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恶劣的施工环境及复杂施工条件下,每月边坡开挖平均下降高度26.2米,关键线路最大月开挖强度达68万立方米,持续时间近半年,在国内外的电站边坡开挖史上都没有,任务极其艰巨,是一个需要“创造奇迹”的工程。白鹤滩施工局的领导班子是一个优秀、团结的班子,是一个敢打硬仗的班子,一定能够带领员工战胜挑战。施工局在边坡快速下降、项目管理等方面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争取获得高层次的科技进步奖及管理创新成果奖,并为公司其他项目管理提供借鉴。 《——摘自2013年7月17日朱素华总经理在水电八局白鹤滩片区八局各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大会的讲话》
这是一支嗷嗷叫的团队,这是一支肩负着水电八局开疆拓土使命的铁军,他们在波涛汹涌的金沙江畔,在山势陡峭的白鹤滩大峡谷,经历过困惑、高压和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 为了确保2020年工程按期发电,三峡集团公司三次对右岸坝顶以上开挖大提速,原合同26个月工期,缩短到14.5个月,——1000多万立方米的开挖量,43个足球场大的支护量,关键线路月开挖平均下降26,2米,最大月开挖量68万立方米,并且连续时间达9个月,其下降速度惊人,超过小湾、超过溪洛渡,而开挖条件远远逊色于后者,敢不敢应战?敢不敢担当?水电八局白鹤滩人用行动明证了自己的宣誓。
给项目安装芯片和大脑
2011年11月9日,白鹤滩水电工地,一群人正在考察。在这群人中有一个人心情异常沉重,他就是水电八局白鹤滩施工局的领军人物——谢卫东。这是他第一次踏进白鹤滩水电工地,第一次率团考察工程的原始地貌。 2012年4月5日,水电八局经过激烈角逐,中标白鹤滩水电站下红岩边坡治理工程,工程包括右岸坝顶以上开挖和支护工程等8个项目,其中土石方开挖 1027.23万立方米,合同金额7.7亿元。虽然它是八局跨入白鹤滩的第一块跳板,但其险峻程度却超超乎寻常——980多米的长度、380余米的垂直高度、近似70度的坡度,1000多万立方米的开挖量。道路怎么布置?从哪里下手?怎样保证项目履约?像一个巨大的谜底隐藏在右岸的山体里,又像一块巨大的铅块压迫在谢卫东的心里。随同考察、曾经参加过白鹤滩水电工程咨询、投标的施工局总工程师陈勇,也有同样的想法,“一块难啃的骨头”。
“预则立、不预则废。”白鹤滩施工局开始了谋划。那段时间,谢卫东和他的战友把标书看了一遍又一遍,他们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研究,包括每一个细节,闲余时就爬山锻炼身体,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一场与自然的巅峰对决正等待着他们。《项目策划》、《经济分析》、《经营策划》、《分包策划》、《管理手册》、《标准化手册》编撰,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2012年1月,完成了项目策划。3个月后,完成了50万字《管理计划》。之后,为了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施工局又在全公司率先启动项目管理标准化工作。 在下达撰写编制《标准化手册》任务时,开始有的员工不理解,有的说,施工局有《管理手册》,有必要再搞标准化手册吗?还有的说,开挖工程十分复杂,不确定因素很多,如何推行标准化?更有人说,干水电施工几十年了,干什么?怎么干?不用想都知道,非要做这些无用功吗? 一个个问号,扑面而来。针对抵触和质疑,谢卫东没有迟疑。这位干过三峡、干过溪洛渡、干过京沪高铁又干过南水北调等标志性工程的中年汉子,已打定主意,即便千难万难,也要推进这项工作,要率领施工局以全新的姿态在金沙江上为八局开疆拓土,在世界顶级工程的土壤上,开垦项目管理的试验田。因为白鹤滩的机会、平台,太珍贵了!
谢卫东率领班子通过各种会议向干部职工反复阐明标准化的意义,从公司要求,项目管理提升、风险管控和施工局肩负的使命,讲明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从制度建设到现场管理的落地,乃至现场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谈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他们还联系工程实际讲标准化建设的好处,如开挖向土建交面,最难,最容易发生扯皮,不仅牵涉到多家协作队伍,还有质量、安全、施工、测量等部门,有了标准化,把部位、标准、流程、职责梳理清楚,固化下来,浓缩成一张纸。大家看了这张纸,一目了然,知道应该怎么做,怎样才能满足合同要求,达到最佳效果。 武装干部的头脑,让干部看得更远、眼光更广,带着思路干工程,给项目装上芯片。施工局班子明白,要建设一流的工程,必须有一流的理念。他们不仅要求自己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而且要求各个业务口、各级干部快速提升思想和业务水平。施工局班子成员和部门、工区正职都结合自己分管专业和工作写了管理思路,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设想和工作措施。每个月还向施工局提交各自的工作计划。 《项目策划书》、《管理手册》、《标准化手册》、《管理思路》等装帧封面各异的文件,员工们称之为“白皮书、红皮书、绿皮书、黄皮书。 请记住这样一组数据吧:《管理手册》第一版50万字、《管理手册》第二版30万字,《标准化手册》四次推倒重来,另起炉灶。 施工局副局长贺世明说:尽管前期由于移民征地滞后,2012年工程一直没有大干,但大家都在紧张工作,一个星期起码有5天在加班。编了大量的文件、做足了功课,工程一上马,干得很顺畅,而且不断赶工,因为大家都清楚怎么干。 质量部部长邓小维,一位80后,他说,通过参加各种文件的编制,给自己很大的锻炼,增加了许多知识量,对工程理解更深,眼光更广了,思考问题更全面了,解决问题能力更强了。在白鹤滩施工局像贺世明、邓小维这样进步很快的人有很多很多。
绝壁上的穿越
有专家把白鹤滩右岸坝顶以上开挖比作虎口拔牙,比作在悬崖上剥生鸡蛋壳,比作绝壁上的穿越。 绵绵的峡谷、陡峭的山崖,没有路,开挖、支护、运输近乎在一条长900多米狭窄的空间里,只能从上到下,边开挖,边修路,施工犹如带着镣铐跳舞,螺丝壳里做道场,效率难以发挥。然而,困难不仅于此,由于征地滞后的原因,工程进展步履维艰,施工局想尽办法于今年3月中旬打开了局面,但最终还是耽误了11.5 个月工期。 今年6月5日,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飞到白鹤滩工地考察,为了确保白鹤滩水电站2020年按期发电,提出了赶工的要求。6月29日,三峡集团公司在成都召开右岸坝顶834高程以上边坡开挖支护调整方案评审会,三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樊启祥最终拍板,右岸坝顶以上边坡开挖与支护工程必须在2014年5月31日完工。 会后,在从昆明返回白鹤滩水电工地的路上,谢卫东和陈勇在车上一直讨论、研究调整进度的思路,并用平板电脑不停地演示。同一时刻,在白鹤滩施工局办公室,技术部部长张建清率领技术团队在电脑上,按照谢、陈两人的指令,不断地修改完善进度计划。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共同研究计算破解一道复杂的难题。 工期压缩近一年,开挖速度下降和开挖量远远超过国内外最先进的水平,要挑战这一难题,其艰难程度不可想象。几天前,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飞在白鹤滩工地说过的一句话,“如果八局能按期完成开挖任务,将给八局送水电铁军的金匾”,时刻在他们脑海里闪烁。如果开挖场地不是这么狭窄、陡峭,能够开辟多条道路、多个工作面;如果时间再宽裕充足一点,对习惯了攻坚克难,曾经在小湾、溪洛渡创造过开挖奇迹的八局人,会毫不含糊担当。但是,只有这个条件,完成时间又不能推迟。市场把八局人推到了专家都怀疑能否实现目标的极限。要达到业主提出的目标,就像在一只已经装满一篮鸡蛋的筐子,再码上鸡蛋。不仅仅是调整十几个数据,它是系统性的大调整,涉及到方方面面,牵涉到开挖程序的变化,支护方式的变化,施工道路的变化、资源的大调整、安全风险的防范等等,有的地方还是颠覆性的调整。一个环节、一个程序考虑不周都可能造成整个计划的泡汤。 “再难也要想办法攻克,这是对业主要求的回应,也是对公司的承诺。”谢卫东和陈勇这样想,这样坚持。 小车在公路上快速行驶,无线电波在空中来回传输。300公里的路程,5、6个小时行程,转眼就过去。当小车进入白鹤滩专用公路时,谢陈两人长长地舒了口气。他们找到了破题的方法。不久施工局进度调整方案出台,并通过了业主、监理的审核。在同一个时刻,施工局相继召开了班子会,部门、工区负责人会,全体职工大会,协作队伍会议,一场大战拉开了帷幕。白鹤滩的鏖战牵动着水电八局领导的心。朱素华、黄敏、张汉龙、姜清华、刘中刚、邓文明、朱国强、冯正文、涂怀健相继到过白鹤滩工地,为建设者鼓劲,为建设助威。 今年7月17日,朱素华总经理、副总经姜清华带着水电八局9个部门负责人到白鹤滩工地,并召集白鹤滩片中层干部座谈,在会上,朱总进行了长达50分钟的发言,号召八局白鹤滩人“为荣誉而拼,为市场而搏!”一句一句话饱含着对白鹤滩建设者的厚望。白鹤滩右岸坝顶以上开挖工地现场,马达轰鸣,炮声隆隆。 今年9月,右岸坝顶以上开挖进入高峰,建设者用汗水创造了这样一组数据:9月完成开挖53.23万立方米,10月完成59.03万立方米,11月突破60 万立方米,平均月下降速度达到26.21米。它是构皮滩开挖下降速度的2.3倍,是曾经闻名全国的小湾、溪洛渡开挖下降速度的1.6倍。
箭头和圆点对话
箭头和圆点本来是两个简单的符号,可在白鹤滩施工局,箭头和圆点却有着深刻的涵义。箭头是月计划中一条条轨迹线,标明各工区、各协作队伍、各工序,一个月内,从哪一天到哪一天,那个台班,必须完成的任务,达到何种形象面貌,包括具体的工作内容、工程量、资源配置、资源流动、日平均强度。圆点却是一周内必须满足的各个节点目标的刚性要求,它是月计划分解后,对每个工区、每支协作队伍、每个职工和农民工班组,每一周工作执行计划的详细要求。把箭头变成句点,变成句号,变成各个节点目标的实现,它是施工局计划管理标准化的一个缩影。 “想清楚了再干,干就要干出效率、干出智慧!”这是谢卫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施工局这个团队的共同思维方式。 道路和开挖、开挖和支护,是整个右坝顶开挖的两大突出矛盾,也是制约整个生产的瓶颈。为了跨越这一障碍,施工局打破常规,提出“分区开挖、渣料分流、确保强度,实现边坡快速下降;分区排架、快速周转、跟进开挖,实现边坡快速支护 ”施工组织方案, 使两大制约因素实现实质性的逆转。 为了实现调整目标,施工局倒排网络计划,对生产中可能出现的矛盾、问题,提前进行预判,做好各种防范,把一个个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通过各工序无缝隙衔接、通过不断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突破了条件和环境的束缚,争得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以日计划保周计划,以周计划保月计划、以月计划保季计划、以季计划保年度计划,得到真正的落地,并被赋予新的内涵。让我们看看白鹤滩建设者保进度计划完成的几个精彩片段吧! R5施工道路,是进水口通往坝顶开挖工地现场的唯一通道,紧靠悬崖,坝顶每开挖一层必须修筑一次道路,才能保证道路与开挖工作面匹配。为了使道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主管生产的副局长孙井钟和施工部、开挖工区的工程技术人员,周密策划,打好提前量。在交通中断期间,同时他们组织坝顶工作面钻爆和降路施工快速进行,使两项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同时完成,保证工程迅速进入高峰。 一天,R5公路由于新开挖的道路边坡松软,车辆无法通过,使出渣受阻。孙井钟得知情况后,与开挖工区主任刘楚汉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研究破题方案,并指挥设备进行拓宽道路施工,不到半个小时,排除了拦路虎。 支护小组组长王先锋,业主称他为“排架先锋”。这位有着25年排架支护工龄的汉子,为了不让排架施工拖开挖的后腿,确保计划的完成,晚上仔细的研究方案、图纸,白天,又背着图纸对农民工进行指导,手把手地教。为了便于指导生产,他还自己设计了一张工作流程图,专盯难点、重点、关键点,使排架支护速度比国内同类型工程支护速度翻番。 一分局白鹤滩项目部唐韶文和他的团队,在白鹤滩工地,不仅敢于承担施工局急、难、险、重任务,而且还担纲了快速混凝土素喷支护施工和山体快速锚固施工。设备进场时,一台世界最先进的钻机——瑞典阿特拉斯T40钻机,由于设计缺陷,只能打垂直钻,不能打水平钻,无法满足现场施工需求。唐绍文和工程技术人员配合设备制造厂家对设备进行改造,经过10余天紧张工作,完成了设备改造,并取得成功。钻机一个台班造孔58孔,发挥出最大效率,远远超过同类型钻机的钻孔速度,而且质量均达到一级标准。 为了确保生产计划的完成,施工局建立了各种考核制度,把施工局、协作队伍的员工捆在一起,进行劳动竞赛,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局面,使生产高潮迭起。今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白鹤滩施工局连续拿下了业主组织的进度考核三个第一名。
破解飞仙关组岩层的神话
这是一条干热河谷, 狂风经常从这里掠过。 紫红色的山体只是它华丽的外表, 美丽下隐藏着危机四伏 ——一位地质诗人对白鹤滩大峡谷如此描述。白鹤滩大峡谷覆盖着一层红色的岩层,地质学称之为飞仙关组紫红色砂砾岩。这种岩石易碎、易风化,加上山体上有许多堆积体,山体内隐藏着断层和错动带,极易造成泥石流和大塌方。在白鹤滩大峡谷里只要仔细的观察,就能看到泥石流、大塌方所留下的痕迹。 在这样的地质条件、这样狭窄的环境里,从事高边坡、高落差,立体的、交叉的高强度的开挖和支护施工,业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现安全、质量“双零目标” 即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开挖质量要与溪洛渡媲美,石渣不能下江,开挖不能起尘等等。八局白鹤滩人能做到吗? 以什么样的姿态来承诺,又以什么样的业绩来回答承诺?不仅代表一个企业的形象,更代表一个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态度。从工程开工起,施工局就搭建起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立体的生命之网、品质之网、社会责任之网,把安全、质量、环保工作始终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严格规定在资金安排时,安全、质量、环保的投入必须首先到位;在进度和安全、质量、环保发生矛盾时,进度必须让路。 白鹤滩施工局9-2营地,前方调度指挥中心,一块巨大的牌子——白鹤滩施工局2013年安全生产倒计时牌耸立在醒目的地方,它的背后是宏大的坝顶开挖施工现场。这块牌子记录了施工局安全生产形势,一年365天,一天一天的安全走过。 为了珍爱生命,捍卫安全,施工局建立了“四大安全保障体系”,并将安全生产管理覆盖到协作队伍乃至民工班组。即以施工局长为首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以总工程师为首的安全技术体系、以主管安全生产为首的安全生产实施体系、以安全副局长为首的安全监管体系。并配备了45名,有施工局员工和协作队伍员工参加的专职安全管理团队,同时建立了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周震钧,施工局分管安全的副局长,2011年底进场,分管安全工作,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 力,因为,白鹤滩右岸坝顶以上开挖安全形势十分严峻,车辆问题、道路问题、高边坡的防护问题等等,某一个细节工作没有做到位,防范没有做到位,都可能引发事故,影响工程进度和企业形象。这位曾经的溪洛渡施工生产一把好手,自从接受组织交给的任务后,他把自己的QQ名改成了“如履薄冰”。他努力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方法,努力把安全工作做得更细、更扎实、更到位。 一天晚上,进水口道路下降施工,周震钧和安全员在对其进行安全巡视时,发现协作队伍的警戒人员没带对讲机(施工局规定警戒必须配备对讲机),他立即要求现场停工,并对协作队伍的警戒员和协作队伍的负责人进行严肃的批评。等协作队伍派人把对讲机送到现场才允许继续施工。事后,还建议施工局对当事人和相关队伍的负责人进行了处罚。那支协作队伍的负责人不服气,找到周震钧评理,说:“工期这么紧,任务又这么重,一件小事就宣布停工、处罚,太小题大作了”。周震钧回答:“警戒人员不带对讲机,如果有车辆、闲杂人员闯进警戒区,怎么通知?一件小事可能带来严重的安全事故,在安全这个问题上制度就是高压线,不允许任何人挑战!” 在安全管理上,施工局有罚也有奖,包括农民工。今年11月13日,农民工宋薛祖发现进水口临边段出现裂缝,可能引发坍塌,他立即向开挖工区反映。工区立即组织人员、设备进行处理,防止了事故的发生。事后,施工局给予宋薛祖200元、开挖工区1000元的奖励。 通过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和安全活动的开展,虽然施工局每月开挖量达到50——60万立方米,40000多车次在工况复杂的道路上穿梭,却没发生一例行车安全事故。今年二季度、三季度施工局连续两次被业主评为安全生产第一名。 如果说注重安全是施工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的话,那么重视质量就是施工局追求完美品质的践行。施工局成立后,在第一次工作会——2012年工作会上就发出了全力打造开挖精品工程的口号,以强化员工的创优意识。通过抓工程过程控制,推行验收环节“零容忍”制度和“试验先行、首件认可、样板引路”的模式,推动了质量管理不断迈上新台阶。 面对高强度的施工,施工局要求“快工出细活”。为了保证钻爆质量,施工局组织干过小湾、溪洛渡最优秀的钻爆手进行施工。为了保证每一道工序的完美结合,工程技术人员大胆创新,进行开挖仓面设计,使技术、工艺、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达到最佳状态。 开挖工期压缩后,有的协作队伍为了抢工期、抢工程量,违反造孔规定,一味的追求速度,造成掉孔、飘孔现象增多。施工局发现苗头,立即要求整改,规定每钻一个3米孔必须控制在5至6分钟以内,严格钻孔过程中的校核程序。同时,在钻机手中开展“明星钻机”、“明星机组”月评比活动,并对质量不达标者严格处罚,使钻孔质量一层比一层好。 沟口挡沙坝是施工局承担的辅助工程,必须在今年8月底完成三号坝段的浇筑任务,以满足度汛的需要。在施工中,质检员发现备仓的高度与拌合楼的产量不匹配,要求一次浇筑改为两次浇筑,防止混凝土冷缝出现。而这一改变意味着要增加一次备仓量,十分麻烦,而工期又十分紧张,工区不愿更改施工方案。官司打到施工局,直到谢卫东那里。谢卫东说,哪怕是辅助工程也不能留瑕疵,哪怕是进度的冠军,不注意质量,同样要受处罚。最后工区还是按照质检人员的意见分两次施工。由于施工局上下努力,今年8月,坝顶以上边坡开挖1160——1145米高程工程被三峡集团公司白鹤滩筹备组评为样板工程,9月,该部位锚喷支护又被评为样板工程。
施工局不仅重视工程的进度、安全、质量、还十分注重工程环保。为了做到文明施工,施工局要求每台钻机必须配备吸尘装置,减少施工现场的粉尘污染。为了保证开挖不扬尘,施工局投入近10万元购置了先进的雨鸟喷洒系统,对开挖现场全面洒水,减少了开挖扬尘量。为了防止石渣下江,保证金沙江不受施工的影响,施工局从源头、从分包模式抓起,采取过磅计量,防止外协队伍个别操作手把石渣翻进江里…… 建设与环保共举,在白鹤滩施工局已经成为每一位员工、农民工的意识和自觉行动。
建设幸福工地,温馨大团队
走进白鹤滩施工局营地,给人以整洁、有序、温馨的感觉。 在青山环绕的一片狭长的红土地上,是一栋双子楼,它是施工局的办公楼。楼前竖立着三根旗杆,旗杆下,一块红色的大理石上,刻着“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八个大字;旗杆上,飘扬着国旗、电建集团旗帜、八局旗帜。紧靠着的是7栋施工局员工宿舍。施工局前方的半山腰一片扇形的坡地上,是一排排蓝白相间的民工宿舍。每天清晨,施工局员工、农民工从这里出去;黄昏,又回到这里。这里是施工局员工、农民工最温馨的家园。 “全面实现项目履约指标责无旁贷,努力提高员工幸福指数义不容辞”,这是谢卫东对对班子提出的目标,对中层干部提出的目标,对施工局全体员工、农民工提出的目标;更是对自己的要求。尽管工地远离城市,尽管工作都压力大,他把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让每一位员工、农民工工作生活得有尊严,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并让人把这两句话贴在职工活动室,让员工来督促自己和干部们的践行。 为了带好队伍,施工局班子做出表率、干部争当模范,营造了一个团结共进的巨大的磁场,影响干部、影响员工,影响农民工。班子成员:谢卫东、陈勇、孙井钟、周震钧、周朝辉、贺世明、黄晨旭、周国良、曹利彦,中层干部:张建清、白小龙、李建新、刘红英、邓小维、刘楚汉、王先锋、罗茂长、吴永志、李勇、杨中华……,他们背后有很多很多的故事。施工局党工委副书记黄晨旭,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人称“老标”。今年5月1日,父亲在长沙去世,母亲要他将父亲的骨灰送回老家安化安葬。为了白鹤滩工程移民征地,他一拖再拖,他在白鹤滩迁移144座坟,却没有按时实现母亲的愿望。 白鹤滩工地是培养人才的学校。姚勤兵,今年24岁,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大专生、力源劳务。去年4月到白鹤滩工地。开始带农民工干活时,由于农民工拒绝按他的要求系安全绳,他不知所措,还哭过鼻子。后来在老师傅们教诲下,带领下,无论是组织能力、业务能力、沟通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今年7月1日还入了党。现在他成了技术部和工区争着要的“香馍馍”。 “在乡里工作、过城里生活”,施工局不断地改善员工的生活条件,投入资金为员工每户安装了闭路电视、网络,每家每户有卫生间、热水供应,还修建了灯光篮球场、简易羽毛球场(周末假期为卡拉OK厅),修建了乒乓球、台球室、棋牌室、阅览室、健身房,让工地生活不仅有马达轰鸣、隆隆的炮声,还有欢歌笑语,有竞技场上的拼搏呐喊声和啦啦队声…… 食堂炊事班,大多是女同志,职工家属,尽管每天凌晨5.30就上班,晚上19点才回家,每天要做 早餐、中餐、晚餐,还要往前方送饭,十分辛苦,但是她们成天乐呵呵的,总是变着花样把饭菜做得更好,因为她们十分感激施工局领导给了她们一份工作。施工局将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安排职工家属去做,她们中有记码员、炊事员、营地管理员、卫生保洁员等等,20多位家属有了一份工作,又能和老公在一起,大家十分开心。 在白鹤滩工地象这些家属一样心情的还有另外一批人——协作队伍的农民工,为了确实保证名民工的合法权利,施工局建立了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为了确保民工工资发放到位,施工局采取了先民工工资、再付工程款的办法,严格管理。 施工局班子各分管领导及部门与协作队伍,开展了“四个一对口活动”,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对口单位的班前5分钟讲话,每月至少到对口单位的施工现场检查一次,每月至少参加协作队伍的周例会一次,每月至少到协作队伍食堂吃民工饭一次。进一步加强施工局和协作队伍的联系,加强了干部和农民工的联系,及时了解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状况,及时帮助解决农民工遇到的困难和矛盾。白鹤滩传说是一群仙鹤歇息过的地方,今天,因为有了建设者铿锵的步履,有了八局白鹤滩人的奉献与拼搏,这个传说将会会变得更加富有诗意,更加美丽!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