗区与盐田区的交界处,工程建设区域曾是风景秀丽的三洲田森林公园所在地,紧邻深圳市海拔高度第三的梅沙尖,距电站仅3公里就是大型综合性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东部华侨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这里一度成为深圳市众多“驴友”休闲度假的乐园,即使目前电站已经进入全面施工阶段,还有大批的游客来此,公众关注度之高可想而知。另外,电站处于饮用水源区,周边分布有三洲田、红花沥、骆马岭等多座饮用水源水库,水源安全涉及到千家万户,地方政府的监管异常严格,
水电工程建设施工,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对建设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清表、土方开挖、库区清理需要砍伐大量树木,破坏原始地貌,施工生产活动会给周边环境带来废水、废渣、粉尘、噪声和生产、生活垃圾,与此同时,工程建设施工往往都要历时两到三年时间,甚至更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随着近几年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工程建设期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好生态环境被郑重的写入《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工程施工如何做到与周边生态环境相辅相成、和谐发展成为每一个水电施工企业都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深圳抽水蓄能电站(以下简称深蓄电站)是国家“十二五”能源重点项目,距深圳市中心21公里,距香港仅30公里,这个建在城市中、承担深、港两地保电护航的水电项目,在2013年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环保水保行动,由我公司承担建设任务的上水库大坝土建工程施工现场成为此次环保水保行动的“主战场”。
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决定了深蓄电站的建设将与生态环境保护密不可分。
由于电站处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在深蓄电站土建工程施工招标文件中就对污水处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明确严禁任何废水外排,废水处理达标后应循环使用,实现 “零排放”标准或达标后导出饮用水源保护区域。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经处理达到《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一级标准。
面对如此高的污水处理标准,项目领导非常重视,作为工程配套设施的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工作,在项目部成立初期就被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试运行,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项目员工加班加点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保证了污水处理系统按时投入使用,为后续主体工程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蓄电站上水库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生活污水、基坑废水、拌和系统废水等三套处理系统,总投资200余万元。为了不影响主体工程施工,污水处理系统要求与临建工程同时施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时间紧,任务重,深蓄电站上水库大坝临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后,随着一栋栋施工板房迅速拔地而起,三大污水处理系统土建施工也同时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土建施工结束前,MBR膜、高效净水器、板框压滤机……,一套套环保专业设备陆续运抵施工现场,并在环保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设备被一一安装到位。4月中下旬,三大污水处理系统相继投入运行,经环境保护监理工程师对处理后的水样进行抽检,全部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水质标准。
三大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运行,解决了生产、生活废水排放的问题。然而,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却摆在了我们面前,那就是电站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问题。
根据水文气象资料显示,深蓄电站工程区域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域,夏季长,雨量丰沛,产流量大,且台风频繁,深圳市多年平均降雨量将近 2000mm,4—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而据2013年深圳市气象部门统计,盐田区累计降雨量达到2553.7毫米,较近五年平均降雨量增加55%,频繁的降雨为发生水土流失提供了客观潜在条件。
2012年12月,深蓄电站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此时正处于枯水季节,是土石方开挖施工的黄金期,整个工地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砍树、清表、测量、开挖、运渣……,一切都按照已定的施工计划进行,各施工作业面顺利的逐个铺开,库区内的植被砍伐的砍伐,移栽的移栽,表土剥离后,被一辆辆运输车运送至坝后指定区域堆存,很快,曾经茂密的绿色丛林被一大片裸露的黄土所代替,而此时雨季也即将到来,水土流失问题因为库区清表造成土壤裸露而逐渐凸显出来。
2013年2月底,春节刚过,在深蓄电站组织召开的一次监理例会上,建管局领导首先提出要考虑雨季前在上水库主坝坝后合适位置选择修筑一道拦渣坝,防止开挖土方因雨水冲刷产生大量淤泥下泄对下游产生影响,汛期水土流失问题第一次被正式提出。
会议结束后的当日下午,业主、设计、监理与我们施工方一起到现场进行了实地查勘,经过简单商议,最终敲定在主坝导流洞出口下游位置修筑一道拦渣坝。由于雨季很快就要到来,在方案敲定的同时,项目部很快启动了拦渣坝的建设工作,这道拦渣坝的修建也吹响了2013年水土保持行动的冲锋号。
3月底,以钢筋石笼为主体的拦渣坝已基本成型。此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裸露的边坡很快被雨水冲刷的“遍体鳞伤”,雨水夹杂着黄土从库区各处迅速汇集到导流洞出口的天然冲沟,刚刚修建成型的拦渣坝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淤泥受拦渣坝的拦截没有随雨水继续下泄,然而,拦渣坝的作用只是拦挡淤泥而无法拦挡黄泥水,大量的黄泥水还是沿着天然冲沟最终流入下游的骆马岭水库。
骆马岭水库是盐田区饮用水源备用水库,此次的黄泥水流入让水库内的水由清变浊,虽然黄泥水经过沉淀对水质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此事还是引起了盐田区水务部门的关注,工作人员很快就赶到了施工现场,我们从盐田区水务局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2013年,盐田区正在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区”,3月份刚刚通过广东省水利厅的初验,年内要通过国家水利部的验收评审,盐田区如果顺利通过评审,将成为华南地区、乃至珠江流域首个获得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区称号的县级行政区,因此,区政府对此次创建工作非常重视,在未获得国家正式评审前出不得任何纰漏。这条重要信息让我们马上意识到,今年的水土保持工作已经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水土流失防治问题,还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
信息被第一时间传递到深蓄电站建管局,为了不影响盐田区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区”,减少上水库施工水土流失对骆马岭水库的影响,在骆马岭水库上游修建第二道拦渣坝的方案很快被确定,同时,水土保持专题会议在这段时间内频频召开,裸露边坡支护与覆盖、截排水沟修筑、沉沙池设置等系列水土保持措施被一一提出,项目部为此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布置水土保持工作,此时,项目部全体员工都能够清楚的感受到,一场水土保持的“攻坚战”即将全面打响。
2013年5月,由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会同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编制的深蓄电站工程水土保持度汛方案正式编制完成,该方案根据上水库现状地形地貌、雨水汇流特点、施工布置、施工扰动情况以及水土流失强度等因素,将上水库施工区划分了7个水土流失防治区域,通过分区、分片治理后再在水流汇集区集中治理,形成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以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外泄,如此系统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在国内其他水电工程建设施工阶段是很少见的。
雨季的深蓄电站上水库施工现场,往日挖掘机、自卸车作业的繁忙景象已完全看不到,为了防止水土流失继续加剧,项目部按照业主指示,将所有土方作业全部停了下来,项目部把几乎所有的施工力量都集中起来开展这次水土保持行动。
漫山遍野的彩条布覆盖是此次水土保持行动最为壮观的一幕,为了抢任务,工人们加班加点的工作,有时候天气预报有雨,工人们晚上打着手电筒都要把彩条布覆盖好。经过项目部紧张有序的施工,工地上几乎只要是看得到的裸露黄土都被彩条布全部遮盖,连排水沟渠底部都被铺上了彩条布,来参加深蓄电站总工会的一位专家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干了一辈子的水电站,像这样大规模的土方开挖覆盖彩条布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7月份,是深圳的台风雨季节,暴雨过后往往就是连续几天的晴天,彩条布因为材质的特性,在阳光暴晒下很快脆化,黄土再次裸露出来,为了避免再次发生水土流失,项目部提出用土工布替代彩条布,在征得业主同意后,新一轮的土方覆盖工作又一次启动,短短的半个月左右时间,土工布覆盖工作也全部按时完成。
土方覆盖仅仅只是2013年这场大规模水土保持行动的一个片段,项目部按照业主和水土保持度汛方案的要求,还做了大量水土保持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覆盖、排水、沉沙、拦挡等水土保持体系,水土流失问题得到大大缓解,骆马岭水库的水也由浊变清。盐田区一位副区长亲临骆马岭水库视察后,充分肯定了我们在水土保持方面所做的努力,“八局是央企,我对你们有信心”,这位副区长在听完深蓄电站上水库水土保持工作汇报后赞许道。
经过不懈努力,2013年,深蓄电站上水库水土保持工作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水土保持累计完成覆盖彩条布约12.4万m2,覆盖土工布2.8万m2,喷草护坡完成1.1万m2,边坡喷射混凝土1.5万m2,修建拦渣坝2座、拦水埂2道及沉沙池5个,修建截排水沟4500m,水土保持措施取得了可观的效果。
进入城市,融入城市,朱总经理大胆的为八局的未来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深蓄电站是一个建在城市里的工程,2013年水土保持工作让我们坚定了在城市里干工程的信心,我们要倍加努力,奋勇开拓,把城市里的活干好,在广阔壮观的城市里延续八局的辉煌,让每一个工程都成为城市发展的最美名片。
后续:2014年,新一轮的水土保持工作已经开始,项目部正在抓紧实施相关水土保持措施,相信通过项目部全体员工的努力,水土保持将会给深蓄电站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