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志在治山川,闽粤湘黔不计年”,这是谭靖夷院士61岁加入共产党时写下的诗句。近日,采访谭院士,他说:“我这一生都是搞水电建设和施工,重点是筑坝。我亲自参与建设,在其中做过具体工作的大坝有80座——不算那些只是去看过的坝。”
上世纪40年代,谭院士就投身水电建设。那时,中国的水电建设才刚刚起步,几乎就是一张白纸。从中国最早建设的古田水电站到三峡、溪洛渡水电站工程,谭院士参与建设的每一座水电站都堪称中国水电建设与筑坝史上的具有一定标志性意义的工程。随着这一座座大坝的崛起,中国水电装机突破2亿万千瓦,成为世界水电大国、水电强国。 “谭靖夷就有这个本事,凡是水电施工上的问题,没有他解决不了的。”这是谭靖夷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专家对他的推荐词。
从古田溪到乌江渡,奠定中国水电建设施工基石
1946年,25岁的谭靖夷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正是抗战胜利,人民期盼和平与建设之时,孙中山先生在长江三峡建水电站的构想成为各大报纸热议的新闻。满怀报国之志的谭靖夷深受鼓舞,决心投身水电事业,进入当时的资源委员会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工作,并设计了他生平设计的第一座大坝——上清渊洞水坝,一座坝高15米的浆砌块石坝。虽然由于内战暴发,谭靖夷的设计很难实施,多为纸上谈兵,但却初识了时任工程总处总工程师张光斗等水电专家。大家对水电建设的理想,对水电建设理论与技术的切磋,为谭靖夷打下了水电建设与施工扎实的理论功底。
1948年10月,谭靖夷参加福建古田溪一级水电站的筹建工作。1949年6月,古田解放,古田溪水电站建设随即被列入新中国的重点工程,谭靖夷也以火一般的热情投入了到新中国的水电建设之中。 北有丰满,南有古田。古田水电站是中国第一座梯级电站、第一个地下厂房式水电站。当时,没有施工电源,必须先建一座施工电站为工程建设供电。谭靖夷承担了这座小电站的主要设计任务。这座小电站利用下游一条小支流的瀑布落差发电,历时约两年建成,坝高6米、设计水头20米、装机容量400千瓦。由于水泥和钢材不够,谭靖夷等设计人员便就地取材,将电站溢流坝设计为木面板结构,将引水水管设计为木管带钢箍结构。该电站在古田溪水电站建成后还继续安全运行了几十年,为当地供电。 古田溪水电站引水隧洞长1920米,是当时最长的隧道工程,1951年3月开工。进行隧洞开挖的只有部队派来的一名风钻工和10多名从事过采煤的矿工,力量薄弱,遇到的又是硬似钢铁的流纹岩,进展十分缓慢。谭靖夷和其他技术人员一道,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实践中寻找解决办法。每次钻孔爆破后,他们都钻进隧洞实测钻孔爆破具体数据,和工人师傅聚在一起研究,不断修改钻孔和爆破方案。工程进度从初期平均月掘进12米,到1952年9月创造出单向月掘进尺120米、双向月掘进202米的记录,受到省委书记张鼎丞、省长方毅的嘉奖。隧洞贯通后,经测量,两头对接处垂直偏差7厘米、水平偏差2至3厘米。这在当时完全靠人工风钻挖掘的条件下,误差这么小,实属奇迹。
1956年5月,35岁的谭靖夷转战岭南,参加广东流溪河水电站建设,并担任了工程建设的总工程师。 流溪河电站大坝坝高78米,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与施工的混凝土双曲拱坝。拱坝主要靠结构受力保证大坝的安全和稳定,必须解决好混凝土温度控制和防止裂缝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当时我国没有这方面的施工经验。谭靖夷积极探索,参考国外工程建设经验,在我国首次采用了人工粗骨料、混凝土拌和加冰、坝内埋冷却水管等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引水隧道洞开挖中,率先采用光面爆破技术并创造隧洞单头月成洞158米的好成绩。 建设双曲拱坝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谭靖夷十分重视质量。对基建面检查验收,要用手绢抹擦,做到手绢无灰土方可验收。为确保质量,他授权工程质检人员:质量可能出现问题时,可现场下达暂时停工令。严格的制度,强化了大家的质量意识,整个工程建设中被暂时停工的情况只发生过一次。 流溪河工程从1956年7月开工到1958年8月正式发电,历时仅两年,工程质量优良,施工期全坝无裂缝,坝基灌浆廊道无渗漏。 一位日本水电专家到流溪河电站参观,他凭经验估计坝内灌浆廊道会有渗漏积水,进廊道前要求换上高筒雨鞋。可是到了廊道里,发现整个廊道是干的,到处寻找,只找到一个灌浆孔孔口稍有湿印,惊讶不已,连连称赞 “中国人创造了奇迹!” 1989年、2008年,谭靖夷本人也曾两次重访流溪河工程,他穿着布鞋走进坝内灌浆廓道,目睹廓道仍然滴水不漏。2008年,他还要求从坝面取混凝土试件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并没有衰减,而是提高了。谭靖夷说:“看到电站几十年后还焕发着青春的光芒,我甚感欣慰。”“流溪河电站拱坝是我一生中最满意的一座坝”。
1958年5月,谭靖夷调往湖南柘溪水电工地,出任柘溪水电工程局副总工程师。 柘溪电站大坝最大坝高104米,是中国最早坝高超百米的大坝之一,也为中国第一座混凝土单支墩大头坝与宽缝重力坝结合的大坝。按正常工期,这样大的工程至少应有一年左右的施工准备期,但大跃进的时代背景下,柘溪水电站边设计,边施工,发电工期安排紧迫。开工之时,施工设备也屈指可数,仅有2台0.5立方米的挖掘机、30辆解放牌自卸车、5台小型推土机。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快速建成柘溪电站,其难度可想而知。作为身肩施工技术重任的柘溪工程局副总工程师,谭靖夷感到担子沉甸甸的。为争取工期,谭靖夷与设计单位充分沟通,采用左岸明渠加右岸隧洞联合导流的施工导流方案,土洋结合,苦干加巧干,仅用短短半年时间,就奇迹般地实现了当年12月左岸明渠导流、围堰截流。接着,又于1959年3月,实现了右岸隧洞和左岸明渠联合导流,并克服纵向围堰决口的挫折,安全度过了汛期。随后,谭靖夷又果断地提出采用大小基坑一齐干的开挖方案,进一步实现了1960年3月大坝混凝土全部浇出低水面的阶段目标。 1962年1月,柘溪水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从开工到发电,历时仅三年半,每千瓦投资仅469元。与柘溪水电站同时兴建的大型水电工程全国共有五个,但大部分都停建或缓建了,柘溪水电站却成为我国大型水电工程工期短、投资省的一个样板工程。 在柘溪水电站建设中,发生过一起重大滑坡事故。1961年2月,水库开始蓄水。3月6日,大坝上游1500米处的水库右岸发生150万立方米的巨大塌方。塌方形成的涌浪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还面临主汛期水库水位上升的严竣考验。谭靖夷及时果断地作出提前建成挑流鼻坎,并在动水压力下开启临江6号进水口闸门的决策,使库水得以下泄并降低了水库水位,为大坝继续施工创造了条件。经过一个月奋战,大坝工程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谭靖夷说:“这次事故造成的伤亡惨重,教训十分深刻,令我终身难忘。从此以后,确保近坝上游30公里范围库岸的稳定与安全,成了水电工程界的共识。”
1969年3月,谭靖夷随施工队伍转战到了贵州,参与贵州乌江渡水电站建设。 如果说,谭靖夷此前参与建设的水利水电工程,是中国水电建设早期在起点较低的阶段建设的一批中小型工程,与国际已建成的的大型水电工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乌江渡水电站建设,就是中国挑战世界水电建设筑坝禁区,攀登水电建设施工与技术高峰的一座重要工程。 乌江渡水电站建在贵州乌江峡谷中,坝高165米,为当时我国在建第一高坝,也是我国在岩溶地区建设的第一座高拱型重力坝,总库容约23亿立方米,装机63 万千瓦。 乌江渡水电站坝区地质曾产生多组断裂及扭曲破裂,构造破坏严重。坝址区岩溶发育,两岸可见溶洞有14个,可测长度1456米。探明的溶洞总体积达 86193立方米,断层500多条,甚至在河床以下200米深处还有大型溶洞。这类地质条件,被国内外视为建高坝大库的禁区。特别是工程开工后,又发现大坝上游作为隔水层的页岩被断层错开,使上下游灰岩形成岩溶通道,更增大了水库防渗工程的难度。水库能否蓄水?大坝是否稳定?洪水能否安全下泄?工程是否继续建设?成了横亘在水电建设者面前的巨大问号,惊动了国家高层领导,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亲自批示:工程继续兴建,可适当放慢工程进度,下决心查明地质情况,制定出确保大坝安全的应对措施。 当时的谭靖夷受文革的冲击,已被下放到木工班劳动。1972年3月,乌江渡电站上游围堰右岸出现漏水问题,两次水下填石注浆都失败,800吨水泥随水而去,从北京等地邀请来的几位专家和工程师也未能解决漏水问题。工程局领导决定将还在木工班劳动的谭靖夷调来,以一位工程师助手的名义,解决围堰漏水问题。谭靖夷经过几天周密思考,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一方面抓紧在水上抛填粘土止漏,另一方面抢浇围堰下游侧加固拱。按照这一方案实施,终于在汛前完成水下填石注浆,使围堰转危为安,成功建成上游混凝土水下拱围堰。此后,谭靖夷才离开木工班,进入技术部门协助工作并逐步被明确为工程技术负责人。 在岩溶发育地区上建大坝,要解决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一是库、坝区渗漏问题,二是坝基和坝肩抗滑稳定问题。为此,必须进行大量的基础处理工程,对坝基进行固结灌浆,设置防渗帷幕,在大坝底下与两岸相连接之处再造一座地下大坝。谭靖夷与勘测、设计、施工各方人员克服种种因难,在探明岩溶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重点挖填、全面灌浆的综合岩溶处理方案,同时,提出将原设计的重力坝改为拱形重力坝,使之能更好地把水平推力传到两岸坝肩上,以保证大坝有足够的抗滑稳定性。
乌江渡大坝防渗帷幕线总长1175米,防渗面积18.9万平方米,须采用高压灌浆技术才能达到效果。为攻克岩溶夹泥地层高压灌浆的技术难关,谭靖夷与工程技术人员先后分两个时段,进行了历时长达40个月的试验和严格的检测,从胶管试验、革新阀门开始摸索,终于成功制造了压力为100公斤/厘米2台高压灌浆机,首创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压灌浆工艺。 乌江渡水电站建设,实现了中国水电建设技术的突破。据统计,乌江渡水电站工程建设革新成果600余项,成功地解决了岩溶地区建设水电站的水库防渗、大坝基础稳定、泄洪及施工后期导流等重大技术难题,为在岩溶地区建设大型水电站积累了经验。其中重大的几项成果是:首创在大型水电建设中采用人工砂石料,建成年产200万吨的砂石加工系统,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品质,保证了混凝土高强度施工的砂石供应;首创高压帷幕灌浆工艺,解决了岩溶地区大坝的防渗难题;采用大型钢木模板及混凝土预制坝面和廊道模板,大大优化了施工工艺;在混凝土中使用不同性能的外加剂,大大降低了单位体积混凝土平均水泥耗量;实现了各主要施工工序综合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全员劳动生产率,加快了施工速度,节约了大量建设投资。 乌江渡水电站建设荣获中国科技进步一等奖,也引起了国际水电建设业界的高度关注。1985年,谭靖夷参出席瑞士国际大坝会议,并登上讲坛,介绍乌江渡工程建设。当他谈到乌江渡工程一昼夜仅渗漏30-40立方米水时,几位外国专家表示怀疑,问他是不是把小数点标错了,他们认为这么小的渗水量是不可能的。谭靖夷给予了数据无误的明确回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由于谭靖夷在水电建设上的建树和丰富的经验,1982年12月,已是61岁的他没能退休,又肩负建设东江水电站总工程师的重任。 东江水电站大坝坝高157米,最大底宽仅35米,顶宽仅7米,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最高混凝土双曲薄拱坝。对于东江大坝,谭靖夷与时任水电部总工程师的潘家铮有这样一段对话。潘家铮说:“作为设计师,我们完全有信心做好双曲拱坝的设计,问题是施工上能不能保证?”谭靖夷坚定的说,“你们能设计出世界一流的双曲拱坝,我们就能建设出一座最漂亮的高质量的双曲拱坝!” 为了实现这一郑重的承诺,谭靖夷率领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一系列的科技攻关:坝基开挖采用了三面预裂爆破新技术;采用低温水冷喷淋预冷骨料新工艺;在国内首次实行坝内全年全过程均匀冷却,有效地防止了二期冷却前混凝土温度的回升;在国内还首创拱坝横缝充气塑料拔管双回路接缝灌浆系统,确保了横缝灌浆的质量;采用横缝面喷砂冲毛工艺,使横缝面灌浆充填饱满并胶结良好;采用泡沫塑料表面保温技术,防止了裂缝的发生。1986年,东江电站下闸蓄水,东江大坝以其苗条的体形,蓄水81亿立方,形成了湖南“南洞庭”的美丽风光。
从“五朵金花”到长江三峡,成就中国水电建设和施工的辉煌
1989年,68岁的谭靖夷从中国水电八局总工程师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退而不休,又开始了新的更重要的工作。 从1986年开始,谭靖夷先后受聘担任广州抽水蓄能、福建水口,云南漫湾、广西岩滩、湖北隔河岩等水电站建设的技术顾问或专家组专家。这五个电站都是中国兴建的装机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电工程,号称水电建设的“五朵金花”。金花报春,“五朵金花”怒放,标志着中国迎来了水电开发和建设的春天。谭靖夷为之欢欣鼓舞,充满激情地奔波在祖国的条条江河上,为中国的水电建设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随着中国水电开发和建设高潮的到来,谭靖夷越发忙碌,接连担任了长江三峡工程专题论证及质量检查专家组专家、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向家坝水电工程专家组顾问、广西天生桥、龙滩,四川二滩、锦屏一、二级,云南小湾、大朝山、糯扎渡,浙江天荒坪抽水蓄能等诸多大型、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专家组成员或组长。可以说,国内大多数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他都参与过技术咨询,指导帮助解决了许多重大的工程技术难题。他在更高的平台、更广阔的天地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这是一组谭靖夷1989年退出总工程师岗位后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咨询活动的时间统计数字:1990年至1995年,外出工作926天;1996年至 2000年,外出工作860天;2001年至2005年,外出工作828天;2006年至2010年,外出599天。20年共计3213天,年均160 天。2011年至2013年上半年,谭靖夷年满90岁,外出活动减少,但仍然外出工作118天。面对这些数字,谭靖夷说,“这些年,我没闲着。” 谭靖夷没闲着,而且,作为中国水电施工领域唯一的院士,需要他咨询和解决的是更重大的问题:坝建在哪里?建什么样的坝?怎样建坝?怎样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在谭靖夷参与建设的众多水电工程中,三峡水电站自然是他心中最重要、最引以自豪的工程。青年时代,谭靖夷因为修建三峡电站的梦想而投身水电。1992年,全国人大批准建设;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初期,谭靖夷担任长江三峡工程专题论证及质量检查专家组专家,后来,又接任张光斗院士,担任专家组副组长。谭靖夷深感任务光荣,责任重大。三峡无小事,质量要求高。谭靖夷精益求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永不松懈,永不动摇;强化、深化质量意识,落实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切实做到不放松任何一个细节,不留下任何隐患,用精细化管理创造精品工程;从正常中找不正常,在长板中找短板,以“吹毛求疵”,实现“无疵可求”。谭靖夷这种“吹毛求疵”,追求完美的理念,深深影响了三峡建设。三峡建设分阶段进行的三期工程,质量一期比一期完美。谭靖夷评价:三峡三期工程达到了“无疵可求”。 三峡水电站建设,圆了中华民族的世纪梦,也圆了谭靖夷青春时代的梦。三峡水电站大坝2008年汛末开始水库试验性蓄水,11月水位达到170米以上高水位,大坝安然无恙。谭靖夷欣然作诗《赞长江三峡工程》,其一:西陵峡上启宏篇,填海移山岂等闲。峻岭为开成巨闸,楼船穿峡越重关。巧挥铁臂立高坝,更教明珠耀九天。惊破巫山神女梦,尘寰遍览叹无前。其二:筑成巨坝控江流,水绕山环峡更幽。千载安澜宁楚水,轻舟破浪有远猷。高峡平湖稀世出,江清月白思悠悠。
谭靖夷先后到瑞士、美国等国出席国际大坝会议,参加和考察国际水电施工技术,立志赶超国际水电建设和坝工最先进技术与最高水平。碾压混凝土筑坝是一种快速筑坝技术,谭靖夷对这一技术十分重视。在东江水电站建设中,中国水电八局就进行了碾压混凝土浇筑工艺的试验。在普定水电站建设中,中国水电八局建设成了当时世界最高的全断面碾压混凝土大坝,坝高75米,并创造了一整套碾压混凝土施工工法。1997年,四川汶川境内的沙牌水电站开工建设。这是一座坝高130 米的人全断面碾压混凝土大坝,刷新了普定水电站大坝的高度,引起了世界业界的关注。1999年4月,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国际讨论会在四川都江堰召开,与会代表专程赴沙牌工程参观。有人对工程承担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全自动连续强制性混凝土拌和工艺和大坝所用水泥的质量提出质疑,国内专家对沙牌大坝质量也出现分歧,一时难以定夺。最后,各方都把目光集中到谭靖夷身上,请谭靖夷做决断。谭靖夷深入工地,三天三夜看现场,查资料,最终做出质量可靠,大坝安全的结论。由于工程当时处于半停工的状况,资金紧张,谭靖夷又从自己的院士经费中拿出资金进行大坝混凝土取芯工作。结果最长取出13.15米的芯样,创造了当时又一个世界之最。2003年12月,沙牌水电站全面竣工。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沙牌大坝距震中映秀镇仅20公里,山崩地裂中,下游厂房震塌了,但大坝却纹丝不动,毫发无损,被称为最牛大坝。 澜沧江小湾水电站、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和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是中国挑战300米高拱坝的特大型水电工程,其各项技术指标都可列居世界前例,谭靖夷为此付出了特别的心血。从工程的总体施工布置方案到一个个的技术难题,从工程导流、围堰填筑,基础处理、大坝开挖到混凝土浇筑与保温,都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特别是工程遇到困难的时刻,谭靖夷总是亲临现场,总能找到原因,做出切中要害的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谭靖夷坚持“吹毛求疵”,追求完美的质量理念,树立质量赶超三峡的目标,严把工程质量关,三个工程的施工水平一个比一个提高,质量一个比一个好。 谭靖夷现已91岁高龄了,但仍然坚持奔波在水电工地。这是他记录的2012年工作简况: 2月,参加中国水电八局2012年工作会和职代会; 3月,继续参加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工程现场质量检查。向家坝第一批机组已投产发电,单机容量80万千瓦,为我国水电之最。溪洛渡第一批机组预期2013 年投产发电,需重点关注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已逐一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良好; 4月,对小丰满大坝进行安全鉴定,仍定为正常坝,何时建新坝另有安排; 5月,对沅水托口电站水库河湾地块的防渗作现场专题技术咨询; 5月,对贵州三板溪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部分受损面板的修复进行评审; 6月,对广州抽水蓄能电站A厂房发电机层梁板结构作现场加固设计专题咨询; 8月,对澜沧江小湾电站水库蓄水至设计水位进行评审; 8月,对锦屏一级最高拱坝的蓄水时机及相关问题作现场专题咨询; 8月,在成都参加水力发电学会施工专委会技术交流; 11月,在北京参加中国水电第三届科技会; 12月,参加中国水电八局60周年庆典。 在这份工作简况中,谭靖夷还写道:“岁月催人老。2012年,继续坚持参与力所能及的技术活动,全年外出时间压缩到仅43天,但已足以说明我的脚步尚未离开水电建设一线”。”我国水电总装机已于2010年突破2亿千瓦,预期202年可达到3.5亿千瓦,在全球遥遥领先,不但是水电大国,在技术上诸多方面也将是强国。作为一名老水电战士,有幸能亲身在水电建设一线战斗长达60多年,亲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备尝其中苦乐艰辛,也目睹诸多工程胜利建成,凝聚着全体水电建设者的集体智慧和辛勤劳动,我为之自豪,愿为之继续奋斗终生。”
德艺双馨,筑起人生大坝
谭靖夷不仅参与建设了一个又一个水电站,在大江大河上筑起一座又一座雄伟的大坝,而且以其高尚品德与人格,筑起了一座人生的大坝。 谭靖夷始终胸怀报国之志。1921年,谭靖夷出生于湖南衡阳县的一个小山村,父亲给他取名靖夷。“靖夷”一词,取自《诗经.大雅》:“实靖夷我邦”。谭靖夷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西方列强和日本的侵凌之中,取这样的名字,父亲希望将来能为多灾多难的祖国效劳。”谭靖夷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60岁前,在深山狭谷,在水电施工一线摸爬滚打,奋斗了30多年。60岁之后,仍然奋斗不止,不知疲惫的奔波于大江大河之间,又工作了30多年。他的工作时间是常人的两倍。现在90多岁高龄,仍然壮心不已,坚持锻炼身体,期望能继续为国家做贡献。
谭靖夷对党无限忠诚。解放前,大学毕业时,满怀报国热情,却少有用武之地。是共产党给了他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他始终对党怀有感恩之情,即使文革遭受冲击,其赤子之心丝毫不改。谭靖夷深情说:“我这一生真和中国共产党有缘! 1921年,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年,我出生。可以说,我是和中国共产党一起长大的。”1949年,谭靖夷在福建古田溪水电站工作时就向党组组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直到1982年,年逾花甲的他终于如愿以偿,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那天,他激动地写下这首《六十一岁入党书怀》诗:平生志在治山川,闽粤湘黔不计年;何惜青春成白发,喜看水电展新篇。惊涛骇浪犹萦梦,高峡平湖别有天;四化征途堪再战, 丹心捧向红旗前。 谭靖夷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具有强烈的科学精神。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务实实干。他投身水电建设事业,是从最开始干起,从最基层干起,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他打过风钻、放过炮,做过木工,浇筑过混凝土。他在水电建设和施工方面的建树,离不开他在实干中取得的经验,直到当选院士,直到90岁高龄,他仍然坚持下工地,看现场,直接与一线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交流。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他一生的工作,就是不断创新。这种创新,是建立在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基础上,因而能取得成功。 谭靖夷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是一个只讲付出,不讲索取的人。他的贡献难以估量,他的生活却简单简朴而有规律。不抽烟,不喝酒,不求奢华。身为院士,却仍然还住在单位盖的老式家属楼里,用着几十年的简单家居,安居乐业。院士配有专车,可他出差却把公交当成最平常的工具,轻车简从,出差始终不接受安排专人陪同。 谭靖夷关心人,尊重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满腔热情。在工作中,他能与工人打成一片,并从工人中吸取实际经验。他被下放做木工,却和木工师傅交朋友。他在工作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技术人员,虽然要求严格,但却不计过,不诿责,赢得了大家的爱戴。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