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高铁从7月1日开通以来就异常火爆, 西安到太原的客流量从800多人增加到2000人以上,上座率均超过110%,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看着这一则则激动人心的消息,曾参加过大西高铁建设的中铁十一局集团二公司员工们不禁倍感自豪。
该公司承建的大西高铁站前12标全长12.74公里,其中马家庄隧道长9355m,隧道全部从黄土地层段穿过,加之洞口湿陷性黄土、崩塌、洞身段黄土陷穴、冲沟、下穿村庄乡村公路等,使这条全线第一双线黄土长隧以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而被列为大西高铁“一桥三隧”重难点控制性工程之一。那么,二公司人是如何攻克这一难题的呢?
时间还要回到4年前的2010年3月,一到现场,负责便道施工的技术员付亚军就傻了眼:“这便道怎么打呀!”按照图纸显示,马家庄隧道是典型的桥隧相连,进口和出口均是大桥,隧道出口和另一座两宜隧道进口,被中间的金水沟隔开,两个洞口分别在两侧的沟壁中间,两边黄土垒垒,深沟高壑,中间只有小块台阶地零星分布,兔子爬上去都难。虽然隔条沟可以聊天,但真要过去,得绕好几十里,也难怪付亚军惊呼。便道都打不通,施工还怎么开始呢?付亚军是同事眼中的老黄牛,也是一头“犟牛”,短暂的“晕菜“之后,他犟劲就上来了,“我就不信了,还能让便道把我难住了,不打通便道我就不回去了”。他牙一咬,心一横,和金水沟较上了劲:一天三顿饭都让同事带到现场,困了就在挖掘机的驾驶室里眯一会儿,硬是坚持了整整一个月,生生在悬崖峭壁的黄土峡谷上打通了一条盘旋便道,看着机械车辆顺利抵达施工现场,他伫立沟口,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沾满黄土的身影仿佛站成了一尊雕塑!
大断面湿陷性黄土隧道一直是隧道施工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由于黄土自稳性能低下,施工中极易造成塌方冒顶,许多人谈之色变,而马家庄隧道还面临洞口浅埋段、偏压段、松散破碎段等复杂地质,挑战前所未有。时任项目经理谭发刚和项目总工董瑞武召集技术人员和施工队在现场召开了诸葛亮会。大家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针对自稳性差的特点,解决的办法无非是两个:一个是快,一个是准。只有快,才能减少黄土暴露时间,只有准,才能减小围岩扰动。于是,围绕着快和准,二公司人做足了文章:洞口场地一出来,衬砌台车就已到位,隧道一进洞即开始拼装台车,条件一具备立即进行二次衬砌,从而以衬砌稳定开挖面。 “快一点,还可以再快一点!”“在对施工方案和各工序进行全面优化后,二公司要求施工人员提前五分种到达现场,上道工序一结束,等在一旁的下道工序施工人员就立即接手,从而省去了以往的进出洞交接转换时间,实现了工序间的无缝衔接,平均每个工序衔接节约20分种左右。
围绕着“准”字,二公司人重点对隧道开挖进行了严格控制。他们对挖掘机的斗齿加焊钢板进行改装,使其更适合黄土作业。为使施工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了解开挖的设计参数,特别是使挖机司机准确掌握各分部的开挖角度、方法,他们在准确测量放样和掌握监控量测结果的基础上,由领工员、安全员跟班作业,现场指挥挖机开挖,根据围岩土质情况,各部周边轮廓线预留5—10cm人工修边,从而既保证了开挖质量,又提高了工效。在洞内施工时,二公司人始终将上导坑每循环进尺按1榀钢架间距、边墙落底不大于两榀间距,仰拱初期支护每次开挖不大于3m控制。仰拱和二次衬砌距掌子面分别控制在35m、70m以内,均比规范要求短 20m,有效控制了黄土下沉,确保了安全质量。也正是由于做到了快和准,马家庄隧道不仅没有成为全线的“拦路虎”,反而整整提前半年安全顺利贯通。大西铁路信用评价第一名、优质样板工程、安全先进单位、奉献标兵单位……,各种荣誉纷沓而至,兄弟单位不无羡嫉妒恨地调侃:“你们拿奖拿的手软了吧?!”
“工班核算、工序承包、定额管理、日清日结、压缩租金、废料回收利用……”在狠抓安全质量的同时,二公司把管理创效摆在了重要位置,而这,就是二公司人总结出来的大西成本管理模式。
工班核算、工序承包,就是将以项目为基本核算单位改为以工班为基本核算单位,把员工的注意力从单纯完成生产任务转移到兼顾创效创利上来;定额管理、日清日结,即测定每道工序、每个岗位的盈亏临界点、标准定额成本、各种材料消耗指标以及阶段性创效目标等,同时把它分解到每季、每月甚至每一天,量化到每个队、每个工班直至每个人。大西项目成本管理的创新尝试,使每个人都成为成本管理的主体,打开了经济管理模式的新思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精工细作、精细化管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废料回收利用,项目副经理王勇说:“一根钢筋头、一颗螺丝钉、一根废焊条,看起来不起眼,但在数以亿计的工程材料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废弃料,累计起来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而且很多废钢筋头经焊接后,可以作为隧道锚固所需要的锚杆用,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钢筋。”仅修旧利废一项,大西项目就节约资金近百万元,二公司因此先后被大西公司授予“财务基础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被十一局授予“创效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实现了效益和信誉的“双丰收”。
四年前,晋陕的黄土高原上空空荡荡、毫无生机,如今,一条横亘在半山腰上的巨龙接通了南北,悠扬而清脆的火车汽笛声犹如古老的秦腔一样响彻在三秦大地,也像是为十一局二公司人谱写的一曲英雄赞歌。
中国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22号外经贸大厦6层东区邮编:100037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中国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