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保持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返回

您可以选择以下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工程建设网,一分钟完成注册

登录 | 注册

我要投稿(工作时间:9:00-17:00)

投稿邮箱:sgqygl@chinacem.com.cn

联 系 人:靳明伟

联系电话:010-68576852

在线咨询: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靳编辑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邵编辑 ×

工程建设网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PPP项目专题

正在建设中……

业务咨询:(时间:9:00-17:00)

邮箱:manage@chinacem.com.cn

联系人:张艳芳

联系电话:010-68066858

在线咨询: 工程建设网张编辑 工程建设网何编辑 工程建设网魏编辑

×
所在位置:首页 > 协会动态 > 正文协会动态

陕西:工程信用担保为建筑业企业‘松绑’

发布日期:2015-06-30来源:陕西省住建厅编辑:宋珍珍

[摘要]

  日前,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在工程建设领域推行银行保函和工程信用担保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全省工程建设领域全面推行银行保函和工程信用担保制度。近日,陕西省招标办印发相关通知,率先在招投标领域推行该制度。

  《通知》中明确,推行银行保函和工程信用担保制度,目的是“切实减轻建筑业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压力”。从当前建筑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来看,这一举措不仅能切实为建筑业企业减轻负担,也将为建筑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为企业资金链松绑。当前,保证金的交纳方式多以现金为主,加之少数地方自行规定了名目繁多的保证金,这给建筑业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仅以履约保证金为例,按规定,履约保证金一般为合同价的10%左右,一个合同价为5000万元的工程,企业就要缴纳履约保证金500万元。若一个施工企业有10个同等规模的项目在施,仅履约保证金就高达5000万元。而在整个项目履约过程中,这5000万元只能躺着“睡大觉”,不能参与到再生产之中。这不仅使施工企业不堪重负,也为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加了一把锁。

  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表示要“全面清理涉及工程建设企业的各类保证金、押金等,对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并“积极推行银行保函和诚信担保”。《通知》中也明确了在招投标活动中,“凡需要提供工程投标保证金、工程履约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的,建筑业企业可提供银行保函或工程信用担保,“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企业不得拒绝接受”;工程款结算时,“凡建筑业企业提供银行保函或工程信用担保的,建设单位不应再扣压工程履约和工程质量保证金”,这将为建筑业企业的资金流动带来极大方便。

  另外,履约保证金可用保函和诚信担保替代的规定,或许能改变我国长期实行双向担保制度致使履约担保与支付担保对弈的局面,促进工程担保制度的快速发展。

  促使行业信用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银行保函和工程信用担保制度发展的基石。为推进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部近年来大力推动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一体化工作平台建设,并争取在今年年底前分3批全面完成全国31个省级平台建设。2014年12月,陕西省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一体化工作平台已通过验收。诚信体系的建立,目的是培育规范的竞争机制、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秩序,这也为工程信用担保制度这一工具的运用建立了良好的环境;而借助工程信用担保的运作,建筑业企业也将更注重诚信,更有利于行业的规范和可持续发展。

  对建筑业企业来说,“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已不再止于“纸上谈兵”。工程信用担保作为一种促使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守信履约的风险管理机制,在国际上已被广泛应用。企业要走出国门,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必然要走工程信用担保这条路。而企业要获得银行保函和工程信用担保的主体——金融系统的肯定,目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必须改变。诚信体系建设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

  银行保函和工程信用担保制度的推行,能对整个建筑行业起到整饬作用,在为建筑业企业“松绑”的同时促进建筑业良好竞争秩序的建立。这也是建筑施工企业彻底摆脱粗放型发展模式的重要一步。

【相关阅读】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

返回顶部 返回建设网首页 投稿 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