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保持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返回

您可以选择以下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工程建设网,一分钟完成注册

登 录 | 注 册

我要投稿(工作时间:9:00-17:00)

投稿邮箱:sgqygl@chinacem.com.cn

联 系 人:靳明伟

联系电话:010-68576852

在线咨询: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靳编辑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邵编辑 ×

 
工程建设网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PPP项目专题

正在建设中……

业务咨询:(时间:9:00-17:00)

邮箱:manage@chinacem.com.cn

联系人:张艳芳

联系电话:010-68066858

在线咨询: 中国工程建设网张编辑 中国工程建设网何编辑 中国工程建设网魏编辑

×
 
所在位置:首页 > 一线风采 > 正文一线风采

一滴水的迁徙

发布日期:2014-09-28来源:本站编辑:靳明伟

[摘要]

  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通过中国提交的“大运河”申遗申请,“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着这条历时1779年,全长1794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大运河作为世界最早开凿、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真正意义上被世界所认可!

  同样是2014年,源自丹江口水库,送至北京、天津,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开工历时11年,全长1241.2千米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全线通水进入倒计时。

  而我们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跌宕的启程

  时间:2003年12月31日

  心情:激动并兴奋

  我是一滴水,起源于太平洋与印度洋气流的碰撞,诞生于汉江水与丹江水的交融。

  我常听前辈们吹嘘,他们1700多年前的壮举——沿京杭大运河南下,纵横大半个中国。从他们骄傲的口气和眼神里,我似乎读懂了一个道理,若是不经历如前辈般气壮山河的迁徙,作为一滴水,永远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而今,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也要去北方,去支援北方干旱的土地,去经历一次世纪性的长途跋涉,去再现千年前那番波澜壮阔的壮举。尽管前路满是艰险,但据说我们并不孤单。

  2003年12月31日,随着一声轰鸣,丹江口水库陶岔闸闸门缓缓提起一角,我和我的朋友们便争先恐后地冲出水库,奔向我们渴望已久的北方——如一道飞挂半空的虹。

  “北方!北方!我来了!”我和朋友们欢呼着。

  在这之前,我以为世界就是两个地方:一是我们的故乡——汉水,蜿蜒1577千米,如巨龙横卧华夏大地,那是文人骚客笔下最美的地方;二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丹江水库,亚洲第一人工湖,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库面积846平方千米,有“亚洲天池”的美誉。

  但当我们一踏出水库的高墙,瞬间便被眼前这陌生而美丽的新世界所吸引、所震撼,以前总以为这世界如丹江般全是水做的,现在才知道北方的天空下有森林,有大地,有山川,唯独最缺水……我满心的好奇和激动,向着最需要我的地方冲去!

  在路上,我认识了一个叫水利水电七局的人,我好奇地问他:“嗨,朋友,你知道我们要去哪里吗?”

  他笑着点点头说:“知道,你们将要去北方——那些最需要你们的地方。在这之前,你们将经历一场非凡的考验!”

  “考验?什么考验。”我疑惑地问道。

  “你们将行走1273公里,会经过平顶山、郑州、焦作、北京等20多个大中型城市,行程要贯穿大半个中国,其间可能要面对河流、山隘、丘陵等阻挠,可能会遭遇洪水、塌方、泥石流的威胁,然后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最后直达天津灌溉北方万亩良田——我们称其为南水北调。你们要忍受朋友分离的痛苦和异乡漂泊的孤独,不过,不要担心,因为沿途我们将与你们并肩同行,与你们一起经历这次奇迹的旅程。记住,这不仅是你们的梦,还是中国水利水电七局人的梦,更是中国半个多世纪的梦!你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我坚定道,“我相信我和我的朋友,你和你的朋友,因为前行的分开是短暂,我们终有一天将会在美丽的远方再聚!”

  就这样,我和我的电建朋友踏上了一段精彩的路程,裹挟荆楚七襄的浓情挚意,充盈豫宛中原的雄浑灵气,沿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向北京浩荡而去!

  惊叹北汝河

  时间:2013年12月14日

  心情:低落后的振作

  光阴似箭,转眼我已在迁徙的路上度过了近十年,犹记得2010年与北汝河的第一次邂逅,那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2010年7月的一天,天一直下着暴雨,初到北汝河还未完全适应当地气候的我和朋友们,受北汝河上空狂暴的气流所影响,一度失去了意识和控制,连同本地的水流,形成了60年一遇的洪水。

  一时间整个北汝河咆哮起来,雨雾弥天,水浪翻腾,我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暗流对我们前行的道路进行的一次又一次冲撞,这破坏力也延伸到我们身上。不断有朋友被暴虐的风气冲散,更有同伴被狂风卷入天空不见了踪影,还有伙伴直接被推倒在河岸上,被土石撞得粉碎……哀嚎声、尖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震耳欲聋。

  望着残破的大地,望着阴森的乌云,我心中是那么的恐慌和无助,在冰冷的水流中瑟瑟发抖。

  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北汝河岸边出现了一群人。

  他们不分男女老少,不顾当时恶劣的态势和严峻的气候,全体出动,挥锹装土,肩扛沙袋,填筑河堤,加高围堰,几百人24小时通宵达旦,累了不过打个盹,饿了不过啃个馒头。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参与其中,最终化险为夷。

  这群熟悉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我的朋友电建人。

  在北汝河,我见证了传奇。3年工期,3个汛期,做了3期导流围堰,完成了77节管身施工,修建了几千米长的孔洞……所有单元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93%。工程(产品)质量履约率100%,顾客投诉为零,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啊!

  在北汝河,我认识了李金全和他的妻子车秀荣,两人每天晚上都在工地度过,虽一个项目双方却忙的谁也见不到谁,成了有名的“黑白夫妻”,像他们这样的夫妻,这里还有6对。

  在北汝河,我认识了“汝水”——当地的一个老学究、老土著,满嘴的《水经注》“岩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径崎岖,人迹裁交”,亦或是《荀子》“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让人半懂半不懂。

  他告诉我:“北汝河发源于嵩县外方山跑马岭,全长254公里,河道不畅,河堤破旧不堪,雨季常爆发山洪……”

  看着这条横亘在我们北上路途的顽固河流,我们皱起眉头。

  电建朋友拍拍我的肩膀:“不要怕,有我们呢!”

  说完挽起衣袖动起手来——河道疏通了,两岸加固了,他们竟然挣脱了老祖宗“水往低处流”的千年定式,让我们逆流而上,

  2013年12月16日,当北汝河倒吸虹开始运转时,我和朋友们盛情邀请汝水一起北上。但他却笑着说,老了走不动了。其实我知道要是换做以前,他肯定早跟我们就走了,现在的北汝河已今非昔比、日新月异,他不过是舍不得走了。

  跨越黄河底

  时间:2014年2月15日

  心情:赞叹并感动

  行走黄河底,头上是我们的祖先。

  今天我们要稍作停留,据同行的朋友说,我们是要去感谢建设这条隧道的人。

  一千个日日夜夜风雨兼程,他们耐着几十度的温差,90%以上的湿度,克服狭小的空间,用自己的智慧和信念完成了人类第一条通水隧道,完成了世界上目前最伟大的穿越。

  他们中有隔着黄河的夫妻,因为建设而长期分离;他们中有家人离此不足百里,尽管牵挂却从未回过;他们中有孩子尚在襁褓,却将那份父母的疼爱留给了工程;他们中有离家千里的游子,用自己的信念坚守在一线……只为我们脚下的通道和祖国的厚望,他们便无怨无悔地坚持着。

  在这里,我认识一对夫妻,黄河边上,一个南岸,一个北岸,大河仅隔几千米,却长期不能相见;在这里我认识一个电工,却干出了十几个人的活,时常拖着百斤重的电线在工地忙碌,一年下来瘦了几十斤,还有很多很多人,只为我们脚下的通道,他们便无怨无悔地坚持着。

  他们喜欢用戴着困难的锁链跳芭蕾来形容自己,他们都叫自己水电七局!

  这是一群怎么样的人啊?每天自愿奋战十几小时,累了困了,靠在墙角、石上,随便眯一会就好;生气了、憋屈了,舍不得冲同事发火,独自对着滚滚而去的黄河吼几声也便释然;想家了、想亲人了,尽管累得瘫软、浑身泥水,拿起电话,却只剩下哄家人开心……

  这里从来都不缺少感动,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穿黄!

  也正是这群人,平均年龄不到34岁,便创造了世界第一的超深竖井施工技术、始发区域距离地面近50米的盾构始发技术及内衬施工技术等多种新工艺,均为世界领先。

  我在穿黄的每一天,都被这些人感动着,鼓励着,我想他们在艰苦条件下所爆发的斗志和坚韧,是我最缺的,也是我最需要学习的。

  9月15日,当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输水隧洞---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ⅡB标(下游线)隧洞内衬充水至117,试验成功的一刻,整个穿黄沸腾了,那些原本坚强如铁的人,一刹那都抱在一起,痛哭起来,以往所有的一切,在这一刻似乎都不重要了。

  那一刻,我不觉也泪流满面,为他们,也为自己,为所有有梦并为之持之以恒的人!

  来不及告别,来不及留恋,来不及檫干眼泪,匆匆地我走了,正如我匆匆地来,我只对穿黄深鞠一躬,致敬那些可爱的人,而后继续向远方进发!

  短暂的归宿

  时间:2014年9月18日

  心情:平静中的期待

  “焦作,一个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我的一个朋友悄悄对我说。

  是的,这里真美!

  不必说巍峨连绵的太行山,不必说山清水秀的云台山,不必说烟波浩渺的青天河,不必说奇峰峻石的峰林峡,不必说太极的故里陈家沟,单单穿城而过的南水北调干渠便是那么的美丽。

  一渠清水,建筑美轮美奂,其外是耸立的高楼大厦,其内是畅游的鱼虾和野鸟,新颖创意的交通桥橫架运河之上,其上是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曲折蜿蜒的新月线侧绕大渠北上,其间有火车时而轰鸣远去……自然、城市、人文、地理在这一刻、这一地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像一幅出于大家之手的工笔画。让我不得不佩服电建人的匠心独运。

  不过此前,这也曾是一块硬骨头:合同主体工程绝非单一的水利工程,而是兼有市政工程、房屋建筑特点的多元工程。巨大的拆迁压力;城际铁路,渠道截洪沟、城市截污管道线工程形成密密麻麻的立体交叉,施工条件复杂;施工干扰大……

  2年时间,完成明渠2535米,沿线布置倒虹吸2座、桥梁2座,开工至今,更是创造了人才零辞职率和流失率的奇迹。

  而创造这一切的焦三标人,平均年龄竟只有27岁!是他们,用青春的激情和睿智在中原大地开创性的建造了这一景观奇迹。

  我想跟这些年轻的水电老职工促膝长谈,但当看到他们日夜奔走在一线的忙碌时,当看到他们身上醒目的水电标志时,我知道,那是我熟悉的朋友——电建人!于是,我停住了,只对他们报以最温暖、最默契的微笑。

  2014年9月底,当距离焦三标充水试验成功的日期越来越近的时候,我知道新的道路即将开始,没有激动,也没有忐忑,我只是平静地望着远方。

  12年远行,千里跋涉,我早已因山河的磨砺而变得成熟。每当夜深人静,我都喜欢站在南水北调焦三标的充水试验渠内,眺望干渠两岸彻夜奋战的灯光,仰望焦三标坚实而又壮观的倒吸虹,坚定地等待那一个期待已久的时刻和地方!

  “这里好美啊,是不是我们的终点啊?”旁边一个新到的水滴奶声奶气问道。

  “终点?不,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回过头对着它笑道。

  我默默注视着北方,距离这里670公里之外是北京,761公里之外是天津,再远是一片大海,那是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早有一群电建人已扬帆而去,而我却满怀期待!

 
 
【相关阅读】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

返回顶部 返回建设网首页 投稿 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