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如何才能实现核心业务管理
由于大型建企近年项目数量和管理地域的高速扩张,管控难度已远超建企的实际能力,企业效益低下。很多大型国营建企大量采用了项目承包经营的方式,即以包代管的方式。建企管控面临二大挑战:一是如何控制项目亏损风险,支撑项目获得最高效益;二是总部如何管控各项目经理代理风险,如何保证企业的利益。这二点即成本与效益管控能力就是建企核心业务的管理能力。质量、安全是建企管理底线,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效益的支撑。
建企的管理改进和信息化建设主要都是为应对这二大挑战。如何才能达到象制造业一样真正的对核心业务全面管控?能短周期(月、季、层)实现三个维度的八算对比(表1),是建企需要实现的能力。对过程的进程能与项目信息对称,项目上就能精细计划,就能第一时间发现管理漏洞、利润流失敞口。反之,一些管理问题就不能被及时发现。
表1 三个维度八算对比
|
3个维度 |
8算 (量•单价•合价) |
WBS (投标) |
WBS (实施) |
计算依据 |
数据来源 |
|
|
基础数据 |
ERP |
|||||
|
(1)时间 (2)空间 (3)工序 |
① 中标价 |
● |
|
合同、标书 |
● |
|
|
② 目标成本 |
|
● |
企业定额 |
● |
|
|
|
③ 计划成本 |
|
● |
施工方案 |
● |
|
|
|
④ 实际成本 |
|
● |
实际发生 |
|
● |
|
|
⑤ 业主确认 |
● |
|
业主签证 |
● |
|
|
|
⑥ 结算造价 |
● |
|
结算审计 |
● |
|
|
|
⑦ 收款 |
● |
|
财务 |
|
● |
|
|
⑧ 支付 |
|
● |
财务 |
|
● |
|
要真正掌控工程的全部风险和所有细节,能短周期实现三个维度的八算(其中包括量、单价、合价三组数据,共8×3共24组数据,一组都不能少)对比是必须的。值得强调的是八算中其实含了三组数据,利用这三组数据可对项目成本的所有问题分析到位,即:消耗量、分项单价、分项合价。这三组数据各包含了很深的管理内涵,消耗量管控的对象是施工损耗、落手清、限额领料等施工管理环节的问题,单价管控的对象是经营、采购、分包环节的问题,分项合价分析体现总体的盈利和经营水平。在八算中的三组数据支撑下,总价是盈是亏,消耗量有无超标,进货分包单价有无失控,都能了如指掌。
达到这样的目标的确相当困难,需要管理改进和信息化建设一个长期的过程,却是我们大型建企转型升级和信息化建设必须努力的目标。
挑战
现阶段所有建企的管理水平与之相差甚远,依靠手工预算的管理阶段具备这样的能力肯定只是一种奢望。很多大型建企往往到工程结束也没能拿出一份完整的预算书,不说三个维度八算对比,单维度二算对比也难以按短周期(如每月)实现,成本完全失控,内外勾结的飞单、被盗运等情况到工程结束全过程都难以发现。
现状管理与上文三个维度八算对比的管控能力相差甚远。ERP系统仅能统计进了多少钱、多少货,支付了多少钱、出库了多少材料。由于ERP数据的粒度太粗,并且没有三个维度的对应关系,数据分析价值还很低。ERP系统中“支付了多少钱”与“花了多少钱”—实际成本是二个完全不同的数据。分包有付了没干的,有干了没付钱的。材料款有付了没进的,有进了没付的,有进了没有用掉的。向甲方收款同样,有些干了没收到的,有些项目收到还没干的。
仅靠ERP系统很难实现多算对比。过程数据很难对应的具体项目和构件,预算数据又都靠手工拆分汇总填入,项目上的工作量巨大,其实也就很实现多算对比和成本分析。这样很多管理漏洞深藏其中,难以发现。这就是当前第一轮特级建企信息化标准实施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难题。ERP现阶段因能力仅在于统计过程数据,数据粒度过大和无法建立三维关系数据库,而预算数据也无法依靠自身系统得到,实现核心业务管理还不可能。实证上系统依赖手工填入相关数据实现成本分析往往因不及时、不准确和不对应而失败。
成本归集和建立二套WBS的成本对应关系相当困难。(1)、(5)、(6)、(7)项是按投标合同的WBS来归集和分解。而(2)、(3)、(4)、(8)按项目施工方案实施的WBS和企业额定归集和分解,投标WBS划分往往按材料性质和施工工艺来划分编码,施工WBS按施工工序和工程部位来划分。投标WBS和实施WBS存在多对多的复杂对应关系(图2)。建立这二者之间勾稽关系是顺利实现多算对比的关键之一。手工预算难以完成其浩大的工作量,现阶段实施的ERP系统难以具备这样的功能。

图2 二套WBS关系
严格意义上讲各组计划预算数据应动态考虑,工程设计变更、市场价格的变化都影响计划预算的变化。静态的分析将影响管理决策准确性,这又对企业和项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总部要有强大的后台实时、准确动态数据库(量、价格、消耗量指标、造价指标)支撑才能完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全过程成本管控分析。
正因为当前ERP系统应对这些难题仅靠手工作业,项目上工作量巨大,引起了项目上很大的抵触情绪,基础数据进入ERP系统出现了不准确、不及时、不对应的严重问题。有的迟报、有的早报、有的多报、有的少报,同时WBS对应不上。想向总部多要钱的则多报、早报,不想总部交钱则晚报、少报。这些问题总部却无法及时查核、控制项目部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对应性,甚至导致ERP系统的难以为继。
基于BIM的解决方案
基于5DBIM(时间1D、空间3D、工序1D,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核心业务管理系统。BIM技术可以将数据管理粒度达到构件级,甚至是一根钢筋。可以将八算数据都高效地分解部署于BIM中,只要建立制度流程,按月定期处理数据,工作量不大,但形成的5D关系数据库即可以提供任何分析条件的八算对比,分析速度很快,分析能力将十分强大。基于BIM的核心业务管理系统的八算数据来源分别需要从项目基础数据系统和ERP二大系统中提供。预算和计划数据从项目基础数据系统中提供为主,实际成本和支付从ERP系统中获取为主。
值得强调的是八算中其实含了三组数据,利用八算中三组数据可对项目成本的所有问题分析到位,即:消耗量、分项单价、分项合价。这三组数据各包含了很深的管理内涵,消耗量管控的对象是施工损耗、落手清、限额领料等施工管理环节的问题,单价管控的对象是经营、采购、分包环节的问题,分项合价分析体现总体的盈利和经营水平。在八算中的三组数据支撑下,总价是盈是亏,消耗量有无超标,进货分包单价有无失控,都能了如指掌。
基于5D.BIM的核心与业务管理系统和工程基础数据整体解决方案。产品单一性,单一产品的复杂性(海量数据、计算复杂)导致手工完成这些数据计算、管理、共享、拆分、归集是不可能的。BIM技术的普及和工程项目基础数据的信息化、自动化、甚至实现智能化,才是国内建企当前管理提升和信息化建设最需该补的一课。
5D•BIM将工程实物量和成本分解管理到构件这样最细的粒度,在强大4D关联数据库支撑下,可准确、快速实现任意条件的统计和拆分,保证了短周期、多维度成本分析的需要,可见BIM对于成本管控的支撑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解决了ERP系统数据粒度过大和数据之间5D关系难以建立的难度,也解决了大理数据人工处理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问题。
更高水准的动态成本分析还有赖于工程基础数据整体解决方案中的价格数据库、企业定额库的动态数据库的支撑,才能动态精准地分析成本。
基于BIM技术工程基础数据系统和同样有BIM支撑的ERP系统的无缝连接。完全可以实现计划预算数据和过程数据的自动化、智能化生成,自动完成拆分、归集任务。不仅可大幅减轻项目的工作强度,减少工作量,还可避免人为地错误(不准确、不及时、不对应),实现真正的成本风险管控,让项目部和总部都能实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和措施,做到明察秋毫,精细化管理程度就可向制造业水准靠拢。

杨宝明: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上海鲁班软件集团董事长,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建筑业资深研究专家,研究方向为工程项目成本管控、建筑业信息化。曾在上海建工集团、同济建设总公司任项目经理近十年。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对“建企提升项目利润” “建企竞争力”有深入研究,在行业杂志发表过数十篇研究成果。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邮编: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