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是否早已埋下伏笔
错过了2009年的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却埋下了更大危机的种子。现在看来短期的快感,往往会带来更长更深的痛,从2011开始我们已经深深的感受了这样的痛。

早在2008全球金融危机来临之际,中国建筑业喊了一阵子“冬天来了”之后,迎来的却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盛夏。很多人以市场经济的思维错估了形势(典型代表是万科),没料到中国政府终以一已之力,以4万亿中央投资带动数十万亿地方政府和民间投资,掀起一轮全国投资热潮,短期内缓解了当时国内和全球经济萧条的威胁,却给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房地产泡沫、通胀和实体经济遭受严重打击,特别是耽误了本该早已启动的经济转型升级,导致我们付出更大的代价,建筑业就是最典型的行业之一。
有人认为,中国这几年解决方案基本上是以一个更大的泡沫去缓解一个已经本身不小的泡沫,还要帮一下西方发达国家,过于托大,自身的危险度大大提高了。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有待验证。
2007年中国正值宏观经济调控攻坚阶段,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迫使中国放弃初见成效的调控,在4万亿刺激之下,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地方政府、开发商开足马力大搞基建、大搞房地产,以房地产业带动相关产业,最终带来2010年发端2011年疯狂的通胀。从2007年至2011年的四年,中国经济政策转了720度,从调控到大力刺激再到调控。无长远战略考量,致使整个宏观经济饱受折腾,民营实体经济终于难以hold住,内外因素夹击,大受挫折,元气大伤。
政策短期变化突然的结果是,在改变经济结构之名下,终于国进民退。政策、资源、项目向国有大企业倾斜,民营经济受压制,整体经济活力衰退。
没有大量中小微型民营实体经济的支撑,高企的房产价格和物价只能成为刺穿中国经济机体的利剑。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投资总是中国经济的最爱,过度的投资最后结果是效率不高和经济转型难以启动,最终中国经济的这一轮回,只延迟了泡沫爆炸时间,根本性、结构性的问题却没有解决,现在逐步到了总结帐的时候。
投资经济受益最先的建筑业无疑将处在风口浪尖上,处于上下游夹击的痛苦深渊之中。
更冷冬天是否已来了
冬夏交替也是经济正常规律,就像人类不能战胜自然规律一样,人类也还不能完全控制经济运行轨迹,只能用更长远的策略来减弱负面影响。准备接受更严重的较长时期的挑战才是一个务实的想法。
国际经济环境:不容乐观。2011年12月12日,欧盟峰会已经落幕,但外界对欧债危机前景的担忧仍未能平息。尽管欧盟峰会对“欧元区缺乏政治融合、统一以及预算纪律”有所回应,同意向IMF提供2000亿欧元双边贷款,并达成了折中版的欧盟新条约,但欧盟峰会并未解决根本的偿付危机问题,而市场最关心的“最后贷款人”、“欧元区共同债券”等核心问题也并未触及。
2012年,许多专家预测欧债多米诺骨牌还会继续翻倒,新一轮的降级潮已经不可避免。政府已经被选票绑架,过于严厉的紧缩措施会掀起更大的国内社会和政治动荡,尽管欧洲稳定机制(ESM)运作时间有所提前,但也要等到明年7月生效,估计大火等不到救火部队救援就已经越烧越大了。欧洲诸多问题关联到相当多的国家,政治、经济、责任与利益交错一团,确实错综复杂。
在越来越严峻的形势面前,欧债危机解决的难度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如果欧债危机继续扩大,加上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继续释放海量的美元,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中国出口这一驾马车在2012就难以寄予厚望。
国内宏观经济:严峻考验。国内的情况并不乐观,甚至更为严重,国际做空人民币倾向实质性形成。实体经济困难重重,温州和各地越来越多的“老板跑路”事件,让人担忧是否会快速蔓延开来。中央已足够重视,并反应快速着手解决这类问题。但方法政策争议颇多,是否会演变成上一轮的循环?前几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宏观政策的短视越来越显示出麻烦来,简单的经济刺激和投资拉动政策累积了越来越大的泡沫。政治与经济改革举步维艰,有效的政策、措施越来越失去实施的有利时机,越来越少的办法也难以执行,大家很难看到清晰的软着陆的路线图。
房地产:疯狂的代价。房地产市场已危如累卵,买涨不买跌的市场规律使得房价腰砍的可能性很高,还有部份开发商还在硬挺,但春节年关是极其难过的。失去银行输血和销售收入的开发商何以渡过供应商和施工单位的春节年关支付高峰,情况不容乐观。大部份开发商还在等待政府救市,政策转向,但政府“吃一堑长一智”,还在为上一次的政策买单,救市的好事很难再来第二次,建企领导层要清醒看到这一点。最近201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12月14日落幕,明确继续对房产进行调控,要求回归合理价格,从过去的控制过快上涨到要求合理回归,调控级别上其实更加提高了,预示着等待政策转向已彻底没戏。房地产市场的利益链确实能量巨大,但在维稳和政治面前只能退后,这是很大企业家思想认识不够的。
2011年12月14日,号称有200亿现金储备的、在同行中负债最低的SOHO集团,旗下上海公司居然出现销售总监带领全体同事为几百万薪酬集体维权的群体事件,整个行业严峻局面可见一斑。事实上,很多开发商已经显出支付能力的困窘,未能按协议如期支付。自爆出绿城资金链问题后,全国前十的开发商也有多家出现支付困难,要求停工、减慢施工进度的也较普遍,传言华南开发商“五虎”之一停工大量项目,甚至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商议用房产抵工程款。危机的到来是系统性的问题,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项目也是困难重重。近年的政府债务平台,已被认定为通胀的罪魁祸首,地方政府项目近年大量上马,借债过度已成宏观经济最大问题之一。像美国经常出现的政府破产危机,在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今后如果出现,不会是稀奇的事。很多建企自以为政府项目不会坏帐,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乐观。最先爆出问题较多的铁路项目,大量项目缓建、停建,资金缺口相当巨大,并引发大量施工队伍支付困难,春节年关铁路建设企业面临较大考验。各级政府为GDP、政绩和寻租,对大型项目建设过度热衷,导致规模失控,风险已然不小,很多政府项目支付违约情况会大大加剧,建企企业家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难题难解。一个事实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远比2009年困难,已处于二难或多难的境地:放开银行信贷闸门,则至今高企的CPI更会像脱僵野马,直接引发社会和政局稳定的极大威胁;不开银行信贷闸门,则实体经济和房市极大可能崩盘。地方债、保增长、房市、通胀、就业、调结构、低碳经济压力,这样多难的困境,确实神也难有办法。关于中国经济是否会硬着陆的问题,乐观派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相当不少,但是大家却很难见到能自圆其说的软着陆方案,既能救实体经济和解决房地产市场问题,还能处理好通胀问题。更困难的是由于近二十年的政治经济发展的阶段已到利益集团开始稳固,各经济领域利益分配进入成熟期,牺牲任何一方的改革均难以成行。政治体制与经济制度的改革举步维艰,即使有神人拿出济世良方,也难以实施执行,这才是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真正难局。各垄断领域价格高企、企业减负难以实施、个税调整远低于民众期望等等都是一些佐证。
建筑业到了还债期,奇迹不会第二次发生。建筑业前三年享受了投资拉动经济的好处,这一次会是到了要还的时候了。前一轮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中国刺激经济政策,中央四万亿带动地方政府和大量民间与海外投资的数十万亿的巨大泡沫性投资,大量的新增项目带动了建企业务的爆发性增长。项目很好拿,钱也不算太难挣,企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但是这几年建企经营并不痛快,恶性竞争依然,赢利能力低下,这并不能说明建筑业这几年不好,而是要意识到建筑业这么大一个产业,很少企业倒闭,大家过得不痛快,但不会死掉,这样的行业已属不正常。2008全球经济危机,中国制造业约倒闭了30~40%,建筑业企业数量却在快速增加,良莠难分,致使主管部门想通过特级资质重新就位进行宏观调控竞争环境。行政手段调节市场经济碰到的问题必然不少,正处骑虎难下之态。
目前整个产业还在粗放型发展,原因在于整个建筑业根本没有尝过冬天的滋味,也就没有变革的动力 和压力。上一次大家一起喊了一阵冬天来了,最后发现日子更好过了,白喊了。这样的“狼来了”行业经历相当有害,非常容易造成大家的麻痹思想:政府一定会救市的,费劲搞管理提升练内功是没有必要的。事实是,各国经济史表明,一旦爆发真正的经济危机,政府也是束手无措的。没有一个政府希望发生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是因为糟糕的经济局面已经超出了政府的控制能力。这些年很多行业企业家以为房地产绑架了政府、银行,就永远不会出事,这是非常幼稚的。美国的2008年次贷危机、日本近20年的经济危机都因房地产泡沫而起,都是属政府想救却有心无力,美国的问题至今还未解决好。中国宏观经济的严峻程度也已到了不是政府想救就未必能救的边缘了。我们建企要开始有清醒的认识,“狼来了,狼来了”,最后一定是狼真的来的。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是: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扩大内需,继续调控房地产市场。2012的中央经济政策取向,对建筑业意味着更多的考验。
稳增长第一层意思是控制过快增长,要求增长的质量。这样前3年的大跃进会减少、慢下来,特别是投资拉动式增长会慢下来。建筑业大项目、超前项目大幅减少是必然的。
稳增长第二层意思是不能太慢,这关系到就业和社会稳定。这样的调控政策,达到目标是有难度但必须是这样去做。不大搞投资又不让增长慢下来,现在传出的方案是着力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方法是什么未能明晰。外界的猜想是减税,笔者认为是较难。现行的体制,政府有很大的加税欲望,减税政策很难通过。这种不确定性,对明年经济的悲观性加大。
控通胀不能放松的决策是对的,对建筑业却是利不好的消息。通胀从历史经验来看都是过热的投资拉动带来的,继续控通胀会减少建筑业项目数量。
调结构这些年来一直压力很大,刚刚结束的德班气候大会,中国又成为众矢之的。发改委副主任在国际大会上勃然大怒,有气势的反击并不能改变大的格局。问题在于作为现在的全球最大碳排放国,人家不搞你还去搞谁?美欧很容易联合所有国家反对你,让你付惨重的代价。历史的碳排放总量是个公平问题,现在的碳排放解决眼前的问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落后,这方面一定会长期被动。这种巨大的国家压力还根本未传导到建筑业,实质上,中国碳排放第一产业是建筑业,全社会占比超过40%。中国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却在整个“十一五”进展甚微,这是说不过去的,后面有强力手段出来是正常的,碳排放才应该真正成为特级资质的重要标准。调结构引起的对钢铁等行业的重组景象历历在目,建筑企业家就及早重视。这种这语境下,不是说你能拿项目、能赚钱,就能活下去。
继续调控房地产,让等待政策曙光的房产商、建筑企业彻底没戏。笔者认为,中国房地产已经到了政府不调控、银行很想支持也Hold不住的拐点了。只要绑架政府、银行,房价就会永远涨下去,这体现了中国企业家经济思想的幼稚性,这几年笔者一直在批评、在提醒,只是没什么人听罢了。
中央的政策思路不错,看法也够准确,难在具体的方案设计,难在执行与落实。平衡各方面因素,太过复杂,难度很大。
建企企业家必须树立起后房地产时代的经济思维!以房地产泡沫带动起来的建设大潮将逐渐淡化,建企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一定会有大的改变。
应对当前
控制规模、获得现金流、减小风险是当前的当务之急。
这一轮中国宏观经济的调整,对建筑业的影响是最快最直接的,建筑业是投资拉动的第一棒,得好处时是第一,受打击时也必在第一,未雨绸缪是必要的。
建企马上面临的第一波难关应该就是春节年关,供应商、民工必须清帐,而开发商的二大资金来源即贷款和销售,应该很难看到什么机会,建企被拖下水可能性就极大。
近期已有许多敏感的建企对市场做出了反应,市场策略做了很大的策略:一是减少项目数量。先减少资金运作盘子,控制风险规模。二是严格控制新接项目质量。对业主方支付风险大的项目不接,严格评估合同履约风险。尽量不接带资垫资项目。中天建设集团提出的“每建必优”,就是优质的合同、优质的业主开始的。三是加强应收款管理。及早催收入库,逐个分析各项目风险程度,制订相应应对方案。四是加强内部风险管控。支付风险和成本风险较大项目的问题要及时列出和处理,项目部资金情况梳理和收款计划的落实进行专门监控。制造业和其它行业的跑路老板已很多,有此习惯的建筑业春节前后此等情况不会少,作为企业如何有最好的结果,要及早了然于胸。
当然,建企真正解救自己的长久之计是实现转型升级,将基于关系竞争力的经营方式转型到基于内部能力的经营方式上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杨宝明: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上海鲁班软件集团董事长,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建筑业资深研究专家,研究方向为工程项目成本管控、建筑业信息化。曾在上海建工集团、同济建设总公司任项目经理近十年。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对“建企提升项目利润” “建企竞争力”有深入研究,在行业杂志发表过数十篇研究成果。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邮编: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