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这一进程,将使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引发的变革尤为宏大、影响更为深远。

  以人为主体的环境、历史、文化、艺术等“人文”元素向来是一个国家最本质的象征和最宝贵的财富。城镇化的建设应该是建立在对这些人文元素的传承和发展基础之上的。然而,在中国当前浮华、功利、焦躁的社会大环境下,中国城镇化建设常常脱离自然规律,任意破坏自然环境,大量浪费自然资源;常常割裂历史文化,盲目抄袭模仿,随意拆除或破坏历史文化遗产如名镇、古城、古村和古街等;常常忽视人性本源,没有把人的生存、安全、生活、便利和幸福等放在必选、先选、优选的选项考虑。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城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必须满足服务人、发展人、实现人的根本要求。中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文”这一基本元素的缺失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不得不警醒、不得不行动。

  中国城镇化的成就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世界城市化展望报告》指出:“目前全球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中,有1/4在中国,这说明中国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时期,预计到2020年,将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则有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中国科学院《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称:“中国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尤其是长三角大都市连绵区、珠三角大都市连绵区、京津冀大都市连绵区这三个特大型经济群正在逐步形成。”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这样表述: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如果按户籍人口算城镇化率36%左右,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出速度不断加快、质量逐步提升的基本态势。从城镇化的进程来看,城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必要过程,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和水平,而城镇化建设所引起的经济外部效应又推动着经济发展,二者拥有着相关联系,彼此制约、互为因果、同步进退。

  2013年12月中央召开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勾勒了清晰的风向标、路线图、任务表,是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正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不断推进,将使中国经济逐步步入和谐与稳定的良好局面。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人文迷失现象及分析

  过去30年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相当惊人,但离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80%的平均水平尚有相当空间,中国处于并将继续经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可谓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然而,在规模如此之大、速度如此之快的城镇化运动的同时,也是城镇化积累的矛盾凸显和“城市病”集中爆发的时期。当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着或者陷入了人文迷失的困境,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人文迷失现象。“千城一面”。到内地城市去,感觉每个城市都差不多。雷同的规划、雷同的建筑、雷同的景观,许多城市出现了“特色危机”。一些城市规划设计抄袭雷同,导致“千城一面”,城市建设的同质性既让人感到审美疲劳,又使各地的城镇失去了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

  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规模的建设使各地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到高耸林立的写字楼,现代化的“面子”装点了城市,但随之而来的是许多城市各具特色的原有风貌逐渐消退,“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而“千城一面”所造成的缺憾,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加显现。“千城一面”无疑是现今中国的城建、城改之悲。2.“千楼一貌”。城市中“千楼一貌”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楼房的外表十分相似,一样的玻璃幕墙、一样的外观造型、一样的高耸入云、一样的“高、大、宽、阔”,很容易让人迷路,找不到“北”。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建和计划建设的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不断刷新着“最新”和“最高”的纪录。《2012摩天城市报告》显示,未来10年内,中国超过152米 采用美国标准 的摩天大楼总数将达1318座,位列全球第一,是现今美国拥有摩天大楼总数的4倍,而且中国在建及规划的摩天大楼投资总额将超过1.7万亿元。按照世界超高层建筑学会的新标准,300米以上为超高层,全球已建成的79座超高层中,有25座在中国,占31.6%;全球在建的超高层有125座,其中78座在中国,占62.4%。各地疯建摩天大楼,是现今追求政绩、相互攀比的体现,他们希望通过城市的建设,制造热点带来“眼球经济”。

  千百座“空城”。城市盲目扩张、圈地,缺乏合理且具有预见性的规划,导致地圈到了却不知道建什么、怎么开发、怎么利用、怎样用实体化的产业去填充,导致了“空城”的出现。如鄂尔多斯的康巴什新城,155平方公里,国内最知名的“鬼城”;昆明的呈贡新城,461平方公里,规划大而发展速度最慢的“龟城”;郑州的郑东新城,150平方公里,中国最大的“空城”;天津宝坻的京津新城,260平方公里,以气派最大、实用性最差荣膺“伪城”;广州的花都别墅群,128平方公里,以夜晚光线最微弱被称为“黑城”;惠州的大亚湾新城,20平方公里,人静如夜,被称为“睡城”;上海的松江新城,160平方公里,因房价直达月球被称为“寒城”。

  这些“空城”都有这样的共同特点:公共建筑富丽堂皇、道路超前地宽、景观面积超前地大,而居民楼大量空置。除了停在气势恢宏的行政中心的几辆车外,汽车和行人都很少;除了在效果图上见得到人影以外,现实中除了施工工人就再难见人的踪影。如今全国到底有多少“空城”,恐怕谁也不知道,而从媒体调查的情况看,大江南北、东中西部、大城市小县城,均笼罩着不同程度的“空城”魅影。

  千百座“白宫”。近些年来,在房价日渐飞涨,老百姓正为买不起房而苦闷、忧愁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却丝毫不畏高涨的房价,新建的政府大楼不输任何豪宅,豪华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县政府办公大楼比照着美国白宫修建,市政广场建设规模赶超天安门广场,政府所属宾馆的内部装修极尽奢华……一些地方政府耗费高额公共财政资金,超标准盖豪华办公楼、耗巨资建高档招待所、高投入装修培训中心;一些政府性楼堂馆所规模宏大、装修豪华,动辄占地上百亩甚至数百亩,要么占据城市黄金地带,甚至成了当地有名的标志性建筑,成了当地的“最美风景”。例如安徽某市一个区政府办公楼就是一栋极具白宫特色的大楼,建筑整体为欧式风格,外型错落有致,富有变化。据业内人士推算,不包括土地成本,建整个大楼的费用达3000万元,而该区全年的财政收入不到1亿元、人均收入仅2000多元。浙江某县法院的办公大楼外型比照美国“国会山”建造,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而该院职工只有110人,平均每人170多平方米。这种做法显然是本末倒置、主仆颠倒,有违公共财政的理念与精神的。5.千百次“浪漫”。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兴建剧院最多的国家,每座歌剧院几乎都是所在城市的“面子建筑”,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有一个共同点:出自外国设计师之手。当前,中国似乎已经成为西方浪漫设计师的“试验场”。

  据统计,目前世界排名前200位的工程建设公司和设计咨询公司中,80%在中国设立了办事机构。中国主要城市相当部分的标志性建筑,大多数都出自洋设计师之手。根据每年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相关数据,仅以设计费用占房地产开发1% 3%计算,中国每年的建筑设计市场至少有300亿元,那些洋设计每年要拿走1C3。北京的国家大剧院“鸟蛋”、国家体育场“鸟巢”、央视大楼“鸟腿”等,还有全国各地不少城市在修建的“小鸟巢”(如南昌体育中心),简单梳理之后好像是一套丰富的“鸟系列”建筑。

  千百次“叹息”。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事业发展势头异常迅猛,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被爆破、被拆除的建筑也不计其数。而这些“非正常死亡”的建筑当中,绝大部分远未达到设计使用寿命,甚至还未投入使用就“夭折在摇篮当中”了。一幢幢建筑“英年早逝”,变成一堆堆建筑垃圾,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资金和人力的浪费,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按国家《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 100年。但实际上,中国城市建筑生命平均只能维持25 30年,而美国是74年、法国是102年、英国是132年。一方面,“短寿命”与资源高消耗并存,已成为中国建筑产业的一大通病。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可是,消耗全世界40%的水泥钢材,造出的却是平均寿命不到30年的建筑。同时,每年拆掉上百亿元建筑材料,还要耗费1183万吨原煤。另一方面,拆房所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据国家权威部门研究报告,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建筑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 600吨;而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 12000吨建筑垃圾。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 40%,每年产生新建筑垃圾4亿吨。这些垃圾的运输、处理和存放,都会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

  原因简析

  中国城镇化建设的人文迷失现象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各不相同,但进一步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本末颠倒——见物不见人。过往城镇化发展中,因为干部考核唯GDP政绩观以及政府“一个将军一个令”等因素影响,加之建设的过程中没有把现实生活中的“人”放在首要位置,又盲目地重“建设”轻“运营”、重“物质”轻“人文”、重“面子”轻“里子”,“趋利、随意、任性”,“见物不见人,为物不为人”,使建造出来的工程毫无人性化可言,甚至是“反人性”的体现,完全忽视了城镇化的基本出发点——为了生活在其中的人服务。

  阴阳颠倒——平山填水。在城镇化建设中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实际人文自然条件,更谈不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按照所谓的“科学规划”,遇山平山、遇水填水,大拆大建,任意地改造自然、塑造自然、摆弄自然,造成了“千城一面”、“千楼一貌”,使城市失去了自身特色,也失去了文化传承。西南某市新区3年时间仅平山填水的土石方量就达1.5亿立方米。全国这种“平山填水”的傻事随处可见。

  东西颠倒——不东不西。在城市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中,将外来元素生搬硬套,甚至耗资不菲,贪大求洋,武断地请来不懂本国文化的城市规划师、建筑工程师来设计自己城市的发展蓝图,置社会民意、舆论监督于不顾,导致规划的城镇、建设的工程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搭界、不和谐,石家庄“狮身人面像”、杭州“埃菲尔铁塔”等均是此类。

  古今颠倒——拆古建古。很多地方以“改造”和“保护”的名义拆古建古,殊不知,不是那片瓦、不是那块砖的仿造建筑,再怎么像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更说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全国消失了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在浙江宁波,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35处历史建筑中有19处已经被拆除,一条名为拗花巷的巷子整体消失。与其相邻的二期改造工程,141处历史建筑中有30处已名存实亡。

  主仆颠倒——“高大上”的政府办公楼与“脏乱差”的棚户区并存。在城镇化规划建设中,政府部门办公大楼极其奢华,占地铺张浪费,且选址都是当地环境最佳的地方。而普通学校、医院、安置住房等关系民生的建筑却严重投入不足,建设质量堪忧,完全忘记了百姓才是城市的主体、政府官员只是为百姓服务的“公仆”。如修建非常气派的山东某市政务大楼,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单体建筑。建筑中央有庭院,为“四角大楼”,仅次于美国五角大楼。又如陕西某国家级贫困县国土局办公楼,耗资上千万元,该局总共只有36人。这些富丽堂皇的办公楼让平民百姓望而生畏,一点也不亲民,不免使百姓产生距离感和厌恶感。说到底,这就是某些人的攀比心、虚荣心在作祟,享乐主义、奢华之风在作怪,而这些富丽堂皇的豪华办公楼也就是某些人“欲望”的结果。

  城镇化建设的范例与启示

  纵观古今中外,在中西方城镇化建设的大征程中,有很多优秀典型范例值得学习与借鉴。

  都江堰水利工程已历时2600多年,是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其主要特点是“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天人相宜、惠泽千秋”。

  西安古城南门区域改造。西安古城墙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西安南门区域改造是国内目前做得比较好的项目,其规划设计工作由素负盛名的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担纲,设计理念、设计手法和设计成果的基本特征可以用“九合”来概括,即缝合、连合、融合、整合、叠合、协合、形合、意合和神合。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缝合古建、连续历史、古今相融来重现和重塑历史风貌;通过整合资源、叠合交通、协合共生来提升城市功能和环境,从而达到形同意合、意合神似、形意神通的人文效果。

  英国康沃尔郡的“伊甸园”项目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温室展览馆,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数万种植物,被称为“通往植物和人的世界的大门”。但是,人们很难想象如此美丽的“伊甸园”是在康沃尔郡圣奥斯特尔附近“生命的禁地”———废弃黏土大矿坑的基础上改造而建成的。项目围绕植物文化,融合高科技手段建设而成,以“人与植物共生共融”为主题,是具有极高科研、产业和旅游价值的植物景观性主题公园,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约120万,名列全英十大著名休闲景点之一。

  还有意大利的小城镇,其中乌尔比诺市的窑洞餐厅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它是用一个废弃的窑洞改造成的一个精致小饭店。餐厅在规划的时候不但没把烧红砖窑的窑洞拆掉,反而利用其形制把它做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餐馆。意大利的小城镇人口一般在四五十万,规划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非常舒适,值得借鉴。

  上述这些典型案例给我们如下三点启示:

  自然的才是永恒的。一千个城镇有一千个不同的发展模式,但是每一种模式都不能肆意破坏自然环境、为“造城”而盲目“造城”,否则必然不会长久。城镇规划建设要“上善若水、道法自然”,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依山傍水地建设,大力发展“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这样每一座城市的建设者和居住者才能永久地“诗意栖居”、“幸福生活”。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城镇是一本厚重的历史巨著,城镇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浓缩。建筑工程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生命力源于文化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五千年,建筑文化博大精深,举世赞叹,青砖绿瓦,飞檐翘角,坡面屋顶,古亭、古塔、牌坊、院落以及风水宝地的巧妙融入,巧夺天工、美轮美奂。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务必要增强建筑文化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提升城镇的艺术功能,打造富有个性、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

  人文的才是根本的。工程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起源而产生,同时又跟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发展。任何工程,无论是满足人们物质的需求抑或精神的寄托,都是由人主导、为人而建造的。因此,决策者在筹划、决定建造工程时,应当自觉地考虑人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属性,着眼于人的多方面需求,包括人与天、人与地、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工程本身也必然要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内涵。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针对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人文迷失问题,我们需要立足于“正本清源”,不断地科学探索,从而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城镇化建设新思路。

  指导思想上要牢固树立 三畏 意识,即 敬畏山水、敬畏历史、敬畏人性 ,遵从城镇化进程的客观规律,不偏离以人为核心的正确方向。

  敬畏山水,环境优先。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经过几十亿年的运转演变,最终形成了高高低低、沟沟壑壑的山川河流地表形态。这些无不显示出大自然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与无穷奥秘。山山水水和花草树木是地球几十亿年演变的自然产物,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和健康生存的重要保障,理应格外受到珍视和保护。中国在过去的城镇化进程中缺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认为“人定胜天”,任意地把山推平、将水填没,不珍惜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对大自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中国当前严峻的水体、土壤、空气污染问题就印证了这一点。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消除了。”我们在今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摒弃原来的一些错误做法,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放在突出位置。

  敬畏祖先,文化优先。中国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勤劳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无以数计的物质文化财富。中国每一座城市都应当凸显自己的特色,传承自身的历史文化和绚丽多姿的人文风貌,突出地方和城市的个性,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表达独特的东方之美。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大量的古建筑、古城池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中被拆弃,取而代之的是光鲜宽阔的马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整齐划一的生产厂房。在取得经济增速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我们独特发展的文化脉络也遭到了破坏,离城镇化的人文内涵渐行渐远。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在新型城镇化中“要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这是值得欣慰的文化自觉。在接下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一定不能“数典忘祖”,而要“饮水思源,传承创新”;要尊重祖先、尊重历史,保留地区特点,体现民族特色;要坚持保护性开发、留下历史的记忆,不能自毁文化。

  敬畏人性,民生优先。人性向善、人性求好,人们总是趋利避害,总是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同时,人们的需求又是多层次的,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如果进一步细分还会有更多、更丰富并且是不断变化着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始终敬畏人性,关注民生需求。吃住玩乐行、柴米油盐茶、学养医保做等方面,在城镇化的实践中必须认真统筹考虑。也就是说,城镇化要敬畏人性、关注民生,把人民的生存、生活、幸福以及持续发展摆在第一位。城镇,应该使人们的生活更好、品质更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描述的中国梦一样:“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因此,在城镇化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对人性和民生需求心怀敬畏之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服务人、发展人、实现人,使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体现出“人性化”,让每一个来到城市的人或行走或倾听都能有心旷神怡的舒适感。

  在具体做法上要落实“三化”措施。原来行政主导下的造城运动、“大跃进式”的城镇化已然偏离人文方向,造成了种种危机。只有坚守人文精神,落实规划法治化、建造市场化、运营人本化,才能使城镇化进程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规划法治化。城镇化过程中的法治化,就是在整个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发展规划的出台、城市工程的施工建设等各个环节要在完善的法制规范体系下、在健全的法律运作机制以及相关的保障制度内进行,而不能以各级政府主政者的个人意志来决定。在我国,城市的长官或者说是“一把手”拥有相当的决策权力,但缺乏必要的监督。这就造成了城镇化发展大多是根据长官的意志、个人的喜好甚至是一时的冲动来进行的情况。因此,必须强调法治精神,落实依法治理,将决策的完整链条都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

  要做到城镇化中的规划法治化,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立足于“盘活制度存量”,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的作用。国家级的区域发展规划应当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其专门委员会审议批准,各地方区域性发展规划和小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应当分级报省、市级人大常委会批准,政府的规划部门则要保证和落实经人大审批的规划设计。这样可以发挥人大规范稳定的优势,避免出现政府“换届换脸即换图”后“翻烧饼”现象,保持总体规划的相对稳定性。区域的总体规划应该是人民意志的反映,而不是长官个人意志的反映。二是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要以法律为依据,保证城镇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稳定性,约束政府权力,将权力关进“笼子”里,从而避免“长官意志”的干扰,保证已经通过的规划、设计、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不走偏、不走样,避免法律法规让位个别人或个别团体利益、避免长期利益让位于短期利益、避免多数人的利益让位于少数人的利益。三是要公开透明,强化监督。城市的整体及区域规划方案要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突出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新闻舆论等外部监督的力度。

  建造市场化。自工业革命以来,早发工业化国家的城镇化发展都是工业化演进的自然结果,都是工业化财富积累的结果。城镇化中财富的创造、资源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亚当斯密所说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市场。市场化是一个长期的、自发的过程,作为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对城镇化的自然演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来说,实现城镇化的市场化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要遵循“市–镇–城”的规律。城镇化可以尝试走“市镇化”道路,不再由行政机构随性任意地“造市”,而是根据不同地区“产业集群、商业集市、人流物流集场”而形成的“市场”来因地制宜地、水到渠成地推进“市镇化”,也就是说先有“市”,后有“镇”,再有“城”。与此同时,在“市镇化”发展过程中,也要统筹考虑人口规模、经济活动总量、文化社会事业的内在需求等。二是要遵循规律,因地制宜。城镇化必须统筹“人、业、钱、地、房”五要素,须遵循市场规律和经济周期的基本原则,因地、因时制宜。三是要产城一体、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再简单粗暴地以建城为目标,而是要在推进城镇化中,结合产业发展规划,以“产城一体、城乡统筹”理念,统筹一二三产业,统筹资源要素,辟出一条新型发展道路。四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资料显示,未来15年城镇化建设需要投入40万亿元,仅靠政府发债和银行贷款是难以支持如此庞大的投资规模的。因此,应该着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调动社会资本的力量,实现资金组织的多元化。

  运营人本化。人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从古至今,人本思想都处在不断发展和升华中。从孔孟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思想,到今天“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都强调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要把人民群众放在首要地位,要真正地“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这些是人本思想在宏观治国中的体现。同样,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践层面上,人本思想依然是重中之重,因为城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服务。

  具体来说,应从三个方面实现运营人本化:第一,要以人为本,天人相宜。在城镇化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要回归本源,始终体现为人服务的本质。当前的城市规划、建设常常脱离了“以人为本”的宗旨,盲目讲气派、比阔气,如跟风建设一些中央商务区(CBD),实际上生活在其中的百姓丝毫感受不到便利。工程建造要充分体现“人性化”,满足三个基本原则,即“用、固、美”。一是要实用,要具备各种用途,能满足人类的各方面需要;二是要坚固、耐用、安全;三是要美观,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第二,要尊重民意,因势利导。在城镇化过程中不能让百姓“被”上楼、让百姓“被”进城,要以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区风俗、民族习惯为依据,让城镇化成为一种自发自愿的过程。第三,要能实现安居乐业。城镇化要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要让生活在城镇中的人有所居、有所事、有所乐、有所教、有所医、有所保。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各种服务设施,提供各种文化交流场所,同时在城镇化过程中重视社会保障、地区文化、生态环境等。

  结论

  倾听历史足音,把握时代脉搏,方能顺应未来趋势。笔者置身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转折路口,结合多年来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实践经验,对当前中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更道出了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亲历者的心声和思索。“本土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的城镇化建设一定不能再生搬硬套、贪大求洋了,泱泱中华文明数千年辉煌历史,有很多优秀成果值得我们保留、传承、发扬。如果盲目崇洋媚外,再过若干年我们就不是中国,就不是中华民族了。“城和镇是长出来的,不是规划出来的”。过往我们的城镇化建设过多地强调规范化的呆板,实际上中国城镇的发展,是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慢慢成长起来的,如果凭空去规划,在发展中就必然会产生不良后果。“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城镇化必须要以人为中心,才能健康、持续地推进。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邮编:100070

返回顶部 返回建设网首页 投稿 用户反馈

我要投稿(工作时间:9:00-17:00)

投稿邮箱:sgqygl@chinacem.com.cn

联 系 人:李香玉

联系电话:010-68576852

在线咨询:建设网_我要投稿李编辑 建设网_我要投稿靳编辑 建设网_我要投稿钟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