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山脉,向东南延伸至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境内,山峦叠嶂,深谷幽壑,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央视2005年“感动中国”的木里县邮差王顺友,跋涉在“茶马古道”上,见证了“马班邮路”的艰辛。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道路上,2010年下半年,二滩水电开发公司为建设雅砻江卡拉杨房沟两座百万级的水电站,率先启动了交通“瓶颈”——卡杨交通专用公路(以下简称卡杨公路)的修建。卡杨公路全线90多公里,分11个标段同时建设。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局西南分局承建卡杨公路九标,全长8.8公里,含近6公里明线、2925米的隧道及一座桥梁,于2010年年末进场,2013年6月29日提前实现合同目标,率先完工,在全线90多公里的11个标段中,成为第一个实现合同目标的单位。翻开900多个日夜的奋斗历程,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局第六局人问鼎卡杨,印证了一个简单而不平凡的因果关系——春华秋实。
排除万难,勇当开路先锋
2010年年末,西南分局组建卡杨工程项目部。万事开头难,这里却是难上加难。用耐心、坚韧克服路途之艰、生活之苦从木里县到工地,简便的通乡路、勘探路是唯一的选择。140多公里的路,要翻越两座海拔近4000米的大山,道路坡陡、狭窄、弯多,正常情况下,驱车耗时达6个多小时。其中有的路段,一侧摩天悬崖,一侧巨壑深渊,令人忐忑心惊。而到了雨季,道路泥泞,时常拥堵,物资运输供给甚是艰难。工地位于雅砻江左岸,峡谷两岸,雅砻江几乎直上直下地切割大山的躯体,峭峰林立,鬼斧神工。身处谷底,如同坐井观天,令人望山兴叹,愁肠百结:举目是山,举步是坡,难找平地建营区;在峡谷山腰的陡崖上开路,在百八十米深的沟壑上架桥,如同修建“挂壁公路”;材料、设备过江没有桥梁,是个最大的难题;没有电源,没有闹市,没有菜市场,通讯信号几乎没有……一切游离于现代文明的边缘。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条件,砥砺着人们的意志。然而,“艰苦奋斗”是六局人50多年来积淀的精神传统,这种厚重的底蕴,早已浸透了代代六局人的血脉和骨髓,并在转战大江南北中,凸显“善打硬仗,永不言败”的风格。
为节省时间、尽快开工,项目部就近租用路边藏民的房子作为营区,漏风、漏雨,古朴而简陋,冬冷夏热;床铺没到货,就蜷缩在地铺上,忍寒受冻,饱尝跳蚤的叮咬;风沙肆虐,满身尘土,头发蓬乱,洗澡也成为奢侈的事;净水奇缺,只能饮用浑浊的山涧水;发电机没到,晚上就秉烛加班办公;大多数时间手机没有信号,工地上用对讲机联系,而对家人只有忍受种种牵挂。到木里县买菜也是一大难,顺利时起早贪黑也需两三天的时间。因时常堵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车上还必备水、食品及夜间防寒的衣服。每次都多买些菜,一个星期过后,即使蔫黄了,也还要对付着吃。堵路断炊时,附近几户百姓家里能吃的东西都会被借来吃了。用智慧、勇敢解决施工难题临时征地由承包单位自行解决。上有刚性政策,下有百姓利益,工作十分棘手。项目部把“群众路线”作为切入点,逐门逐户地进行走访,听意见,讲政策,掌握第一手资料;不卑不亢,与百姓建立尊重、理解的关系,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顺利完成了这项“难缠”的工作。前期,没有GPS手持仪,原始地形复测、找点特别辛苦。测量人员经常是早晨背着仪器和食品,揣着对讲机出发,冒风沙、顶烈日;中午喝山水、吃饼干;晚上有时露营,翌日继续爬山,在不懈的努力下,提前完成了原始地形的测量。物资进场严重受制于对外交通。项目部在西昌市或木里县争取了固定的卡车队,安排专人跟踪物资采购和装车。因途中不确定因素多,到货时间不确定,经常后半夜到货,但只要喊一声,正在酣睡的职工便立即起床,克服倦意,打着手电,甚至冒着小雨卸车,经常干到天亮直接上班。
物资设备过江是“拦路虎”。2011年8月索桥通车之前,为实现早日进入主体工程施工的目标,项目部实行“三管齐下”:一靠渡船,二靠浮船,三靠溜索。 5吨以下的中小型设备和材料用“渡船”。前期是租船,每船运费1万元,如果讲价,船主就不走;后来,进入汛期,船主嫌价格低,1万元也不走了,没办法项目部就买了一只船。一名拥有驾船证的职工,主动请缨,不图名利,毅然穿上救生衣,劈波斩浪,临危不惧,一次次往返于两岸,就连船主都对这名员工心生敬佩。大型设备过江采用“浮船”。项目部自行设计、加工成功了一只没有动力的浮船,用机动渡船拖曳,抢在主汛之前,成功运输大型设备累计38台套,物资上千吨,保证了主体工程的迅速展开。进入主汛期,雅砻江洪流滔滔,渡船、浮船不能使用,项目部又在两岸架起溜索运输物资,保证了施工的连续性。装船、卸船需要消耗巨大的体能。机关人员先把材料倒运到岸边装船。到岸后,再由施工队靠人背肩扛或雇马帮托运到工作面。施工现场唯一通行的路是“马道” (当地的骡马踩出来的,被当地人称为“石窝窝”),前有高山,后有深谷,烈日炎炎,时有风沙肆虐。沉重的材料扛在肩上,每爬一步腿就像灌了铅一样沉重,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遇有陡坡,一手要稳住肩上的东西,另一手要抓地、抓灌木,手指头抓破了,脚趾蹬地,趾甲被掰坏了。每一桶油、每一顿饭菜、每一颗螺丝钉,都是用汗水换来的。那种互相搀扶、人马交织、爬山攀坡的场景,不仅令人勾连起“茶马古道”的艰难,那是怎样的艰苦啊!为保证施工的顺利开展,项目部采用 “低线拉通、支线衔接”的方案,快速展开低线路施工。生产副经理和施工部长徒步攀爬到工地,现场督战,修建了10多公里的临时施工便道,直接通往各施工面,为后来顺利施工发挥了巨大作用。过江索桥是交通“咽喉”,为从根本上解决渡江交通问题,从进场就启动了过江临时索桥的施工。经过5个月的艰苦施工,一座长158米、宽4.5米、荷载25 吨的悬索桥横跨天堑,提前14天通车,彻底结束了船渡、人扛、马驮的历史。经过含辛茹苦、坚韧不拔的奋斗,项目部于2011年2月15日正式开工,4月20日提前56天进入主体工程施工,并提前10天炸响进洞第一炮,完成了防汛物资储备。
战洪灾,担当全线施工进度领头羊
2012年是卡杨公路施工高峰年,然而从6月末到10月初,木里县却遭受了“百日汛期”。一场场大雨、暴雨接踵而至,泥石流、塌方频发,通讯、交通一次次中断,材料、生活物资一次次告急。持续时间之长,灾害之重,次数之多,为历史罕见,严重影响了工期。项目部班子成员轮流值班,一线指挥,要求各个营区和危险区域设岗定责,并立下“军令状”。每逢雷电交加、暴雨倾盆的时候,雨声、雷声、江水声形成令人心惊肉跳的交响。班子及值班人员或者用对讲机呼叫,询问各区域情况;或者穿上雨衣,打着手电,在危机四伏的土路上,对营区和险段进行巡查,即使衣服被浸透,雨靴灌满泥浆,他们也全然不顾。每次暴雨过后,工地上都会留下塌方、泥石流的痕迹,项目部职工及协作队员工,便会一次次地抢修便道、清理作业面,在第一时间恢复生产。一次强暴雨恰逢中秋节,项目部对外交通中断了十多天,灾害触目惊心。为节省油料、缩减发电时间,大家晚上打着手电办公;山水格外浑浊,就饮用难以澄清的水;食物短缺,就吃面条、咸菜,或者与当地群众联系,从大山深处背菜。路况稍微好转后,项目部雇用多台越野车,满载以干货为主的生活物资赶往工地。车轮多次陷于淤泥里,项目部员工就趟在稀泥里推车;塌方堵路,项目部组织设备和人员从晚上7︰00开始,在漆黑的夜晚,冒着小雨抢修5个小时;便桥被冲断,铺上木板,打着手电,卸车再装车,人背肩扛来回倒运,那狭窄的木板桥,空手行走都十分摇晃,而背着百十来斤的东西,更是颤颤巍巍,大家相互照应,相互搀扶,泥里水里,全身被汗水浸透,一直干到翌日凌晨才到达项目部。
雨季过后,为了抢进度,项目部开展了“决战第四季度”劳动竞赛活动,向年度节点目标冲刺。项目部制定了以“保安全、赛文明施工,保质量、赛创优,保节点、赛进度,保稳定、赛队伍建设”为主题的竞赛方案,“为履约而战,为信誉而战,为骨气而战”的口号掷地有声,各单位利用橱窗、标语、班前会等形式,营造出了热火朝天的大干氛围,并将“敢当领头羊”的决心和气概付诸于行动中。关键线路1630米长的隧道,较合同工期提前206天贯通,可谓“奇迹”。已经完成的甲尔大桥桥墩基础层被泥石流冲毁后,给工期造成了巨大压力。汛后,项目部立即组织赶工,春节期间也不休息,终于把高79.5米的桥墩浇筑完成,终于于今年 5月31日实现了甲尔大桥顺利通车。尽管受汛期影响两个多月,但六局人顽强地抢回了工期,成为全线唯一一个完成了年度施工计划的单位,年度综合考核名列前茅。今年,项目部又迅速开展了“向完成合同完工目标冲刺”的劳动竞赛。各部门建立了竞赛组织机构,制定了具体保证措施,把任务分解落实到班组,实行班组竞赛。在向“6 30完工目标”冲刺的动员大会上,项目部发出了“排除万难,务期必成”的号召。工地上,每个领导干部都是一面旗帜,每个共产党员就是一盏灯,他们率先垂范,每晚必去工地巡查督导,经常半夜而归,团结和带领全体员工冲锋陷阵。各施工队战高温,斗酷暑,争分夺秒;机关人员白天深入工地,晚上加班加点,不计报酬…… 风雨伴歌行。6月29日,项目部提前完成合同完工目标,职工们热泪盈眶地说:“只有经历奋斗的艰辛,才能深味成功的喜悦!”
强管理,抓团队,提升管理水平
按照公司关于“管理提升”的工作部署,项目部把各项提升措施落地生根。今年年初,项目经理组织管理部门,对施工难点及履约风险进行细致地分析,理清思路,制定对策,把控过程,为项目的良好运行,奠定了基础。细化管理理念,集思广益,从多方面入手调动生产积极性项目部坚持顶层设计、系统思考、理念先行,总结出项目管理的“八大理念”——全局理念、人本理念、品牌理念、双赢理念、创新理念、风险理念、协调理念、廉洁理念,以此指导和统筹全年工作。锁定合同工期目标,倒排工期,从管理体系、技术保障、过程控制、资源保障等方面,每年度、每月都精心编制施工计划,并细化到周;增开作业面,增加专项设备及人力的投入,实行双班作业;加大施工现场指挥和协调力度,建立以生产副经理为核心的生产指挥系统,以周计划会、日碰头会的形式,对资源配置、环节工序进行系统地安排,把各部位划分若干个责任区,跟踪落实,努力做到事不过夜;建立奖罚机制,对各施工队分别确定任务目标、完成时间、奖罚措施等,有效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加强研发,推进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成果显着项目部坚持创新是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不竭源泉的理念,把握创新的主动权,不断进行技术研发,不仅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标,而且还为加快施工进度打下了坚实基础。大型设备浮船渡江借鉴舟船浮渡技术,对牵引方式进行改良,由固定缆索卷扬牵引调整为机动船拖曳,大大增加了物资设备转运范围,降低了渡口修筑要求。过江索桥为洞锚式结构,在索桥选址、锚洞开挖、桥台浇筑、主索传送及张拉、钢索防腐和桥面铺装等工艺环节上,项目部进行了反复论证,精心设计,严格管控,丰富了索桥施工经验。 3条隧道总长2900多米,面临“Ⅳ类和Ⅴ类围岩、卸荷严重、裂隙水发育、边坡崩塌发育、支护形式多样”等难题,项目部采取“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勤观测”的方法,进行循环作业。甲尔大桥系一墩两跨CB450简支钢桥,全长147.8米,最大单跨72米,钢构总重548吨,桥墩高79.5米。优化结构形式,创新水下灌注桩浇筑和大跨度逆向平推技术施工,成效显着。对工程负责,尽职尽责,确保安全质量项目部全体职工秉着对工程负责的态度,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不利因素,全力确保工程安全质量达标。在高边坡、高排架、道路险要、地质条件差等安全形势下,项目部重点抓好“三项”建设:安全标准化建设,完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细化安全文明施工、环保水保的措施;坚持“事前系统策划、事中精细管理、事后评估整改”,深入开展对标管理。安全班组建设,广泛进行全员安全教育和培训,安全总监、安全管理部门经常深入协作队班组中,检查督促开好班前会。
安全文化建设,推行《安全文明施工周报》,工地放置宣传图牌和悬挂标语,并进行安全演讲比赛,营造了浓厚的安全氛围。项目部通过严把“教育关、措施关、交底关、防护关、验收关、检查关、整改关”,确保了安全生产。在业主进行的季度和年终检查考核中,每年、每季度均获奖励,成本全线的示范单位。实施“三招”保证质量。内化于心——每月召开质量专题会,牢固树立全员的质量意识,针对工序特点,加强质量培训;固化于制——健全交底、过程控制及奖罚制度,建立隧洞开挖和衬砌、边坡支护及路面混凝土等管控流程;外化于行——质监部门及各协作队专职质检员,着力加强过程控制。经过不懈的努力,卡杨工程合格率100%;安全管理受控,并多次在在业主的季度、年度考核中获奖。
建设团结协作、和谐融洽的建设团队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协作队是合同履约的关键,项目部确立了“同干一工程,同是一家人”的思想,明确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体现管理”的思路,各协作队履约良好,效果明显。在管理上,建立协作队管理机制,形成了以项目经理为核心,其他班子成员分工负责,机关各部室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把握四个重点:一是队伍引进,实行公开招标,共有20家参与了3个标段竞标;二是合同签订,对各条款逐条与对方谈判、落实和完善;三是验收、计量、结算、支付,形成项目部班子、各部门多方监管机制;四是民工工资发放,实行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加强发放过程管控,监督发放或者直接代发。在服务上,一是组织机关各部室,对所有协作队,逐个进行座谈,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了解他们的希望和要求,找出他们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通过双方有效沟通,增强他们改进工作的信心。二是管理部门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深入一线,对资源投入、工序安排、环节组织、安全质量、材料管理,以及技术交底、资料收集、测量图纸、结算程序等诸多方面,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有效提高了协作队的管理水平。三是在生活上予以关心,使之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与温暖。群雁奋飞靠头雁。项目部领导班子用行动、用精神指挥着:按章办事,平等待人,形成风清气正的氛围;与群众同吃住,不安装空调,不吃小灶,树立廉洁形象;深入一线,摸爬滚打,塑造艰苦朴素的作风;与群众常沟通,一道打球打牌,树立平易近人的形象,赢得群众的广泛拥戴。同时,大力加强团队建设,通过建立“抓教育引导人,抓培训武装人,抓制度约束人,抓激励鼓舞人,抓关怀温暖人,抓活动凝聚人”的“六个机制”,凝聚成一种独特的卡杨精神:“坚忍、敬业、团结、奉献”,并愈久而弥坚。在2012年的一次交通中断时,滞留在半路上的4名实习生,在一名老工人的带领下,冒着危险,背着行囊,向工地步行前进。一路上,踩着“发面”似的淤泥,深一脚浅一脚,迂回辗转。身上脸上脏乱不堪,双腿酸痛,脚底磨出血泡。经过8个小时,跋涉近40公里到达项目部。当实习期满回校毕业选择工作单位时,在切身经历了卡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他们齐刷刷地又返回了项目部。这似乎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诠释了卡杨团队巨大的凝聚力!风雨见证艰辛,大山刻录丰碑。
这条天路,它傲然横亘,跨桥贯洞,穿崖越壑,桥隧相连,气势如虹!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