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保持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返回

您可以选择以下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工程建设网,一分钟完成注册

登 录 | 注 册

我要投稿(工作时间:9:00-17:00)

投稿邮箱:sgqygl@chinacem.com.cn

联 系 人:靳明伟

联系电话:010-68576852

在线咨询: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靳编辑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邵编辑 ×

 
工程建设网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PPP项目专题

正在建设中……

业务咨询:(时间:9:00-17:00)

邮箱:manage@chinacem.com.cn

联系人:张艳芳

联系电话:010-68066858

在线咨询: 中国工程建设网张编辑 中国工程建设网何编辑 中国工程建设网魏编辑

×
 
所在位置:首页 > 一线风采 > 正文一线风采

传奇建桥人杨志德: 用生命扛起桥梁的脊梁

发布日期:2014-05-28来源:编辑:靳明伟

[摘要]

  他,从农村走出来,挖过煤,烧过碳,做过大队会计,在建桥前的最后一个工种是水工;他,一双筷子一只碗伴随着南征北战,整整37个春秋,几乎都是在工地度过;他,直接参与主导建设过长江大桥等11座国内重点大桥,多次创造中国建桥纪录乃至打破世界桥梁建设纪录;他就是杨志德,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刚刚过60岁生日的杨志德,目前还驻扎在工地上做着项目经理,所以杨志德一生能建多少座大桥,还是个谜。

  用生命建造第一座桥

  杨志德,1978年进入中交二航局,在经历了四年基础工人、四年物资采购工作后,1986年开始转型为承担工程项目的工程师,这一干就是一辈子。杨志德向记者介绍,1991年以前,他自己所在的二航局的主要是做港口、码头工程,但随着长江内河市场的饱和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二航局曾经一度面临未来发展转型的难题。迫于生存,当时的领导毅然选择突破以往的长江流域市场,开始跨足上海江苏以及广东深圳一带,并由以往的港口为主建设,转型到开始涉足桥梁、公路建设。

  “当时是想建桥,但又不知道怎么建桥。”杨志德向记者讲述自己的建桥心路历程时说,“人生中参建的第一座大桥是江阴大桥,为此曾流过无数次泪。”以建设港口为重心的二航局涉足桥梁建设并非易事,当时就曾经面临很多问题。杨志德说:“虽然我们拥有可将水工施工技术嫁接到桥梁建设上,并通过对水上环境的了解,将水上设备用在桥梁上等优势,但在建桥过程中仍然存在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技术太差,二是没有设备”。为了解决这两个重大问题,杨志德开始向国内多位桥梁专家拜师请教,从零基础到对桥梁建设知识的熟悉和应用,他凭借自己的钻研精神,带领整个项目突破了技术难题。不过,在解决了技术问题后,他并没有轻松下来,迎来的却是更大的问题,没有设备什么都干不了。想要购买建桥设备,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于当时年利润仅几百万元的二航局来说,购买建桥设备存在资金上的困难和风险。如何解决资金难题?杨志德专门举办了一个经销商大会,希望能够有企业愿意贷款给他们。“我当时实在没办法,就告诉他们,我如果没钱还给你们,你们想要我的胳膊就卸我的胳膊,想要我的腿就卸我的腿。甚至我还向经销商承诺,用老婆和孩子做担保”。杨志德讲述这段故事时,不时感叹道:“当时太不容易了但又没别的办法,只能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豁出去了”。杨志德就这样用自己的人格担保,参会的经销商都被他的勇气和担当感动,最终顺利解决了资金难题。项目快要进入尾声时,杨志德发现两百多米高的主塔塔冠部分的混凝土不均匀,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他坚持将塔冠部分已经初凝的混凝土炸了,并安排一百多个工人用20天时间轮流用凿子一点点把已经浇筑好的混凝土凿掉,重新浇筑。杨志德表示:“有隐患我一定要干掉重建,我不能让活着的每一天都在想这件事,桥梁建设不能留有隐患。不然我自己活的不踏实!”“回想起来,这件事情过去这么久了,我现在吃饭睡觉心里都很踏实。如果当时不凿的话,江阴大桥的结实性、耐久性一定会受到影响。”这成为杨志德对卓越品质追求的开始。最终,在杨志德的领导下,江阴大桥顺利竣工,并因主跨长达1385米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大桥、世界第三大桥。在江阴大桥之后,二航局在建桥领域开辟了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新篇章。

  见证桥梁跨时代缩影

  “我今年60岁,在工地上待了28年,一直生活在水上,半年回次家已经成了生活常态。”杨志德并未表示出难过,而是带着自豪地告诉记者:“建桥是一个快乐的工作,一辈子到这个岗位上我不后悔。”关于建桥人的生活,杨志德告诉记者,在70年代,工程师们一年只有12天假期,那时的交通不方便,有的同志回家一来回在路上可能就需要7、8天,再加上没电话,所以在外施工的工人们一年到头也很难和家人取得联系。有的同志甚至父母过世半年后才知道,他们只能对着江边哭,对着逝去的父母在江边磕个头以尽作为儿女的责任。“在中国现在建桥发展史上,很多前辈为中国桥梁的建设付出了一生,”杨志德感慨地说。上个世纪90年代虽然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作为建桥人,依然只能是工程走到哪,工人跟到哪。很多时候工程紧迫,逢年过节大家都很难回家与家人团聚。

  “1992年大年三十,几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因为过节难以回家,在工地上大哭。”杨志德告诉记者,这种时候他们只能是大伙自己炒几个菜,摞一堆砖头,给上面放个木板凑合过年。而当时住的条件也特别差,工地上住的房子都是泥巴做的,下雨、下雪的时候床都是湿的,杨志德回忆起那个年代的建桥过程,觉得心酸却又简单快乐。对于记者提出的现在是否能常和家人相聚的问题,杨志德表示还是很难,不过已经比以前一年可能见不上一次好多了。他还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1998年七月份,在建设荆州长江大桥时,由于放暑假,很多职工的家属都带着孩子来到工地。那一年长江正好发大水,在半夜一点,长江支流的洪峰突然冲垮了他们居住的临时简易房,于是他赶紧将梯子靠在二楼大家住宿的地方并组织员工把救生衣和救生圈发给妇女和小孩,最后大家才得以安全脱离危险。“400多人一个都没死掉,”杨志德激动地说,这也许是他在危机时刻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保护好奋斗在一线建桥的兄弟们家属。

  “对比当年的情况,现在交通信息都方便了,虽然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但平时可以打电话联系,逢年过节也尽量回家看一眼。”杨志德告诉记者,现在不用只在寒暑假才能在施工现场看到老婆孩子,不过常年在外确实对家里的事情照顾少了很多。杨志德一赶工期就没黑没白,为赶工期,他自己在船上住了6个月,寸步不离的监督项目。这期间,有一次业主想请杨志德吃饭,杨志德说:“这会儿想请我去吃饭,除非把我杀了。”

  大桥建设有时为了抢在枯水期施工,大年三十大家还在干活。吃饭的时候两个大小伙子偷偷哭了。晚上,新结婚的一对小夫妻只能到一条小船上去睡觉……后来,就在他们做完最后一个水下工程的当天晚上,水涨上来了。杨志德含着泪对大家说:“这下你们都理解我了吧?”为了弥补大家没能回家过春节,杨志德在施工完成后把全体民工带去吃自助餐,那一次把自助餐老板都吃垮了。这一故事至今还成为二航局的一个“笑话”。杨志德告诉记者,过去的很多事不敢去回忆,讲多了会讲着讲着流泪,原来的建设者太苦了。为子孙建百年桥梁对于为何坚持建桥?杨志德坚定地说:“我希望我的桥能保证100年后还是好的!我们建桥为的不是养活一些人或是完成一个项目,而是为百姓为人民为子孙后代”。杨志德回忆到,荆州大桥建成通车的当天,几十万老百姓密密麻麻地挤在桥上,因大桥建成而喜悦激动,自己参加完剪彩仪式,就出不去了。这个时候杨志德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他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建桥是为了什么。杨志德告诉记者,建桥,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我们为何建桥?二航局一年同时造40座桥并不是为了赚钱。作为国有企业,我们挣的钱也是国家和人民的,所以我们造好每一座桥才是我们真正的职责。”杨志德表示,建桥是为了子孙后代交通更加便利,另外,建桥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解决很多技术工人、民工的吃饭问题,二航局就至少能解决5万人的就业问题,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当记者问到他的中国梦是什么,杨志德笑着说:“我的中国梦特别简单,就是梦想建的每一个桥能在百年后还是好的,这样对子孙、对人民、对社会仍然有积极作用。”他说,在工作上他从来没有怨言,就希望能将每个工程都不折不扣的完成。杨志德作为国企里的普通员工,见证了二航局从国企走向市场化的变革,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阐释了作为国企人所承担的使命、责任。他的中国梦如此简单,却又如此具有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中交二航局总经理助理汪国梅这样评价杨志德,他应该是中交第二航局有史以来唯一一位有办公室确不在办公室办公的副总经理。他讲诚信、重和谐。在他的理念中,管理不仅是严格照章办事,更重要的是建设和谐团队。他不仅关心自己的员工,同时也十分关心农民工。在他负责的项目部,农民工和正式员工住的是同样的工房,穿的是同样的工装,在一个食堂吃饭。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员工的信赖,赢得了业主和合作伙伴的尊重。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国内建筑市场,中交二航局在中国建桥企业中后来居上,由“闯入者”变成“领跑者”,成为中国十大桥梁英雄团队。汪国梅还告诉记者,杨志德是一张特别通行证,业主常常冲着杨志德的大名而将项目放心地交给中交二航局。现年60岁的杨志德仍然奔波在各个建桥现场,他说,现在的高速公路、跨江大桥将城市与城市的连接更近了。“我一般早晨四五点开车上路,准备两个鸡蛋,司机一个,我一个,早上七八点到达施工现场,开完现场会解决了问题,中午继续赶往另一个现场,当晚还可以赶回家。”说道这时,杨志德满脸的知足。

 
 
【相关阅读】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

返回顶部 返回建设网首页 投稿 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