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六大生产营销板块上,作为皖北小城的利辛县并不占有绝对的分量,然而作为公司创新项目管理模式的试验田,大幕的拉开往往是刻意的不经意和含蓄的。从 2008年9月3日到12月20日这短短的89个日日夜夜里,随着时间的渐趋推移,一座崭新的污水处理厂在这个小城拔地而起,成了利辛县、亳州市乃至安徽省的目光焦点。公司在这个皖北小舞台上凭借自身的实力以及对未来发展道路强烈的探索精神做出了一篇大文章,唱出了一出新戏码。
崭新管理模式的出笼
2008年初夏,安徽省淮河流域治理的最后一个限批项目利辛县污水处理厂如期上马。利辛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为近期日处理2万m3/日,远期日处理量为4 万 m3/日,为生物转碟工艺。由于该工程属于国家淮河流域区域限批项目,直接关系到亳州市乃至安徽省的投资项目限批,是利辛县直至安徽省高度重视的工程,是利辛县委、县政府承诺在2008年底必须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项目,工期之紧、任务之重可想而知。面对这种情况,利辛县委、县政府在众多的施工单位中,选择了在给排水施工领域享有盛名的公司参与利辛县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面对政府的信任、人民的重托,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公司义无反顾的挑起了这副重担。在接下了这副担子后,公司开始审视这座无论从工艺还是施工难度上都驾轻就熟的污水处理厂。造价,700余万;构筑物,不算很多;工艺,很成熟。唯一让人挠头的就是工期,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该工程必须在08年12月底完成厂区所有主体并顺利实现通水目标。恰逢当时的公司多个大项目正在组建开工,如果按照常规组建一个部室齐备的项目经理部,一时人马难以配足配强,条件不具备;再说时间不允许,显然不可行。鉴于以上情况,公司决定采取一个全新的项目管理模式来配属该项目的建设,即公司仅仅指派由经理、技术、安质、财务人员组成四人项目部,调遣优秀的协作队伍,整合协作队伍力量。同时要求协作队伍一改以往的依靠项目部管理力量而加强自身管理力量,一并纳入公司正规化管理,组成联合项目部的管理模式展开施工。与此同时,依托公司附近的蚌埠杨台子项目部、淮南管网项目部,在项目磨合不如意等非预见性情况下,可以直接接管。再说,针对市政环保项目,特别是地市级、县级的项目都是一些规模小、时间紧,转变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充分吸纳社会人才管理资源,走出一条良性规模发展之路,是公司领导班子长期思考、深思熟虑的一个大课题。公司领导一班人认为其项目正逢其时,是公司创新项目管理模式的“试验田”。新模式一反常规的明确了双方利益的“责任田”,即项目部在总造价上收取固定比例管理费用,而余下的效益完全归协作队伍所有。新模式同时也确定了以资金、技术、安全三个基础为纲,以质量、工期、效益三个目标为目,抓纲举目的总体创新方案。
管理力量的整合
根据这一创新方案,对业主、政府、监理等外部一切事务均由公司委派的项目经理负责,协作队伍严禁参与;对外任何资料均由协作队伍按照公司管理要求上报公司委派人员,经公司委派人员审核把关后,由公司委派人员统一上报;驻地及外部形象宣传由公司统一规划,协作队伍按照公司的规划筹建,费用自理。财务资金管理一切事务由公司负责,项目经理代表公司行使日常资金使用拨付权力。协作队伍的资金按照双方合同的约定以每月现场完成的实物工作量,经业主验工后拨付的资金按比例每月分三次拨付。同时也规定了项目经理参与协作队伍钢筋、砼等大宗材料采购的监督把关;大宗物资采购合同以项目部名义与物资供应商签定,资金由项目部统一拨付;公司委派人员严格把关大宗材料进场数量、进场检验质量,按照现场到货情况,在协作队伍验工计价中全额扣除;协作队伍必须严格按照公司规定做好现场物资管理工作。在技术管理上,公司委派了一名技术负责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由公司统一编制,协作队伍按照公司技术管理规定做好日常技术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并时刻处于公司委派技术负责人的监督;所有资料必须由公司委派技术负责人签字把关盖章后才能生效。按照合同约定,协作队伍配备的土建工程师2名、测工1名、实验员1名,电气设备安装工程师1名等五名技术人员,必须与项目部技术人员集中办公,时刻接受领导和指导。在安全质量管理上,公司配备了一名专职安质人员,统管项目的安全质量管理工作,行使公司授予的停工、停止验工、奖罚、中止合同等一票权。同时从协作队伍中专门聘用了1名安全员,作为项目的“找茬”专家,纳入自己安全员同等对待,由公司开支,并签订奖罚协议。同时要求协作队伍自身配备了一名专职安全员,2名兼职安全员。这样,公司原本薄弱的“四人”项目管理力量就这样扩大到15人的精干项目部,扛起了施工大干的大旗。
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联合项目部组建后,项目部并没有急于开工,而是拉开架势组织了针对协作队伍的安全、质量、技术、管理等各式各样的培训班,所有人员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在开工的第一天,项目经理朱靓就找到协作队伍负责人,探讨如何将技术学习深入到第一线去,由此明确了协作队伍《技术学习制度》,由项目部举办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将技术学习一直落实到施工班组。针对现场反映出来的问题,项目部制定了每周二、五学习制度,带领施工队管理人员、工班长学习安全质量规范、操作规程、公司发布的各项工法及施工技术交底。从效果来看,协作队伍人员学习积极性很高,发展到现场工人也来听课的程度。项目部还多次邀请蚌埠、淮南等项目部总工、工经部长前来讲课。在进水泵房沉井施工前,项目部利用宜昌项目部总工王小波在附近出差的机会,专门请他来给协作队伍讲解异型沉井的制作、下沉和水下封底的施工工艺。讲课当晚,会议室听课人员爆满。通过学习,施工队伍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指导施工时更加得心应手。在资金管理上,项目部牢牢掌握住大宗物资的供应和大额资金的拨付,定期核算工程量。由于在新模式下,协作队伍成为建设的主体,双方利益的不同实现方式让项目部和协作队伍对工程量的计算上精益求精,基本上做到了严丝合缝,而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也在工程量的核对上显现,杜绝了一丝一毫的效益流失。安全质量工期的掌控 在崭新模式下的安全管理引起了项目经理朱靓的深入思考。他认定了在安全质量管理上必须以铁的手腕、铁的纪律、铁的心肠,这样才能将安全质量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一进场就以开放的心态主动邀请当地安全质量监督部门给全员授课,现场安质工作交底。层层签订了详细的《安全生产协议》,明确了安全不奖、不安全却一定罚的经济杠杆,使安全生产工作从制度到行动上都有了可依照的准绳。在认真落实公司各项安全质量管理规定之外,加大了公司委派安全质量管理人员、聘用安全员及协作队伍安全员作风的转变,要求他们一切围绕项目、围绕现场、围绕各施工工序和环节,狠抓安全质量工作的落实,既要抓大的方案,更要抓现场施工的每一个细节。同时“找茬”专家对工程中的安全隐患时时“找茬”、处处“找茬”,并根据查找安全问题的大小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项目部组织的安全大检查中,如果发现安全隐患而“找茬”专家没有发现,则又同时予以物质惩罚,这一奖一罚在最大程度上杜绝了安全隐患的存在。在绘制详细施工网络计划图的同时,标出安全管理重点、难点,重点抓住高空作业、深基坑防护、施工用电等关键环节。在施工过程中,无论是绑钢筋还是第一次混凝土浇筑,都始终能做到关键工序有人盯、关键工序现场讲解,既解决了旁站监督的问题,又在现场进行了现场的技术授课。在粗格栅的基础开挖施工中,协作队伍的技术员认为皖北土质较好,地下水相对较少,在放坡之后没有按照安全技术规程加放防滑条。项目部的联合安全检查小组在检查过程发现这一问题,不怕耽误工期,当即下发《整改通知书》,并召开现场安全整改会议,及时整改,这种工期让位于安全的做法让协作队伍大为震惊,引起了协作队伍从思想到行动上的重视,在日后的施工中,协作队伍与项目部紧密配合,大到安全方案的执行,小到安全网的拉设,始终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来,有效地保证了工程的安全质量。该工程顺利获得了亳州市优质工程“勺花杯”,正在申报安徽省优质工程“黄山杯”。
在工期上实行节点卡死,针对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且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有效工期只有三个月的实际,项目部和协作队伍负责人一道制定了一套打破常规的施工方案,首次将工期计划组织下到作业班组;将协作队伍班组划分编组成12个作业班组,确定各个作业班组的直接责任人;将厂区划块集中管理,所有单体同时开工。由项目部制定一份详细的《项目策划书》,要求协作队伍在《项目策划书》的基础上根据单体特点形成具体的抢工计划,在抢工计划中明确了作业班组的职责,并据此形成有章可循极富操作性的《劳动竞赛计划》,设立工期进度奖8万元,对按期完成节点工期的奖励,未能按期完成的惩罚。在严格的施工计划面前,项目部和协作队伍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保证了工序的无缝衔接和有条不紊。工程于2008年9月3日正式破土动工,12月20日顺利进行收水,圆满完成了省、市政府要求的任务,利辛县政府为此特向该公司发电祝贺,被安徽省建设厅评为“利辛速度”,并在全省进行推广。2009年7月28 日,该工程顺利竣工验收。
小舞台上大文章
2008年6月16日,公司签下利辛污水处理厂第一标段,合同额743万;2008年9月24日,公司签订该污水处理厂第二标段,合同额408万;随后将污水厂厂区后续的进水泵房、粗细格栅、厌氧池、污泥泵房、厂区工艺管道等13个单体以议标的形式陆续交给公司进行施工,合同价1572万元。2009年 5 月16日,将与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的管网工程中最难的一段机械顶管交与公司施工,合同价1184万元。公司在皖北利辛小城,从一个700余万的小项目做起,凭借项目管理创新,实现了合同总价达3901万元的滚动发展,保证了安全零事故、质量一次成优目标的实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小舞台上做出了一篇大文章。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