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子通啰,洞子通啰……!”一群工人挥舞着红旗呐喊着,兴奋,溢满了脸庞。 现场负责人徐其阳禁不住流下了热泪。此刻,他的心里五味杂陈。 是啊, 风一路,雨一路。 是艰辛,是坚持。 是一种折磨了6年的难言的痛,是一颗久盼了6年的不屈的心。 6年,漫长的6年,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退水洞,这个让水电十一局中线施工局职工吃尽了无数苦头的工程,终于在2013年8月9日打通了! 过往的6年,亲历者们难以忘怀……
塌 方
2007年6月25日,南水北调中线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穿黄退水洞工程打响施工第一炮。承担该工程建设的水电十一局陈兵于黄河南岸,开始迎接这项世纪工程的挑战。 穿黄退水洞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穿黄Ⅰ标项目的重要分部工程,全长790米,位于穿黄隧洞下游,主要作用是在穿黄隧洞检修期间,将总干渠多余水量排往黄河,同时兼有向黄河补水的功能。 对于水电十一局全体参战人员来说,穿黄退水洞工程的施工一开始并没有让大家觉着有多大困难。 积极组织,合理安排,在前四个月时间里,隧洞掘进88米,最快月进尺24米,施工人员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然而,良好的开端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洞子往前延伸,洞内的土质与前期勘探的结果相去甚远,实际地下水位高于洞底板29.5米,土体大部为软塑状。
厄运开始悄然降临。 2007年11月15日,由于地质条件由古土壤过渡为粉质壤土地层,土体含水率激增,退水洞发生第一次顶拱流泥、坍塌现象。 “当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现场人员打电话说洞子塌了。我第一时间赶紧问人员情况怎么样,叫他们马上撤出洞子。”水电十一局中线施工局局长肖明方回忆说。当时,他边安排人员撤离,边往现场赶去。 徐其阳是现场的具体负责人,他描述了自己听到退水洞第一次塌方时的情形。 “我那时在家休假,晚上刚上床准备休息,单位来电话说洞子塌了,我一听,头发都要竖起来了,整个人懵了。”徐其阳说。随即,他穿好衣服,连夜坐火车往工地赶。 当时,退水洞掌子面一衬混凝土出现变形并出现裂缝,钢支架严重变形,一衬混凝土裂缝内流出的软泥大量涌向洞身,情景惨不忍睹。抢险队伍立即用大量的钢材对洞子变形拱架进行支撑加固,三万多个沙袋封堵住整个洞身。 洞子掘进施工暂时停下。
2008年元月,水电十一局穿黄Ⅰ标项目部开始处理塌方。但由于流泥推力相当大,导致拱架严重变形,塌方处理工效很低,半年时间中,施工没有丝毫进展。 大家束手无策。 2008年8月,业主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反复研究讨论,根据退水洞当时的现状,提出采用双侧壁下导洞法,也就是九洞法施工,并立即开始实施。 在当时的情况下,虽然九洞法是一种相对安全、可行的施工方法,但进展非常缓慢。 “平均每天进尺不到30公分。这样的进度简直让人窒息!”现场技术员翟斌说。 洞子掘进比蜗牛爬行还慢,非常打击人的积极性。 然而,打击接连不断。 就在项目部使用九洞法把洞子开挖慢慢推进之际,2010年3月31日中午,退水洞经历了出口的第二次塌方。 当天,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洞子衬砌浇筑前的钢筋安装作业时,突然听到有异常声响,随之,支撑的支架开始有变形迹象。从发现到完全塌方不到三个小时。为防止向外涌泥,阻止险情再次扩展,洞子再次封堵。 洞挖施工再次受阻。 这次处理塌方用了六个月时间。 2010年10月份,水电十一局穿黄Ⅰ标项目部更换了施工队伍,引进干过铁道工程、能打硬仗、具有软岩隧洞丰富施工经验的队伍,以期通过加强现场组织,快速开挖、快速封闭达到正常施工,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仍未达到预期效果。 此后,塌方又相继发生了几回。
连续的挫折,使工地的士气大受影响。 一向十分乐观的翟斌,那段时间也有了一种绝望的感觉,他很困惑,很迷茫,不知道洞子何时能贯通?项目领导的一次次劝说,家中老父亲的一次次鼓励,使原本想离开工地的他最终选择了留下,并一直坚守6年,坚持到了最后! 中途转战到其他项目的徐其阳,2011年2月再一次回到了退水洞。他不相信洞子打不通,不相信自己就会败走麦城而留下终身遗憾。每天,他带着一帮子工人在艰难中前行,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掘进! 穿黄退水洞,这个让许多水电十一局人为之付出的工程,成了一个让人望而却步的伤心地。但是,总有一些不愿服输的人在那儿坚守。 2012年8月,经历了又一次塌方后封堵的洞门被再次打开,水电十一局穿黄Ⅰ标项目部组织人员,向退水洞发起新一轮攻击。然而,好景不长,当年11月的一天,正在施工时,退水洞钢拱架支撑开始发出蹦蹦的响声,现场施工人员立刻意识到,塌方,这个“恶魔”第8次“现身”了。 但经历塌方次数多了,大家再也没有最初的慌乱,也没有从前那样束手无策了。施工人员在现场负责人的组织下,立即对洞子进行上中下三层横向支撑,纵向两列支撑,逐个排查支架是否变形,紧张有序,不慌不乱,在加固好洞子支撑确认环境安全的情况下,浇筑继续进行着。 这次塌方,终于没有像以往那样对工期造成巨大影响。 塌方,对水电十一局人来说已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了。
探 索
退水洞自开工之日起,先后经历了8次塌方。每次塌方,既是一次揪心的痛,更是一次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水电十一局人在一次次塌方的磨难中,经受考验,愈加坚强。 穿黄退水洞在施工过程中的屡次塌方,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国调办、中线建管局和水电十一局多次组织专家到施工现场进行“会诊”,提出新的施工方案。国调办总工程师沈凤生带领长委、黄委的专家到现场进行过研究、探讨;国内的水利专家李其友、刘经迪、党立本、黎汉皋、陈笑霖,隧道专家郭陕云、朱永全、吴煊鹏、张冠军,地质降水专家郭增玉、张志林、施济中等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我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王梦恕也专程到现场,对退水洞的施工提出宝贵意见。 “水利方面的,隧道方面的,地质方面的,我们能请到的国内这些专家都请来了。”项目总工颜志强说。 “大家对这种情况原来都没遇见过,但他们都以自身的学识帮我们出主意、想办法,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水电十一局中线施工局常务副局长高海成说。
自2007年6月开始进行退水洞施工以来,水电十一局参战人员根据地质情况变化和专家们的意见,先后尝试着采用了台阶法、双侧壁下导洞法、三台阶临时仰拱法、敞开式盾构法、全断面高压注浆超前加固加大管棚超前支护矿山法等开挖工艺和工法。每一次的实践,都是对一项新技术的认识,每一次的实践,也都是一次新收获。他们不言放弃,不断在探索中一步步前行。 按照原设计要求,退水洞施工工法采用矿山法施工,施工前必须将地下水位降至洞底板2米以下后,方可进行施工,而且要求提前一年进行降水。 水电十一局聘请专业队伍先后尝试深井降水法、洞内水平降水法、深水井深度加大数量加密、增加真空泵强力降水等手段进行降水,均没有取得理想效果。 为了更好的了解地层结构,水电十一局专门委托石家庄铁道大学对穿黄工程退水洞这种饱和富水软土土体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测试,采取试验室与现场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重新认识土体性质, “石家庄铁道大学试验结果与我们现场出现的现象高度一致,证明了土体具有高持水性,这是造成降水难的主要原因。”颜志强说。 了解了退水洞土体特性后,水电十一局对施工方案进行重新研究与调整,他们在立足现有降水能力条件下,退水洞进口采用敞开式盾构法,出口采用全断面高压注浆超前加固加大管棚超前支护矿山法。 实事证明,这种工法行之有效,洞挖进度由原来每月不足3米,到后来保持在每月15米的速度。 2013年3月29日,中国水电股份公司在北京组织召开2013年科技成果鉴定会,水电十一局依托穿黄退水洞工程完成的《饱和土地层隧洞施工技术》科研课题通过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此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课题针对极差地质条件分别采用深井点加真空降水、小管棚支护、九洞法管棚支护、开敞式盾壳法开挖,全断面注浆加固等措施,成功解决了特定条件下的饱和流塑性土层隧洞开挖支护问题,解决了工程重大技术难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专家们一致认为,软土富水条件下建造地下隧洞是世界级难题。在没有实际工程施工经验,更没有相应的规程规范可借鉴的情况下,水电十一局人不断探索和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最终攻克了这一难题。
光 明
南水北调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不仅让人民翘首以待,也让各级领导牵挂在心。 2011年9月2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的刘淇同志到穿黄工地视察。 2011年8月3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卢展工同志到穿黄工地调研。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的领导和河南省的部分领导多次到穿黄Ⅰ标施工现场了解退水洞工程施工情况,为退水洞的建设排忧解难,出谋划策,强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宏伟工程,退水洞建设直接关系着整个南水北调的进度。穿黄不通,劳而无功。希望水电十一局一定要把南水北调的咽喉工程干好。 各级领导殷切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水电十一局全体参战员工全力以赴、决战决胜的勇气和干劲儿,成为穿黄退水洞顺利贯通的重要保障。 为满足退水洞施工要求,水电十一局穿黄Ⅰ标项目部技术、质量、安全等职能部门通力配合,24小时对施工进行监控,技术交底完备、质量管控有力、安全监督过硬,为退水洞施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退水洞施工以来,虽然发生多次塌方,但每次应急响应及时、处理措施到位,确保未发生较大人身及设备安全事故。未发生污染环境事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退水洞工程施工中,水电十一局人不畏艰险,不惧困难,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以坚忍不拔的精神,一直奋战在黄河南难,成功解决了在软土富水条件下建造地下隧洞这一世界级难题,确保了退水洞工程胜利贯通,最终看到了工程即将竣工的曙光。 “在重重困难面前,是什么力量支持着这个团队坚守了6年时间?是什么力量支持着这个团队打通了这条790米洞子?是我们肩负的责任,是对企业、对国家永远不敢忘却的责任给了我们这样的信念。”2013年8月9日,望着已经贯通的退水洞,望着依然还在洞子里忙碌的工人们,高海成激动地说。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着这样一群自强不息的水电人奋战在南水北调工程全线,“一渠清水送北京”的梦想一定会早日实现!合力施工退水洞外景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