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9日,武汉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隧道快速检测车在光谷下线。这标志着我国成功攻克隧道快速检测的世界性难题,打破了国外技术设备垄断,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公路隧道最多国家。但由于国外技术封锁,国内对隧道的病害大多采取肉眼观察和钻孔法检测。肉眼观察效率低、准确性差,钻孔法检测速度慢,易破坏隧道防、排水系统,影响隧道寿命。
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驾车在隧道内跑上一趟,隧道的健康状况就尽在掌握。2月9日,被业界称为“隧道医生”的国内首台隧道快速检测车正式在武汉武大卓越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线,此举标志着我国成功攻克隧道快速检测的世界性难题,打破了国外隧道快速测量设备和技术的垄断。
由于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和设计、施工、运营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隧道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比普通道路更容易出现病害,如衬砌开裂、隧道渗漏水、隧道冻害、衬砌腐蚀等。这些病害既影响了隧道作为快速安全交通通道的功能,又严重危及行车安全。
受制于技术,目前国内对隧道的病害检测大多采取人工检测,靠使用肉眼观察和钻孔法进行测量。肉眼观察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存在着效率低、准确性差、不能进行历史数据对比等问题;而钻孔方法虽然比较直观,但检测速度慢,同时易破坏隧道防排水系统,影响隧道寿命,以上两种方法都难以全面反应隧道整体及各部位质量。
“以1公里的隧道为例,人工测量约需20人耗时4小时才能完成。”首台隧道快速测量系统以中型卡车作为车载平台,在平台上安装多个精密传感器,时速可达80公里/小时,每日检测里程可达约500公里,裂缝精度达到0.2毫米,只需要一名司机和一名技术操作人员,通过无损检测的方式完成所有隧道综合数据的采集工作。
目前,该检测车已在武汉黄龙山隧道进行多次数据采集,实验结果证明,其完全满足检测的各项技术需求。该检测车的问世,也成功解决了目前隧道检测的速度、精度和安全问题,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