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来,二十二局集团五公司以施工的六沾铁路乌蒙山一号隧道“岩溶地区高风险瓦斯突出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新起点,群众性技术创新一发而不可收,施工的诸多工程项目竞相发力,技术创新不断,产生了连锁效应。
从2006年成立以来,公司先后有7项工程获国家级、省部级优质工程,取得重要科技成果近20项,其中渝合高速公路北碚隧道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重庆渝中区石黄隧道工程荣获市政金杯奖、全国用户满意工程奖。广泛发动群众,瞄准行业发展趋势,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和攻关。公司组织职工群众开展座谈活动,让大家明白,企业要实现规模快速发展,就要进行技术创新,拥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技术优势,才能在同质化竞争中生存。
沪昆项目部施工的贵州段背阴坡隧道全长1428m,是全线重难点工程,下穿G60镇胜高速公路, 平面交叉角度22 ,隧道拱顶至公路路基路面相对高差仅18.4m。与高速公路桥梁桩基础净距仅有6.5m,距高速公路路肩挡墙基础底最小距离仅4m。为防止洞内坍塌或沉降引发的地表沉降、裂缝,以及确保洞外高速公路错幅路基挡墙及桥梁桩基等结构物安全质量,项目部广泛发动群众提合理化建议,经过集思广益,科技攻关小组最终采用FLAC与ANSYS数值模拟软件,运用计算的方法进行洞内应力场和不同开挖及支护工艺的分析,确定了CRD法和三台阶加临时仰拱两种开挖支护工艺;对高速公路错幅路基挡墙产生的扰动破坏影响,采取了压力分散型锚索进行挡墙加固和钢花管注浆加固公路错台路堤的综合防护技术;洞内采取机械结合控制爆破的开挖方法,即在隧道拱部轮廓先进行铣挖开槽增加临空面,再进行下部台阶爆破施工,通过震动监测,隧道、公路路面及挡墙沉降变形仅为0.7~1mm。日前,沪昆项目部顺利完成了历史性“穿越”。这项工程从规模、技术、沉降位移变形控制,以及浅埋偏压、高速公路动载的复杂地应力、软弱地质条件下的隧道防坍塌施工技术等在国内属首例。
采纳职工群众意见,借用“外脑”为我所用,攻克技术难题。职工群众认为,安全问题,有管理的问题,也有技术问题,因此要用技术创新保安全质量。高沁公路沁水河特大桥全长1347m,横跨侯月铁路和S331省道及沁水河,其中主跨为3 150米连续刚构,最高墩柱84米,最大承台28 14 4米。高墩、大跨、跨既有线施工安全是本项目研究的重难点。通达多次试验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施工工艺,特别是聘请国内和台湾工程技术专家现场指导,解决了桥梁承台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高墩翻模施工技术和跨既有线铁路及公路安全防护技术难题。连续3跨150米连续梁施工,如何保证其质量和线型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公司、项目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研究形成有效方案,连续刚构正在进行紧张有序的施工。发挥群众智慧,实施小改小革,确保安全质量处于受控状态。该公司不固步自封,结合工程实际,对施工工艺、工序进行小改小革,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特别是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从他人失败的教训中举一反三,寻找自身技术方面的问题,已经在公司职工群众中形成了共识。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感到有的工序工艺操作繁琐,效率低,于是积极探索改进施工方法。
在东山供水引水洞施工中,按照设计文件,先贯通支洞,再由支洞进入主洞进行施工。由于支洞坡度大,采用有轨运输出碴需进行二次转运,循环周期长,施工效率低。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对原有提升设备进行优化,将箕斗出碴改为提升平车搭载运输车辆方式,对提升平车按照支洞坡度加工成三角形体,在支洞与主洞交汇处开挖一处斜三角形的坑穴,长边坡度保证与支洞坡比一致,便于提升平车停放及洞内出碴车辆的上下行驶。应用此方法可大大提升出碴速度,加快了施工进度,满足了现场实际需求。
沪昆客专贵州段项目部引进的滚焊机原型机存在端头定位弊端等问题,使加工钢筋笼质量达不到高铁标准,为解决这一设计缺陷,项目部组建了技术骨干参加的QC活动攻关小组,经过4个多月QC小组攻关,至少有2个以上PDCA循环,QC小组最终取得突破性成果:在滚焊机原型机基础上增加了滚动轴固定支点和主筋端头钢筋定位器装置,提高了桩基钢筋笼加工质量,与传统工法相比极大节约了工时,降低劳动成本和残次品率,累计取得经济效益59.98万元。这项成果,取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日前,该项目部开展的“提高钢筋笼加工质量”QC成果获得了2014年全国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活动成果二等奖;在重庆市建筑协会发布的QC小组成果中,拿到了优秀QC小组活动成果一等奖。余凯项目部运用的隧道浅埋段施工工艺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定,项目部职工在施工过程中,不惜放缓施工进度和增加成本,以此为“代价”换来了施工安全平稳,质量达到业主要求的好成绩。原设计采用S-Va支护,项目部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工程技术人员向设计方提出增设超前中管棚及变更径向注浆锚杆为注浆小导管的技术措施,以增强隧道浅埋段超前支护能力及浅埋段土体固结效果,两项措施均被设计单位采纳。同时根据设计要求在隧道浅埋段施工前将洞顶水田改为旱地,将水田内的灌溉水排干后进行浅埋段施工,确保了安全和质量达标。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