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眼里,承载着各种建筑设施的混凝土显得死气沉沉。但是,王成启却把混凝土研究作为自己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来打造陆地、海上工程的“百年筋骨”。近8年中,他从事的混凝土科研课题先后获得包括国家省部级特等奖在内的15项科技进步奖、3项国际发明专利,另有3项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已通过初审。成为中国建材行业协会专家库成员、材料学科带头人。
脱下博士帽、带上安全帽。2003年,王成启走出校门,相继投身到洋山深水港、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等特大型水工工程,这使他有了用武之地。在工程建设中,PHC管桩因力学性能优异、制桩周期短、价格低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但管桩的制作普遍采用二次蒸养,养护需要采用高能耗的“高压釜”。为了克服这一缺陷,王成启带领组员克服仪器设备不足、场地不便、工期紧迫等困难,展开科技攻关。室外试验是在南京进行,为摸索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配合比和施工工艺,近一年期间,王成启奔波于上海和南京之间,刻意选择在寒冬酷暑中忙碌于试验现场,验证并改进适合不同气候条件下施工的配合比。为采用先进仪器设备开展微观试验以提高PHC管桩的性能,王成启往返于多家市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获得了大量一手实验数据。通过反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宣告了传统高能耗PHC管桩制作工艺的全面转型,免除了二次蒸养所需的资源能源消耗,大大提高了抗击性、耐久性,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为此,他的头发灰白了很多。戈壁雪原建立实验室科研工作离不开实验室,王成启的实验室常常选择在现场。风雨8年,他的足迹遍布缅甸、柬埔寨的热带雨林,东海大桥、洋山港所处的海域,兰新、哈大高铁穿越的戈壁雪原……在哈密工地现场,他40多天鼻血不止;在东海大桥测试承台套箱应力和温度,他在驳船上一住就是几个星期,常因为大风涌浪晃得呕吐不止……
他主持开发的“抗氯盐硅酸盐水泥”有效地解决了海上高性能混凝土缺乏标准、配制复杂、施工不便、质量不稳定等诸多施工难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水运工程行业特种水泥的空白;“码头面层裂缝防治”项目有效控制码头面层裂缝,提高码头的观感和耐久性,并在洋山港码头得到成功应用;“早期推定混凝土抗氯化物侵蚀能力的研究”,缩短了海工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周期,并丰富了混凝土耐久性的检测手段,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该成果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有人这样比喻一个企业的能级:“三流企业出产品、二流企业出技术、一流企业出标准。”王成启和他的研发团队已步入了“出标准”的行列。他们编制了由建设部颁发的《混凝土氯离子电通量测定仪》、《海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与兄弟院合编了交通部《海港工程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正在主编交通部《水运工程材料试验检测技术规范》等。
勇于挑战自我,王成启始终瞄准行业最新发展方向,抓住重点工程中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工程材料领域的前沿,遨游在科研的王国。(赵翔 李貌)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