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座高震区、长江以北首条沉管隧道--海河隧道历经中铁十八局集团建设者六年鏖战,于日前全面建成。海河隧道的建成在为天津滨海新区人民提供便捷的交通环境的同时,也取得了硕果累累的技术成果,其中有12项新技术开创了国内先例,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海河隧道总长4.2公里,穿越海河段的255米采用沉管法施工工艺,沉管管段共3节,每节长85米,宽36.6米,高9.65米,重达3万吨。工程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按8度抗震性能设计,设计基准年限100年。该隧道具有规模大、质量标准高、施工风险高和项目新、技术新、工艺新等“一大二高三新”的特点。隧道施工中面临六项目前国内同类工程施工中较棘手的难题:一是其岸壁保护结构分布在海河两岸,在河槽浚挖时保护既有岸线和深基坑的稳定与安全,是目前国内同类工程中最深护壁结构;二是小基坑开挖深度为27.5m,紧邻海河,是目前滨海软土区海河沿线最深基坑,工序复杂,安全风险较大;三是结构防水是水下工程面临最大难题。纵观国内外沉管隧道,以往沉管外包防水施工,均采用聚氨酯或者其它柔性外包防水材料,但是从后期运营发现,防水效果均不是很理想,甚至部分工程在后期运营阶段发生渗漏现象;四是管段下沉分三阶段,沉放过程中,因海河一半海水一半河水所导致水密度不一致,管段姿态难控制,管段倾覆风险大;五是最末节管段沉放对接,距离岸边连接段沉放空间余量仅为50厘米,与北岸对接净空间仅为10公分,为国内最小空间,对接精确度要求非常高;六是管段基底注浆过程中,极易引起管段抬升,发生上浮现象,从而导致透水事故,注浆密实度很难控制。 对于这些施工难点,目前国内没有现成可供参考的资料,一切都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为此,项目部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代敬辉和项目总工王朝辉为首的技术攻关小组,他们向历史资料请教,向大专院校教授、隧道专家学习,请设计院、科研院到现场指导。在此基础上,大家集思广义、大胆创新,精心试验,细心采取每一个试验数据,用数据支撑施工。难题被技术攻关小组逐个击破,如临河27.5米超深基坑、锁口钢管桩止水与加固技术、软基条件下轴线干坞坞底处理技术、大型沉管隧道水下结构物大体积混凝土防裂技术、沉管隧道外包防水技术、不可视条件下沉管隧道基础处理面波动态检测技术、软基条件下沉管隧道管段不均匀沉降控制等,同时,他们还自主研发了沉管隧道水下注浆基础处理模拟试验平台技术。运用这些技术,海河隧道实现了水下沉管精准对接,顺利完成了施工任务。自此,海河隧道施工12项新技术经过自主创新脱颖而出,达到了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