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火如荼、热火朝天的中国铁建中铁十五局集团五公司(简称五公司)北京地铁14号线12标段施工现场,这里的将士们子经奋战了整整四年。
在这四年是,他们凭着中国铁建人敢打硬仗、敢为人先的精神,闯过了一个个难关和险阻,破解了一道道难题,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了工程目标任务,站到了全线施工队伍的前列。
压力就是动力 机遇也是挑战
要把北京地铁14号线12标段做成精品工程,要在首都地铁建筑市场树起中国铁建的大旗——这是中铁十五局集团对项目的定位,也是项目部全体共同努力的目标。
中铁十五局集团承建的北京地铁14号线12标段包括十里河车站、十里河站到南八里庄站区间。“一站一区间”,说起来简单,实则“压力山大”,因为该项目存在很多施工难题。
十里河车站处于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村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地段,标段区域内人流、车流交会于此,更为棘手是三个换乘通道地下暗埋的雨水、污水、上水、燃气等管线交错复杂,并且要侧穿十里河桥桩。而区间内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既有杂填土层又有粉性土层、黏土层、沙层,且地下水位高。
标准要求严、安全风险高、技术难度大、节点工期紧迫,12标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项目部提出了“工程早介入,矛盾早暴露,问题早解决”的方针,努力解决管线拆迁、绿地迁移、道路改建、交通疏解等问题。五公司副总经理李运涛、项目经理丁前进组织协调与相关单位、部门的关系,积极斡旋,加强沟通协调,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十里河站的拆迁工作,为工程开工打下了基础。
工程开工后,项目部精心组织、倒排工期、合理安排工序,把人力、设备、机械、资源全部调动起来,实施24小时三班倒,争分夺秒稳步推进工期进度。技术管理人员按工作面,定人定岗,明确责任,守现场,协调、指导施工。
开工半年时间,12标段实现了安全、质量、工期、文明施工、成本各大管理任务的全面均衡协调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受到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的广泛赞誉。
群策群力 攻关破解难题
如果遇到工程设计方案与施工实际情况不相吻合,是等待设计单位设计变更,还是自己主动破解难题?“对于设计方案我们不能完全依赖,要根据施工实施情况进行优化。”李运涛做出了这样的决断。
项目经理丁前进、总工程师耿利军带领项目技术人员仔细勘查现场,吃透图纸,做出多套优化方案,邀请地铁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
12标项目部大胆决定对施工进行优化:一是将十里河站方案调整为明挖加局部单层暗挖施工,即两侧明挖、中间暗挖,分三段分别独立施工。二是将区间施工由盾构法施工调整为暗挖法施工。
施工方案优化后,可以实现区间早日进场,车站施工工期实现可控,工程成本也大大降低。
“一站一区间”施工方案敲定后,项目部的领导干部并未认为大功告成,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方案优化后带来的施工风险源的控制上来。
项目经理丁前进带领项目部安全技术人员制订专项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并在施工过程中组织人员加强过程控制,做好监控测量,及时反馈信息。2013年,区间三个一级风险源全部顺利通过。开工以来,12标段实现了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的目标。
保证节点目标 打造企业信誉
要想在强者如林、群雄争锋的北京地铁建筑市场站稳脚跟,须注重企业的信誉、实现业主下达的施工节点目标。
对于12标段的人们来说,2014年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坚定不移的实现业主下达的“6.30”节点目标:车站60米2层主体结构全部完成。
说到“6.30”节点,这个节点任务产值不多,但是作业面受限,施工干扰大,交通受管制,安全风险高,工程质量和文明施工标准高。
这是一次时间的竞速,这是一场实力的比拼。
在李运涛的亲自指导下,项目部增加主体结构施工力量,调整施工方案。结构施工队伍进场后,先行加工钢筋;明挖基础队伍增加土方施工机械,晚上挖土装运,白天架设钢支撑。基坑清出工作面后,项目部再次组织劳动竞赛,开展安康杯和“一法三卡”活动。主体结构施工队突击站台工程,并抽调100余人绑扎钢筋、制作大块模板,实行昼夜倒班。
总工程师耿利军是项目部最为忙碌的人之一,他既当总工又兼工程部长。他亲自拟定技术方案,管控暗挖隧道流沙、管线、沉降等风险。无论晴天雨天,不管寒冬酷暑,他都坚守在现场组织施工,解决问题。
项目部全体干部员工,放弃春节休假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排除交叉施工干扰、克服施工困难,采取灵活作业、见缝插针的施工作业方式,日夜奋战在现场,把工程进度推进到极致。
一场硬仗,一番苦战,一个个不眠之夜。12标段闯过了这道关,完成了一个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打赢了这场事关公司信誉的攻坚战。
12标段领跑全线,全面实现节点工期计划,进入全线节点工期完成好的先进单位行列,受到业主的表扬和奖励。
北京地铁14号线2015年底将实现通车,中铁十五局集团的将士们正在向着12标段竣工的目标发力。有什么样的建设者,就有什么样的工程。一个伟大的工程,必定是无数个平凡人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无数个平凡的劳动者,也必将成就人类壮丽的事业。在这其中,必然离不开破解难题的人们,也必然离不开这些承担了对自然、历史和人文进行思考、传承及弘扬的人们。只有如此,大地上才一次又一次,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反复抒写着自然与人文壮丽的新诗篇。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