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荥阳市王村镇蒋头村,一个绿荫环绕、有着“狮王争霸”、“刘邦斩蟒”等历史积淀的小村庄。68岁的李二兴老汉就生活在这个村子里,一辈子见惯了不远处连霍高速公路上的车水马龙,一年前,又看到一条大渠修到了村口,让他心里说不出的激动和兴奋。特别是高速公路和大渠的交汇处怎么弄,让李老汉百般惦记,一有时间,他就走到渠道边上去听一听、看一看。随着连霍高速绕行线两侧“中国公司”的牌子由深蓝变成浅蓝,交汇处的建筑物渐露其长虹般的身姿,李老汉也在心里多次嘀咕:那一跨梁有村里老屋的房梁十几倍长吧,还那么严丝合缝、流光顺滑,他们是怎么弄的,真是了不起!不仅仅是李老汉,村里的很多人都看着连霍高速公路跨越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大桥一点点变高、变长、变漂亮。连霍跨渠大桥位于蒋头村东南约2公里处,属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总干渠沙河南、黄河南荥阳段路渠交叉建筑物,是河南段5座高速公路跨南水北调总干渠工程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一座桥梁,也是荥阳段26座桥中开工最晚的一座。该桥上部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梁最大跨度90米,全长278米,A幅桥宽20.25米,B幅桥宽26米,为双向八车道,下部结构采用柱式墩台,共有钻孔灌注桩88根。针对工程特点,公司总经理孙玉民等领导明确指出,要加快工程进度,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计划目标,出效率、出亮点,确保一渠清水向北京,树立公司在南水北调的良好形象。开工以来,公司中线施工局荥阳2标干部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历经400多个日夜的艰苦鏖战,于9月23日提前实现大桥通车目标,在那一刻,职工们喜悦的泪水和中国公司的旗帜,被来往的车辆带向了四面八方。站在连霍高速的边上,望着眼前的滚滚车流,和即将穿桥而过的宽阔渠道,参战干部职工心里感慨万千,回首一路走来的历程,这里有太多的往事让人回味和总结。
“创”字诀打开施工活力源
不断的工艺优化,比比皆是技术创新,贯穿于连霍大桥施工的整个过程。中线施工局常务副局长高海成说,技术创新是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的有效保证,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这也让枯燥的施工环节活力四射,饱含了勃勃生机。连霍跨渠大桥是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确定的控制性桥梁项目之一,工期紧,任务艰巨,各方给予了高度关注。荥阳2标项目部深知,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是跨越南水北调中线主渠道的重要枢纽。面对诸多的困难,项目部积极与当地搞好关系,顺利完成征地拆迁工作,为工程施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12年 7月23日,连霍跨渠大桥南半幅绕行路通车;7月30日,桩基正式开钻,大桥施工全面展开;10月8日,大桥桩基施工全部完工,转入上部结构施工。在此过程中,工程建管、设计、监理、施工“四位一体”,密切配合,严格按照河南省交通厅及有关部门审查通过的设计方案施工,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施工工艺,将最初15天一个施工节段循环,逐步压缩至11天,这意味着7个悬臂节段至少节约工期一个月,为大桥主体如期完工赢得了宝贵时间。而荥阳2标项目部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从施工组织、线性控制、施工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大胆创新。首先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大桥开工之初,项目部就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南水北调淅川王家西南大桥、桃花峪黄河特大桥等工程观摩学习;聘请长江委设计院、同济大学、河南交通设计院、河南交通厅质检站专家为技术指导,到项目部开展课题研究、技术协助;与河南交通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展项目研讨、专项科技攻关等活动,为大桥施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项目部先后进行了地基静载试验、钢筋接头试验、支架法悬臂施工桥型线形控制试验、墩身试验、全桥荷载试验,通过不断验证方案,进而改进方案。围绕“连霍大桥设计施工及既有高速公路的安全运营;加长加大钻孔桩施工,灌注桩超钻深孔附加空桩施工;运用计算机系统监控在大桥施工中的全过程桥梁体型线形控制;全桥荷载实验及单边运行条件下整桥安全评价;耐久性混凝土的研制及施工;大桥引道填筑区全断面注浆加固设计施工”等科技创新课题,项目部制定攻关计划,将课题划分为10多个子课题,安排专人负责跟踪解题和结题。由于工期紧,与连霍大桥引道连接的填筑部位沉降时间短,为保证路基与连霍大桥的平顺过渡,项目技术部门经过论证,采用“过渡段全断面注浆”施工工法,改善路基土体结构,提高连霍大桥承载力,消除了沉降带来的桥头部位高速行驶车辆“跳车”现象。桥头跳车一直是高等级公路中常见的“病害”,在这里得到了圆满解决。技术创新需要充分的机制和资源保障,项目部先后投入数百万元,进行设备、材料、装备更新;对科技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并产生实际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科技创新解决施工难题的有关人员给予重奖,大家进行创新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创新孕育奇迹,在这里得到了完美验证,在很多人看来不可能按期完工的想法中,连霍跨渠大桥提前顺利通车。
“严”字诀构筑质量保障
线经过验收,连霍跨渠大桥分项工程合格率100%。项目常务副经理张智宏对工程质量有着十分的自信,他说,连霍大桥有一整套质量保证体系和措施,质量控制细之又细,严之又严。开工伊始,项目部就成立专业工区,组建由测量、质检、物资供应人员构成的13人现场管理组。委托河南省交通厅质量监督站和河南省宇通高速公路监理公司共同监督和控制质量,由河南省公路工程实验检测中心对工程产品进行平行检测。项目部做到“质量工作,技术先行”,聘请公司资深专家多次到现场踏勘,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修改优化。每个分项工程开工后,项目部及时组织针对性的技术专题会,对质量控制要点和施工技术要求进行详细交底;明确“施工队初检、工区复检、项目部终检”的三级检验制度,严格施工验收程序,抓工序质量控制,不断健全防控体系;质检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坚持质量旁站制,把质量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每月对施工项目进行质量大检查,针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迅速召开质量现场会,查找问题的根源,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对每台设备、每道工序都明确质量责任人,并制作标示牌,将责任人的姓名记录在上面,接受业主、监理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根据不同岗位,层层签定质量责任书,保证整个质量过程有记录、可追溯。?项目副经理宋占锐告诉我们,经过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质量监督站以及河南省交通厅质量监督站的多次质量监督检查和同步分阶段验收,大桥实体质量整体受控,没有出现一起质量安全事故。今年26岁的王孝峰,毕业于黄河水利学院,负责连霍大桥的预应力张拉工作。张拉压浆是桥梁施工的重要环节,张拉时,应力值能否达到规范要求,应力时间是否能达到规定值,持荷时间的控制,千斤顶、锚具是否卡在限位板上,都有极为严格的规范要求,王孝峰虽然看起来五大三粗,可工作中相当细致,盯张拉表、看张拉时间、做记录,一点都不马虎。他说:连霍高速是国家的运输大动脉,丝毫不能懈怠,一分一厘都不能差,我们是在和时间赛跑,不能让工期在我这里耽误。
“齐”字诀勃发团队正能量
人心齐,泰山移。连霍大桥的顺利贯通,关键在于这里的团队。准备筹建连霍跨渠大桥项目部的时候,宋战锐找到领导,主动请缨,希望把连霍大桥这块“硬骨头” 交给他。这与领导的想法不谋而合,在大家心里,他是连霍大桥项目部“领头人”的最佳人选。参加工作的23年里,宋战锐先后干过施工技术员、施工队长、工区主任、调度主任等岗位,经历了洛河故县水库、黄河小浪底、京沪高铁以及南水北调滹沱河SG8标和穿黄等项目的历炼,是一名能文能武、施工经验非常丰富的指挥员。在连霍大桥施工最吃紧的时候,传来父亲病重的消息,他回家以最快的速度安顿好老人,含泪返回工地。2013年临近春节,工地正抢浇大桥0号块,施工队人员都着急回家过年,他一边找人帮忙联系火车票,让队员安心;一边盯紧施工现场,最终在春节前夕拿下大桥首仓混凝土浇筑。连霍跨渠大桥施工技术难度大,因为有京沪高铁桥梁施工经验,2012年7月,田卓伦被安排到连霍大桥项目部。他蹲守施工现场,摸清弄透项目底细,提出优化施工的方案,经专家咨询会论证后,这一方案的实施使工期提前了三个月,一举扭转大桥施工被动的局面,消除了项目的风险隐患。作为连霍跨渠大桥项目总工,田卓伦紧盯从施工计划到施工组织的每一个环节,不敢有丝毫懈怠。田卓伦的爱人秦艳波是项目质检部负责人,她任劳任怨,质检资料做的井井有条。夫妻二人都有一个小小的愿望:连霍大桥通车的那一天,在大桥上留下两个人的身影,让远在他乡的父母和儿子,看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刻。连霍跨渠大桥工区长刘书学是出名的“老黄牛”。桥墩部位钢筋设计密度大,混凝土浇筑时振捣器便不大听指挥,不仅到达不了振捣部位,中途还经常滑掉。一开始,刘书学把振捣器绑在钢筋上,让钢筋和振捣棒一同向下振捣。经过试验,二三米的位置还可以,再深一些就不适用了。几番思索,受生活中使用“鞋拔子”的启发,他在两三根槽钢上打孔,把振捣器与槽钢连接了起来。哪个位置需要振捣,只要把这几根槽钢插到位置,振捣器自然顺着槽钢下到需要振捣的部位,经过检验,这种方法非常实用。拆模后,浇出的混凝土面光滑得能照出人影来。连霍大桥A幅桥施工时,刘书学在工地连续盯了24个小时。他口袋里有一个小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与大桥施工有关的各种细节和注意事项。无论是在调度会上发言,还是有人问起施工情况,他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作为在一起摸爬滚打、共同经历风雨的兄弟,张智宏说,这是一个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团队,精诚团结和高效协作,让大家的梦想成真。上行车流,下走水流,在这一东西交通大动脉和世纪调水工程的交汇处,我们知道,动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