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保持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返回

您可以选择以下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工程建设网,一分钟完成注册

登录 | 注册

我要投稿(工作时间:9:00-17:00)

投稿邮箱:sgqygl@chinacem.com.cn

联 系 人:靳明伟

联系电话:010-68576852

在线咨询: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靳编辑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邵编辑 ×

工程建设网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PPP项目专题

正在建设中……

业务咨询:(时间:9:00-17:00)

邮箱:manage@chinacem.com.cn

联系人:张艳芳

联系电话:010-68066858

在线咨询: 工程建设网张编辑 工程建设网何编辑 工程建设网魏编辑

×
所在位置: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经济要闻

红沿河核电二期项目获批,核电时隔26月实质性重启

发布日期:2015-03-11来源:本站编辑:靳明伟

[摘要]

  3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文件,确定中广核红沿河核电二期项目两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获批准,这是继2012年12月核准田湾二期工程以来,时隔26个月后政府再次核准新的核电项目,也是4年来我国真正意义上新批的核电项目。在获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建造许可证后,红沿河核电二期项目即可开工建设。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核电实质性重启,年内还将有其它项目核准开工,核电将进入一个密集批复期。这意味着,2015年将迎来核电投产高峰,利好核电设备及核电材料供应商。

  福岛核事故之后,中国政府大幅提高了核电安全标准,一度暂停了新核电项目审批,直到2012年12月才核准田湾核电二期工程,此后再无新项目获批。2014 年以来,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一批沿海核电项目。但受制于福岛核事故和AP1000拖期等因素,红沿河、石岛湾等准备成熟的厂址迟迟不能批复。

  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的业主公司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由中广核、中电投和大连市建设投资公司按照45∶45∶10的比例出资,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一期工程建设4台单机容量为111.9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机组。目前,1、2号机组已并网发电,3、4号机组处于建设期,预计今年正式投运。而二期项目规划建设的两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将使用我国自主核电技术品牌——ACPR1000,该技术已应用于阳江核电5、6号机组建设。

  “此次红沿河率先获批,意味着我国核电实质性重启,未来将进入密集审批期。”方正证券(12.56, 0.04, 0.32%)分析报告预计,多个2014年已经准备成熟的项目也将陆续获得批准。其中,石岛湾国核示范工程和福清二期华龙一号示范工程有较大概率在年中左右获得国务院核准。此外,采用AP1000技术的三门二期以及海阳二期等核电项目也都已做好准备,这四个厂址预计将有4台核电机组的容量,乐观预计年内还将有一个采用AP1000技术的项目开工。因此,AP1000主泵能否保证在今年8月发运,成为决定今年核电机组审批数量的关键因素。

  随着沿海核电项目的重新启动,核电建设将迎来新一轮高峰期。目前,中国运行核电机组21台,装机容量1902万千瓦,在建的核电机组27台,装机容量 2953万千瓦,在建机组数排位世界第一,占全球在建核电机组数的40%。按照国务院签发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至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将达到 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要完成此目标,中国预计2015至2020年每年将平均开工6台核电机组。预计未来10年,每年核电建设投资规模将达700亿元。

  而在众多核电人士看来,这个速度还远远不够。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禹认为,核电装机容量要达到1.5亿至2亿千瓦,才能有效支撑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0%这一目标实现,建议将内陆核电建设真正提上议事日程,争取“十三五”首批内陆核电项目开工建设。“我国已基本完成内陆核电前期准备和论证。‘两湖一江’三个内陆核电项目现场准备已达到随时开工的条件。”

【相关阅读】

ppp专题

投资建设

政策法规

分析研究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

返回顶部 返回建设网首页 投稿 用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