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一级水电站第三、第四台机组,继首批两台机组2013年8月30日按期投产发电后,又于11月26日和12月 22日正式并网发电,实现了“一年四投”目标,又一个奇迹诞生。而为实现一个个目标,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项目部为之付出了艰苦努力,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建设各方的赞誉。
然而,锦屏一级水电站具有“五高一深”的特点,即“世界最高混凝土拱坝,高山峡谷、高边坡、高地应力、高压大流量地下水和深部卸荷裂隙”,被国内外水电界公认为具有世界级难度的工程。水电十四局肩负神圣使命,担负了电站的场内公路、右岸导流洞、引水发电系统、机电安装等工程的施工,经历了一次次艰难,攻破了一道道难关,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在锦屏,十四局人捍卫了“地下铁军”美誉,用精神和智慧树立起一座丰碑。
前期工程历尽艰辛
据项目部副经理董学元介绍,四川西南部群山连绵,穿行在这千山万岭中的雅砻江,迎面碰上了锦屏山被迫改道,形成了长达150公里的大河湾。大河湾占雅砻江全长的近十分之一,横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盐源、冕宁三县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而这个大河湾像一条弯曲的巨龙,首尾以锦屏山隔山对峙,两相守望,直线最短距离仅17公里,水头落差竟高达312米,形成了天然的水电富矿。这种得天独厚的山水之势,为开发水电创造了条件。
然而,来到这里的人们都会为这里的天高地迥、峰陡谷深、激流奔涌而震撼。在水电人眼中则是天赐宝藏、梦寐以求的用武之地。
在锦屏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第一批进锦屏工地的人是爬进来的,根本没路;第二批人是走进来的,仍不通车;第三批人才是坐车进来的,但道路崎岖。
“天当被,地当床,抱着石头当新娘”。描述的就是施工人员露宿江边,怕滚入波涛汹涌的雅砻江而抱着石头睡觉的情景。
2004年6月,水电十四局第一批施工人员进点,担负锦屏一级电站1、5、9号场内公路。全长7.3公里的路程,隧道竟占了6公里多。由于地处深山峡谷,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切生活设施都要靠自己建成。这是真正的拓荒者,一切从零开始。
进点初期手机没有信号,通讯全无。一天,时任水电十四局锦屏分局副局长的李彦臣,带领8人第一批向施工区挺进,徒步翻山越岭,途中遭遇了大塌方,关键时却无法与后边的人员联系。望着巍峨群山,进退维谷,后面的员工心急如焚,猜想着恐怕凶多吉少。被困的人员孤军无援,断炊缺食,情况十分危急。
当四天后,道路抢通,大家才见面,所有人抱成一团,放声痛哭。经历了这种生离死别,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恶劣的环境不仅仅带来的是生活上的不便,更大的挑战在于施工的艰难。公路工程部负责5号营地的场平施工,总工郭茂和大家清晨先背油,下午再背炸药到高差达300米的作业面,每天往返五六趟。狭窄的施工场地,陡峭的小路,只好靠着人工搬运物质、设备艰难施工。
由于水电十四局承建的场内公路工程在坝区里端,开始江边的便道由于水毁经常中断,生产、生活物资只能靠人背马驮。蔬菜靠周边的村民走4个小时的路程用马驮来卖,如果遇到下雨或者滑坡,员工就吃不上蔬菜。有一次,食堂一周都没有蔬菜下锅,只好天天吃鸡蛋腊肉炒饭,最后到了大家看见鸡蛋都恶心的地步。
作为锦屏电站建设的开拓者,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十四局人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坚定信心,用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的勇气,披荆斩棘,迎难而上,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2005年5月31日承担的1号洞按时贯通,9月17日,9号洞比计划提前3天完成,12月16日,5号公路隧道提前半个月开挖完毕,全面结束进场公路隧道的开挖。
精湛技术显示实力
由于锦屏一级水电站地质情况复杂,地应力高,岩石抗压强度低,导致围岩松弛较深,开挖岩壁开裂、破碎严重,厂房开挖过程中顶拱和边墙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形。
这是对项目部技术水平与施工能力的考验。项目经理胡香伟与班子成员统一思想,坚定“再难也要顶住,再苦也要前行”。
2007年5月,设计单位提供了厂房安装间采用永久混凝土进行顶拱衬砌的方案。项目部根据实际情况,本着对工程的负责,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认为采用永久混凝土顶拱衬砌方案,初期锚喷支护强度达不到f13断层的施工期支护要求,并且完成衬砌后永久混凝土衬砌体不能适应围岩变形,有可能出现破坏。为此,项目部在经过多方调研充分论证后,提出了锚喷柔性支护的方案的建议,以适应变形要求。
10月,业主组织召开了由马洪琪、谭靖夷、王四敬等院士和多名国内水电专家参加的特别咨询团第一次会议。会上,特别咨询团反复研究论证,认为水电十四局提出的采用锚喷柔性支护方案科学、合理,并建议采用此方案。
项目部提出的技术方案得到特别咨询团的高度认可,让设计、业主单位刮目相看。
2008年3月,地下厂房上游侧岩壁吊车梁岩台保护层开挖后,边墙在山体压力作用下出现了变形,大理岩高地应力强烈释放,造成了岩壁破坏而脱落的现象。对岩台成型及岩壁吊车梁的可行性等问题,设计、业主和业内同行的质疑声不断,出现了院士专家也没有碰到过的难题。特别咨询团通过认真分析论证,提出了“从发电机层到岩壁吊车梁间加支撑柱”的建议。
面对严峻的形势,胡香伟召开领导班子会议,认真分析研究相关的技术问题,统一思想认识。大家充满信心,决心挑战这一世界级的施工技术难题。随后,总工程师段汝健及时与相关专家进一步研究论证,生产副经理王秀峰抓紧组织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多次爆破试验。项目部经过反复论证、试验和分析,提出了“采取超前锚固,使应力有限释放的控制技术”。形成了“通过个性化爆破参数设计,合理安排开挖、支护、浇筑时间”的施工技术方案。
新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高地应力恶性释放带来的各种问题,保证了岩壁吊车梁岩台的形成,有效地控制住了跨越多地层,不同地质情况、不同地应力条件下岩台的开裂与变形。
后来,到了2010年10月厂房开挖完成后,进行的岩壁吊车梁不加支撑柱的荷载试验中,业主组织专家组对试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论证。会上,段汝健胸有成竹而满怀信心:“可按试验标准要求,正常完成第二阶段试验!”结果试验表明,岩壁吊车梁完全达到了原设计的要求。
“厂房开挖过程中,困难接踵而来。”项目部现任总质检师廖云江深有感触。
随着厂房下部开挖进度加快,大理岩应力释放越加明显,加上高边墙的因素,地下厂房、主变室下游拱脚出现了开裂,到2009年4月份时已经非常严重,在拱脚位置发现的裂缝达到了10多厘米,甚至出现掉块的现象,主变室0+126.8桩号位置变形达到了20多厘米。
当时施工人员进入厂房已开始担心,谁都清楚,如果出现塌方后果不堪设想,项目部又将经受考验。
在第四次特别咨询团会议上,项目部提出了“稳住上部,增强中部,保护下部”的总体原则和相应的系列加强支护处理方案,得到了一致认可。要求将已开挖到第七层并与引水下平洞贯通的地下厂房停止开挖,对厂房,主变、调压室三大洞室进行加固处理。
随着时间推移,变形日益严重,尽早加固成为当务之急。项目部勇于担当,立即行动。为保证安全与进度,采用了高排架全工序流水作业的施工总体方案。
最高排架46米高,并大面积同时施工。项目部动用所有资源全力保证施工,仅搭排架与锚索施工,就分别投入200多人和100多人。
据生产指挥中心主任丁敏德介绍,由于在排架上作业,大设备无用武之地,造孔和喷混凝土只能采用原始的小钻机、小喷机。顶拱锚索只能靠葫芦和人力配合进行安装。装一根锚索要30多人作业,效率难以提高,施工难度极大。
项目部由指挥中心配合生产部,并安排专人盯在现场协调解决问题。一段排架有几万个扣件,但为保证安全,安监部在现场监督,要求对每个扣件作检查后还要接受抽查。
在项目部全力组织下,经过5个月鏖战,加固工程提前近一个月完成。在安全、质量、进度与效果上,都得到了业主、监理的高度评价。
“水电十四局的施工技术水平不仅体现在厂房开挖中,而且在尾水调压室也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位监理这样评价。
然而,锦屏一级电站尾水调压室是国内在建开挖高度和直径最大的调压室,也是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建筑物。
2009年底时,工期压力已非常大,项目部通过咨询并结合前期厂房施工的经验,在尾水调压室开挖施工中,提出了“螺旋形立体开挖支护施工技术” 创新方案,有效地处理了开挖施工、设备运行、浅层支护与深层支护间的相互干扰与影响,还应对了高地应力的问题。董学元深有感触。
通过施工技术的合理有效组织,尾调室比原方案工期提前四个月,实现了赶工目标,赢得业主和同行的好评。
锦屏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施工环境,给十四局项目部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同时也成为了研究施工新技术、探索施工新方法的契机。
通过刻苦攻关、不懈努力,项目部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同时形成了的两个电力行业施工工法,其中一个正在申报国家工法。项目部完成的“低强度应力比高地应力特大地下洞室群开挖支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获得水电建设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已申报行业科技进步奖,还获得了三个实用新型专利技术。
背水一战确保目标
在锦屏一级电站,水电十四局不仅仅面临着施工技术的挑战,而且还碰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工期。按业主方要求,为确保锦屏一级水电站5、6号机组2013年8月30日并网发电,5月30日必须实现下闸蓄水目标。
然而,2013年2月份,电站进水塔108个孔的二期混凝土还未浇筑,1.1万吨的金属结构设备尚需安装,工期已十分紧迫。5月30日就要蓄水,这就意味着进水塔的土建浇筑和金结安装只有不到100天的时间。不少人直言:“不可能”!
形势不由让刚调任不久的项目部常务副经理张永岗深感压力沉重,心急如焚。“十四局人从未被困难吓倒,善啃硬骨头是一贯作风!”张永岗暗暗下定决心,要迎接挑战。
可谁能担当重任桃起大梁,保证土建施工、金结安装协调一致是关键。慧眼识英雄,张永岗认为,安装项目部副经理闫沛军是员虎将。他在金结制作安装和施工管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并且作风扎实,乐于吃苦,唯有他能胜任!
2月26日,水电十四局两项目部召开赶工动员大会,宣布成立进水口工程协调小组,由闫沛军担任组长,由土建项目部分管生产的副经理罗彪担任副组长,协调小组统一对土建和金结施工实施管理。响亮地提出了“大战100天,确保按期下闸蓄水”的口号。
协调小组明确了赶工措施:一是统一认识,团结一致,背水一战,为十四局荣誉而战;二是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制定奖罚办法,严格考核兑现;三是现场每天不间断召开协调会,保证问题及时解决和当天计划任务完成;四是充实技术和安全质量管理人员,及时解决技术问题,确保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五是加强对协作队伍的指导与管理,保证工程顺利推进。
闫沛军心里很清楚,在这极其严峻的工期形势下,要拿下该工程并非易事。“这100天奋战,是魔鬼三个月”。他深有感触。
接手后,他和罗彪分开值班,两人盯死工作面,保证24小时协调工作不间断。为保证仓位及时验收,110米高的进水塔,他俩每天要爬两三趟。他晚上重点盯土建,上午主要盯金结安装,下午则检查关键项目,处理协调问题。
协调小组狠抓计划管理,把计划细化到月、周、日;切实强化技术先行,技术工作夜以继日提供保障;依靠大家建立起生产、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为工程快速推进提供保证;加大“三检”力度,突出测量控制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切实做好内外协调,力排各种干扰;严格综合考核,认真兑现奖惩办法;全力提供后勤保障,给予施工人员人文关怀。
为确保施工安全,他们增加了80台安全吊笼,并保证了防护栏、安全网及时到位。通过狠抓安全责任制和教育,让施工人员从“要我安全”转变到“我要安全”。
施工场地狭小,进水塔上留有拦污栅、叠梁门、工作闸门、检修门等大大小小孔洞上百个,共安装电动吊篮提升系统70多套,在同一个场地同时有多重交叉作业,面临着极大的安全风险。由于安全生产压力巨大,安全管理人员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炎炎烈日,都坚守在施工现场。
两项目部全力以赴,员工们精神振奋。进水塔施工区,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焊花飞贱,安全吊笼、电动吊篮此上彼下,施工热火朝天。
高峰期时,进水塔上吊车从6辆增至11辆,施工人员到达了500多人。白天机声隆隆,夜晚灯火通明, 24小时两班倒,赶工如火如荼。
“在现场,施工人员各尽其责,争分夺秒,相互协作,配合默契”。“任务再艰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不讲价钱、不叫苦”。“那种让人感动的场面,至今难忘!”谈到进水塔抢工,员工们十分感慨。
功夫不负有心人。5月底,在保证了安全事故为零和无渗水现象的情况下,进水塔108个孔的二期混凝土浇筑、1.1万吨的金结安装如期完成。并且,进水塔108道门无一返工,全部一次到位。
锦屏电站建管局局长王继敏到塔顶检查,由衷地说:“选择了十四局,就是选择了放心!”
“在水电十四局金结安装和土建施工史上,不论是速度,还是质量、安全,都是奇迹!”这是分管锦屏一级电站工程的十四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涛的评价。
7月31日,应邀参加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动员大会的水电十四局党委书记王曙平由衷称赞:“进水塔抢工之战,创造了奇迹。为十四局人争了光,彰显了企业的品质和风范。”
在锦屏一级电站,水电十四局人经历了工程前期的极其艰苦,显示了企业技术实力,战胜了泥石流灾害,赢得了赞誉,展示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在锦屏一级电站投产发电仪式暨劳动竞赛表彰大会上,水电十四局锦屏项目部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副经理董学元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模范”称号,多名员工受到表彰奖励。这是对水电十四局项目部取得成绩的肯定,是对水电十四局广大员工付出的赞美。
他们当之无愧,值得骄傲!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