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著名摄影师爱德华.伯汀斯基先生率摄制组曾对溪洛渡大坝进行了一个月的航拍, 2013年春天,中央电视台《解码溪洛渡》大型纪录片摄制组在同一个地点进行为期半月的拍摄,2013年夏天,这座被中外媒体追踪的超级工程按期下闸蓄水。目前,水库水位已达到540米高程,大坝在高水位条件下,运行正常,滴水不漏。其标志着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300米级“数字化大坝”建成,它是中国电建的巅峰之作,是中国坝工史诗般的时空穿越,是三峡之后“中国梦”的缩影!
渡口之梦
溪洛渡,金沙江下游,川滇两省交界的一个小渡口。这里山高云低、峡谷绵绵、地势陡峭、激浪滔天。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一队勘测队员发现了这里,从此,这个小渡口的名字逐渐孕育、演绎、远播,成为一座巨型水电工程梦升起的地方。
溪洛渡峡谷——V型地貌,充沛的水利资源,理想的拱坝坝址。为了让一颗埋藏在峡谷里的“太阳”早日喷薄而出,勘测人员在这里攀悬崖、涉激流,餐风宿露、艰苦卓绝;设计人员为它通宵达旦,精心设计、规划,忘我工作;专家、学者不断地调研、论证,几十年如一日,执着无悔。
关于拱坝,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水电界两位重量级人物在湘南耒水边有过这样一番对话:一位说:“按照我们现在的水平,设计出先进的大坝是不成问题的,就看施工能不能跟得上?”另一位说:“只要能设计出来,我们就一定能建造出优质大坝!”他们就是两院院士潘家铮和工程院院士谭靖夷。
之后10年,157米高的东江水电站大坝在湘南老区建成。
之后15年,240米高的二滩水电站大坝在攀西大峡谷建成。
之后20年,300米级的溪洛渡水电站大坝进入人们的视野。
国内水电开发故事不断发展演绎。新世纪初,潘家铮、谭靖夷年届古稀。当时三峡工程胜利在握,金沙江、雅砻江等大水电群尚无启动消息。深怕自己等不到这一天的潘家铮借用陆游的诗句寄语中国水电事业:“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西电未输东,金沙宝藏开工日,公祭无忘告逝翁。”谭靖夷也是同样的心态,十分关注溪洛渡工程的建设,为其早日上马奔走呼吁。
1996年5月,《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审核。
2002年10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溪洛渡水电站工程立项。
2005年4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复溪洛渡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 2005年12月,溪洛渡水电站获得国家核准。
2006年12月26日,在国家“西电东送”的春潮中,溪洛渡水电工程开工了。潘家铮、谭靖夷担任金沙江水电开发的顾问,他们殚心竭力地支持溪洛渡工程建设,依然在延续20多年前的对话。
王仁坤,成都勘测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参加工作26年,参与溪洛渡工程设计有22年,他对溪洛渡大峡谷有着很深情感!他说:“随着几十年的探索与实现,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跨越,中国坝工在设计理论、计算方法、设计手段、结构型式、泄洪消能、施工导流、地基处理及枢纽布置等方面已接近和超越世界最先进水平。但是,溪洛渡大坝规模超过了现行设计规范控制,必须实现新的突破,为了确保溪洛渡大坝设计方案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优美,设计中,吸收了国内外已建在建大型拱坝设计建设经验。”
溪洛渡工程吸引着国内水电大师、高级研究机构的眼球,潘家铮、谭靖夷、张超然、王思敬、陈厚群、张楚汉等6位院士和国内著名的研究机构、院校的专家、教授鼎力支持,他们对溪洛渡设计方案不断论证、优化,使溪洛渡水电站装机由1260万千瓦增加到1386万千瓦。
担当之勇
2007年3月21日,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中国水电八局力克群雄,中标溪洛渡大坝土建和金属结构安装工程,合同金额30.05亿元,独家拿到了国内水电施工最大的订单。
溪洛渡水电站是中国第二、世界第三大水电站,位于四川省雷波县和云南省永善县交界的金沙江上,具有“三高一大”,即高拱坝、高地震、高边坡、大泄量等特点,设计、施工、管理面临众多世界级难题挑战。大坝为混凝土双曲拱坝,基建面高程324.50米,坝顶高程610.00米,最大坝高285.5米,拱冠顶厚14.0米,底厚64.04米;坝身布置7个表孔,8个深孔、10个底孔与两岸4条泄洪洞,混凝土总浇筑量665.70万立方米,总工期56个月。
一张沉甸甸的考卷摆在了八局人面前。 朱素华,八局总经理,溪洛渡大坝施工局第一任局长,他和众多的水电人一样对拱坝有着深厚的情感。23年前在武汉水利水电大学读书时,这位农民的儿子从教科书上看到美国胡佛大坝照片,为其磅礴的气势、精美的建造工艺,惊叹不已。从此留下了“亲手建设一座中国的‘胡佛’,让中国大坝成为世界坝工教科书上的经典”的心结,成了他埋藏在心里的梦想和追求。23年后,历史真的给了他以及所加盟的团队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签约后,他向员工反复灌输这样一个观念:“世界的水电在中国,中国的水电在西部,西部的水电看溪洛渡。”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斗志,打好这场硬仗。
建局近60年来,八局一直是国内坝工领域的佼佼者,在江河上建造了无数的经典工程,100米级、200米级的高坝就达20余座;然而,溪洛渡的挑战前所未有,它比胡佛大坝高了60余米,混凝土浇筑方量是胡佛大坝的三倍,发电量相当于六个胡佛。它是我国首批挑战300米级拱坝建设的依托工程,是世界上孔洞最多,泄流最大的拱坝。作为工程建设的组织者——三峡集团公司对溪洛渡大坝的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把它作为三峡水电站之后一座新的标杆来塑造,提出了超越国内外最先进水平、创建西部典范工程的目标。
“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来担当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八局这样动员、号召,并以打造“八个典范”来回应业主。他们迅速从国内外大型水电工地选调来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组建成高规格的项目管理团队。以“宁可想破脑袋,想白头发,也要搭建起最科学、最适应的管理框架和体系”的精神,进行了长达3个月谋划,通过“对标”,仔细研究工程、合同,梳理、提升经验,剖析国内外经典案例,请教授、专家授课、洗脑;通过激烈的思想交锋,优中选优,探索超大型工程建设管理方法和路径,编制了80余万字的《管理计划》。为了树立信心,朱素华策划并让人制作了“八局坝工,西部典范”的巨幅标牌,安排员工挂在前方最醒目的地方,要求干部职工从进场的第一天、第一项工作开始,死死盯住这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向其迈进,直至策划变成现实。“这是对业主的承诺,更是对党和国家的承诺。”朱素华这样诠释,这样强调。从大江截流到基坑开挖、大坝浇筑,乃至后来的创建拱坝精品,似一曲永不间断的集结号,推动八局人不断地攻坚克难,跨向新的境界。
速度之谜
在溪洛渡,八局人一路攻关拔寨,所向披靡,——坝肩开挖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世界综合难度最大的金沙江截流一举成功,——基坑开挖高潮迭起;然而,一场严峻的考验扑面而来。
2008年10月,左岸A区浇筑置换混凝土时,坝址出现超设计的地质问题,裂隙、裂缝、层间错动带、基岩渗水犬牙交错。如果不把有缺陷的基岩处理掉,将给大坝留下安全隐患。业主先后四次修改方案,调整基建面,开挖深度由332.00米高程降低到324.50米高程,净增 7.5米,开挖量由111.49万立方米增加134.5万立方米,净增22万立方米;河床坝段固结灌浆量由101580米增加到116560米,建设者经过长达一年多在泥水里拼搏,2009年底终于攻克了拦路虎;然而,整个工期也因此延误了11个半月。
2009年10月28日,四川成都,三峡集团公司召开业主、监理、设计、施工四方紧急会议,围绕着“工期”问题,大家争论不已:一部分人主张按照原定下闸蓄水目标,抢回工期;另一部分人主张放慢建设速度,推迟一年下闸蓄水。到底何去何从,一时难以敲定。
溪洛渡大坝混凝土总浇筑方量650万立方米,如果用60吨一节的火车皮来装,需要装27万个车皮,如果一个车皮接一个车皮排列长达4050公里。如此大的浇筑量,工期压缩了近一年,其间,还要排除基础处理、金结安装、环境制约等干扰,是一次国内外少有的复杂条件和环境的时空穿越;但是,如果不抢回工期,将会推迟一年下闸蓄水,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整个“西电东送”工程开发的进程。
严峻的挑战,不仅考验着业主、监理、设计、施工方的勇气、智慧和能力,更考验着八局的技术组织和管理能力。最终,他们选择了冲锋、选择了抱团应对挑战。业主、监理、设计、施工快速集结,重新布局。八局提出了三年抢回一年工期,保证大坝按原计划下闸蓄水的实施方案。经过四方乃至院士专家的充分研究、讨论,一个新的总施工计划出台。
为了履行承诺,八局举全局之力在政策、资源、技术、管理上进行支持,与此同时,派出有20多年拱坝建设经验的副总经理戴科夫,率领工作组进驻溪洛渡工地,迅速破题。为了做出表率,施工局副局长李金宝和施工局班子成员及机关部门、工区负责人吃住在前方,压前指挥。为了充分发挥八局大体积机械化混凝土施工的优势,满足大生产的需要,施工局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理顺了十八个方面生产关系,搭建起扁平高效的运行平台。并果断清退了五支施工不力的分包队伍,建立起以工区为责任主体的劳务分包生产组织模式和职工带民工的施工组织形式,把握生产的主动权,快速扭转被动局面。
施工局以计划为指导,以混凝土浇筑为主线,争分夺秒,进行了持续三年的建设大提速。
秘笈一,发扬“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精神,理顺生产逻辑关系,系统破解矛盾。施工局全面推行“三控制一服务”即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服务业主的理念,超前策划,攻坚克难,相继突破基础处理、结构孔洞、钢衬、温控、坝块间歇期跳块、混凝土细部结构等制约,工程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三年累计完成混凝土浇筑576万立方米,比原计划多浇混凝土120万立方米。结构孔洞段施工原计划混凝土浇筑和钢衬安装需60天才能完成一个循环周期,经过科学组织、穿插施工,只用26天就完成了任务。
秘笈二,充分发挥先进设备的优势,无缝衔接,争分夺秒,满负荷生产。大坝工程建设共投入3亿多元、近1800多台(套)设备,仅一条龙浇筑系统就占 70%。施工局加强设备的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使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三年来,五台缆机累计调运混凝土72万罐,缆机总行驶里程达到 5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十三圈,满足了高强度混凝土浇筑的需要。
秘笈三,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和农民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同时,加强考核,建立低产说清楚制。施工局仅用两个月就完成了新增拌合楼、缆机的安装,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目标。大坝三个工区你追我赶,高工效频传。
秘笈四,为了信誉,为了承诺,建设者众志成城,顽强拼搏,主动放弃节假日、星期天休息,一心扑在工作上,有的三、四年都放弃回家过年,放弃与亲人团聚 ……
领略一下大坝工程建设沸腾的场面吧!五台缆机拉起五条缆索,如巨大的五线谱,飞越大峡谷;一罐罐混凝土在坝块群中滑动、穿梭,像跳动的音符;仓面上弧光闪闪、马达轰鸣,大坝如雨后春笋,日新月异。
追踪一下建设者所创造的奇迹吧!2010年1月,大坝进入浇筑高峰,产量逐月递增,计算机仿真根据溪洛渡一条龙系统生产能力和坝段跳块间隙期技术标准,全年最多只能完成120万立方米浇筑任务,实际完成混凝土浇筑159.9万立方米。2011年计算机仿真和坝块跳块间隙期只能完成180万立方米,实际完成 217万立方米,最高月产量21万立方米。2012年完成混凝土浇筑200.8万立方米,连续三年超额完成业主下达的年度计划,连续两年超年浇筑量超过 200万立方米,2013年攻克了混凝土细部结构施工,5月4日,溪洛渡大坝按期下闸蓄水。
科技之光
有人把溪洛渡大坝建设比作带着镣铐跳舞,比作跨越障碍的马拉松赛跑,比作悬崖上的攀登。一组数据就能反映它的难度:650万立方米混凝土、31个坝块、 2400多仓;坝身上表孔、深孔、底孔共有25个孔洞、41套门槽、42扇闸门、19757吨钢结构;大坝浇筑相邻坝块不能超过12米,全坝段最大高差不能超过30米;无论是关键部位,还是复杂部位;无论是大体积的混凝土浇筑,还是小体积结构浇筑,都必须要按照计划整体连续均衡上升,而且混凝土浇筑温控极其严格。如何破解矛盾,突破制约?建设者不断地寻找答案。公司副总经理、施工局局长戴科夫要求,通过科学的组织大生产,突破高力学强度、高施工强度、高温控要求的考验。施工局副局长李金宝说:“科学、系统地终结各种矛盾,生产才能像弹钢琴一样,弹出没有杂音的优美旋律。”总工程师于永军说:“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才能扫清障碍。”
针对大坝施工,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了6项科研合同,和“大坝混凝土开浇准备工作”、“大坝混凝土施工信息系统开发”等多项组织工作。自行设计了外撑装配式整体模板、钢木组合异型模板等施工工艺,“一条龙”系统的无缝转仓,五台缆机两仓同浇、导流底孔牛腿预制模板使用等等,在高拱坝施工技术、工艺,安全、质量控制,深层地质缺陷处理,缆机侧卸车运行管理、高温和低温季节的大坝混凝土温控防裂以及快速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功。
溪洛渡大坝工程建设不仅应用了世界最先进的机械设备、技术与工艺;而且还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精确温控技术、卫星定位导航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大坝内埋了7200个先进的监测仪器,其中4000多个是国内首次使用。大坝工程从混凝土生产到调运入仓,从立模扎筋到浇筑,从基础处理、金结安装、科研试验到大坝施工、基础处理等庞大的生产监控系统,对安全、质量、进度,乃至每一个施工部位、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每一道流程,均是全方位、全时空地精确监控。大坝工程开工至今已收入数据存量达到9.65G,其中混凝土生产数据147万条,缆机运行数据6400万条,混凝土温控数据1100万条,这些数百万、数千万的数据不仅可以随时追踪到大坝的基因和体征、现场变化,而且可以按照计算机设计的程序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为优化方案提供依据。
为了确保测量工作的“零失误”,施工局对先进的全站仪进行二次开发,工程技术人员翻译大量的英文资料,研究测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成功地研究出集测量、计算、蓄存于一体的程序,使测量变得快捷、简单、精确。
工程技术人员说,溪洛渡大坝是装了芯片和大脑的大坝。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张超然评价说:“溪洛渡大坝的建设开创了我国300米级高拱坝建设数字化的先河。” 在溪洛渡大坝工程建设中,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活动层出不穷。主管设备的施工局副局长吴菊初说了这样一件事:为了适应狭窄的场地环境,满足混凝土水平运输的需要,业主从某大型工地购买了11台意大利产的佩尔尼大型侧卸车。这些设备由于在某工地使用不成功已经闲置多年,业主希望八局能盘活这些设备。设备进场后,八局工程技术人员和修理人员根据工况环境和设备状况、安全风险的防范等,对设备反复地研究,改造,仅重大改造就进行了三次。最终,取得了成功,不仅使这些“趴窝设备”焕发了新生,圆满完成了繁重的水平运输任务,还创造出高功效,而且为业主节省资金1000多万元。
创优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溪洛渡大坝建设的质量控制复杂程度和难度超过了三峡大坝。有专家曾把两座大坝做过一番比较,三峡大坝处理好坝基地质,脱离约束区后,施工难度、质量控制难度和混凝土温度控制难度逐渐减少;而溪洛渡大坝从浇筑第一仓混凝土开始到大坝封顶,全过程、全年、全坝段受基础的、结构的、温控的约束;而且,越往上浇,结构越为复杂、工序转换越多,矛盾越为突出。 “千年大计,国运所系”。从大坝工程开工的第一天起,业主、监理、设计、施工就把工程质量锁定在超一流的标准上;因为他们知道,大坝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运行和今后的安全,关系到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还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建设一座没有裂缝的大坝,不留瑕疵、不留隐患、不留遗憾、优质的、长寿的大坝,他们不约而同地喊出了共同的心声。 300米级拱坝混凝土防裂一直是世界坝工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国此类拱坝设计建造能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大坝浇筑混凝土中存在大量的水泥,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又因为浇筑每一层混凝土温度都不尽相同,如果控制不好,热胀冷缩就会造成坝面出现裂缝,影响混凝土的整体性,削弱大坝结构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大坝运行的效率和安全。为了建造出一座无裂缝的超级拱坝,八局的工程技术人员不断地摸索、总结、探索,首次在国内采用混凝土精确温控防裂技术,按照“早冷却、慢冷却、小温差”的原则,实行精细化、个性化、动态化的温控管理,并严格执行。他们完成了拌合楼出机口温度控制和混凝土后期冷却计算等,完成了《大坝混凝土预冷专题报告》、《大坝混凝土通水冷却专题报告》、《大坝混凝土保温专题报告》、《大坝施工总进度计划调整影响分析及技术保障措施报告》,编制了EXCEL软件宏命令。从浇筑第一仓混凝土开始,各种温控参数通过芯片快速的收集、蓄存、反馈到大坝施工数据平台。四年半的时间,大坝工程每一天、每一时段、每一仓冷却管通水状况和坝体温控制掌控在建设者手中。不仅保证了大坝浇筑的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改写了大坝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
在工程建设中,八局人不断创优。隐蔽工程,阳光作业,攻克基础处理的“百科全书”,坝址共有玄武岩岩流层,13个层间错动带,帷幕防渗面积相当于两个溪洛渡大坝的面积,相当于在周围修筑一道地下长城,然而他们做到了滴水不漏。复杂工程,不留瑕疵,大坝孔洞施工是溪洛渡大坝施工最难的部位,也是混凝土开裂最敏感的区域,25个孔洞,安装钢衬达5000吨,交叉作业、立体作业、施工干扰大,他们焊接的钢衬连专家都找不到焊缝,而且浇筑的混凝土内实外光。为了保证拱坝的体形优美精准,建设者对7类820多套、近三分之一的模板经过改造。确保了每块模板制作安装尺寸、平整度优于国内标准。为了减少焊缝搭接,保证大坝外观质量,建设者自行研制液压止水铜片压床。
建设者不断在理念上创新、不断超越,从争创样板仓,到确保仓仓样板工程,从创西部典范,到向拱坝精品,国际品牌跨越。全员、全方面、全过程的创优,通过管理模式上创新、技术工艺上创新,严格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每一个基岩面(或施工缝)、模板钢筋、埋件安装、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外观质量六项指标均保持优良状态。 在溪洛渡,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在长达四年半混凝土浇筑中,31个坝段,2400多个仓面,体形偏差只有千万分之一。混凝土试验检测达到62256次,没有一块试块是低强,一年期强度超过设计强度的40%,C40混凝土抗压强度平均值接近60MPa。无论是大坝底部到顶部,上游面还是下游面,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乃至全流道表面,没有一条温度裂缝。
和谐之旅
在溪洛渡工地,“和谐”、“双赢”、“多赢”,“共生”、“共荣”,“文明”、“生态”、“环境友好”等是来往的各种文件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在溪洛渡工地,业主、监理、设计、施工和当地政府,拧成一股绳,结成目标上、利益上的“共同体”。他们围绕工程建设,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力、使劲,推动工程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文化的变化,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进步,共同攻坚克难,又共同分享着一个又一个胜利成果,分享溪洛渡工程建设带来的变化。 溪洛渡水电工程的建设不仅使溪洛渡峡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带动了雷波、永善两个川滇两个县级城市的飞速发展,原来穷山恶水,如今交通发达、新城耸立、景色宜人。在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的理念下,在建设与环保并举的理念下,两个大山里的山城经济、社会、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然而,最大的变化是八局人。许多人把能参与建设当成人生的一大幸事。水电八局副总经理、溪洛渡施工局长戴科夫说“溪洛渡是一所大学校,每一个部门、工区都是一个学院。”在溪洛渡大坝施工局副局长李金宝的电脑里,收集了世界300米级高拱坝建设的参数,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写了40多万字的工作笔记。施工局副局长沈有辉说:“过去的许多施工标准规范已经不适用这一世界级工程了,我们通过学习与探索,制定新的施工标准、技术规范,为今后的建设提供借鉴。”溪洛渡这个大熔炉带给每一位建设者,包括干部、职工和农民工带来了新的追求,学知识、学业务、学技术蔚然成风。
鏖战出文化:在溪洛渡,八局建设者不仅以精湛的技艺建造大坝,而且还建设了自己的项目文化。“法制、人本、科学、和谐。”“敢为人先,勇于担当。”“诚信履约,创造效益。铸拱坝品牌,建功金沙江。”“诚信、规范、创新、卓越”等等,这些在实践中锤炼出来的价值观,施工局精神、使命、愿景、管理理念,成为大坝建设的1000余名员工、3000余名农民工的行动准则,和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鏖战出人才:与大坝一同成长,与时代一同进步,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祈求。施工局搭建起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平台,一批经过培养锻炼的青年知识分子走上了关键岗位。目前,施工局技术干部平均年龄24.8岁,4年里,施工局为八局培养和输送了各类人才32人,这里面有分局副局长、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等国际、国内人才。多名大学毕业在工区锻炼的技术人员不到两年就成长为工区副主任。
鏖战出诗人:农民工杨远福,家就住在离大坝最近的永善县城边,他对家乡能建起这么大的水电站,而且自己还亲自参与了建设,感到非常幸运。虽然他只有初中文化,但喜欢写诗,工作之余写下上百篇歌颂大坝工程建设的诗句。八局的副总经理戴科夫写下了:“拱坝是所有水坝中的精品,她有无比妙曼的身躯,强壮的体魄,深邃的灵魂,溪洛渡大坝更应是精品中的精品。”饱蘸情感的散文诗句。业主的副总经理樊启祥写下了:“溪洛大坝落人间,碧水青山笑欢颜,要使努力不负天,质量安全一线牵。几载风雨苦磨炼,科研试验解疑难,精细管理永在心,男儿热血写金沙。”的七律诗明志抒怀。溪洛渡使每一位建设者人生得到锤炼,情感得到升华。
溪洛渡大坝施工局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文明号、四川省总工会“工人先锋号”、中国三峡集团先进单位、最佳文明单位,有5人获得溪洛渡工程“优秀建设者”称号,1人获得股份公司劳动模范。 2013年5月4日,大坝下闸蓄水了,业主将“拱坝精品、西部典范”八个大字镶嵌在坝身上,溪洛渡水库水位平均以2米的速度上升,跨越底孔、跨越深孔、跨越高水位,大坝经过大流量冲击,巍然不动,滴水不漏。八局人笑了,业主、监理、设计笑了,所有的建设者和沿江人民都笑了。
溪洛渡这个曾经的渡口,随着溪洛渡大坝的下闸蓄水和首批机组发电,带给世界的是一个魅力四射、风光无限的形象,它像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在金沙江上发出绚丽的光芒。这轮太阳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局部、一个群体的梦想,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的组成部分。溪洛渡,这座中国水电科学发展的新地标,展示的是中国品质的自豪与骄傲!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与骄傲。历史将永远记住这里曾经发生的和正在延续的一个个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瞬间,更会记住所有为了这个梦想做出牺牲、付出心血和汗水的人们,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