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14万亿元的巨额存量地方政府债务(下称“地方债”)“解剖”手术开始了。
手术目的是切割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而操刀人则主要是各地的财政部门,手术的最大亮点就是通过PPP模式将政府债务转为企业债务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的基层财政官员、业内人士和专家表示,《办法》思路正确,但是两个月的操作时间让这次行动过快过急,基层人员操作仍有重重困难需要突破,比如怎样分清政府债务和政府或有债务的界限,如何通过PPP模式将政府债务转为企业债务。
财政部亲自甄别债务真假虚实
10月底,继首份地方债管理文件出台后,《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下称《办法》)出炉,清理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甄别政府债务,为将政府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奠定基础。
《办法》明晰了地方债“解剖”手术流程图:地方政府要2014年12月31日之前的地方债进行清理,分清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及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三类债务,确定额度。
财政部将主导甄别全过程。尤其是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财政部门等会逐笔甄别真假虚实,并将其分为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纳入预算管理。
根据审计署去年底披露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5年之后的地方政府上述三类债务约14万亿元,而审计署今年上半年的地方债务变化抽查发现,抽查的9省9市债务余额微增3.79%,因此2015年之前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包括政府或有债务)可能或进一步超过14万亿元。
地方融资平台债有望成为重心
山东一位主管融资平台公司的基层财政官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目前清理甄别债务最大困难是上述三类债务分不清,如何确定政府负有偿还的责任有困难。
他说,“现在最大的困难,是债务清理时三类债务如何划分问题。去年6月的全国债务审计中,我们三类债务划分的还是比较勉强,我们报上了三类债务划分需要经过审计署终审,但终审结论我们到现在还看不到。”
据上述审计数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10.9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7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约4.3亿元。
《办法》明确,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汇总本地清理甄别结果后逐级上报,最终省级财政部门应于2015年1月5日前上报财政部。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债务清理甄别工作需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而去年年中就被审计出来的超过4万亿元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从总量上看,有望成为清理甄别的重心。
关注地方债的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郑春荣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此次地方债解决思路一脉形成,方向正确,但是整个解决路子走的太快,尤其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过渡期限看起来还有点短。
将有补充通知指导PPP转换
此次《办法》最大亮点就是通过PPP模式将政府债务转为企业债务。
《办法》提出,地方要认真甄别筛选融资平台公司存量项目,对适宜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项目,“要大力推广PPP模式”,同时“通过PPP模式转化为企业债务的,不纳入政府债务“
大岳咨询公司总经理金永祥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对于融资平台存量项目如何转成PPP项目,财政部会有补充通知,现在还在讨论,没有定稿。
济邦咨询董事长张燎告诉本报记者,地方融资平台存量项目转PPP项目已经在上周五启动,各省的财政部门让市县财政部门上报各地可以转成PPP的存量项目,财政部对地方报项目有一套原则性的标准。
前述山东基层财政官员向本报记者证实,目前当地将融资平台项目通过表格的形式上报上级财政部门,表格内容包括项目是否是有收益性、回报率等。
“PPP模式是一个新概念,我们正在做存量债务统计工作,然后把数据报上省里,至于哪些融资平台项目可以转成PPP项目,还需要省一级财政部门指导,我们还不清楚怎么做。”该官员称。
金永祥表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量项目中,未开工的项目和已经完工的项目比较好转成PPP项目,但是这个量小。而在建项目想要转成PPP项目比较难,因为责任难以划分清楚,目前只是一个想法。张燎也同意在建项目转成PPP项目不容易,因为项目资产价值在变动中,投资者不容易判断。
此前,财政部财科所前所长贾康也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融资平台项目转成PPP项目只适合一些特定项目,这个数量不会太大。
不过,张燎认为,目前财政部大力推广PPP模式也为上述工作奠定良好基础。8月以来,全国有11个省份已经推出超过3万亿元的投资项目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工程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Copyright ©2000-2015 工程建设网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