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从“新四化”到全面升级为“五化”,即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之外,又加入了“绿色化”。 在经济领域,绿色化意味着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长清区是久负盛名的建筑之乡,同时也是济南市重要的现代生态新城区。因此,经济和生态必须统筹兼顾。在新常态下,我们将发展建筑产业化作为传统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以此谋求绿色发展。”3月28日,中国建设报记者在济南长清调研建筑产业化发展情况时,长清区区长张洪武表示,当地正在创建国家级建筑产业化示范区,推动建筑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升级。
瞄准“绿色蛋糕”
建筑产业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据了解,建筑产业的投资、消费及带动作用占国家GDP的20%,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领域。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比重达28%,建筑资源化利用率不足10%,而欧盟国家的建筑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要彻底扭转建筑业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必须转变建造方式,全面推进建筑产业化,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对进一步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其中,在建筑领域,要完善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设计、施工验收和评价标准,修订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建立绿色建材标准体系。此前,已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前,我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将至少达到1.5万亿元,是一块巨大的“绿色蛋糕”。
作为国家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济南正在相关产业链上积极布局,力争未来3 ~5年形成千亿元产业规模,打造全国建筑工业部品生产研发的前沿阵地和重要集散地。其中,长清区被确定为建筑产业化部品生产的主要载体。
张洪武告诉记者,长清区素有“建筑之乡”之称,有60余家大型建筑企业,仅国家一级资质的建筑企业就有8家。全区建筑业产值过百亿元,是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然而,一方面,原有建筑建材行业急需转型升级,以适应绿色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建筑产业化势在必行,当地企业如不主动适应这种新常态,未来将难以在市场中生存。
因此,长清区正借助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建筑业项目集聚效应,提升产业优势,推进传统建筑业向建筑产业化转型升级,大力构建工业化建材生产、研发基地,加紧国家级建筑产业化示范区建设,推动当地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的绿色转型。
加快示范区建设
据了解,济南市建筑产业化示范区位于长清城区南部的归德镇和文昌街道接合部。总规划面积10.33平方公里(约1.55万亩),其中一期规划面积为归德镇部分6.95平方公里(约1.04万亩),文昌街道部分3.38平方公里(约0.51万亩)为二期规划面积。根据示范区发展规模及产业类型评估,示范区将达到450万元的亩均产值,亩均投资额近300万元,实现亩均30万元以上的年税收额。带动研发、设计、运输、建安等行业发展,一期可实现500亿元以上的产值目标。
随着长清区建筑产业化示范区内长兴住宅产业园和汇富集团建筑产业生产研发基地相继开工建设,以万斯达、金富地、平安、长兴、汇富等项目为龙头的产业集群目前已初步形成,长清区建筑产业化的集聚优势更加明显。
在“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山东万斯达集团长清工厂中,记者发现其生产过程已经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原先的建筑工人变成了产业工人,现场井然有序,预制墙板、楼梯、阳台等建筑部品按照标准化设计定制加工,省去了抹灰和搅拌水泥等工序,大大加快了建设工程进度,同时也提高了建筑精密度,从而有效降低了建筑质量通病的产生。万斯达集团负责人张波告诉记者,建筑产业化是实现建筑业工业4.0的重要途径,能够满足其“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的要求。
“没有科技研发实力和大规模的资金、人才投入,就难以真正提高建筑产业化水平,产品也不能符合应用要求。”据张波介绍,十年来,万斯达已经投入一亿多元自主研发现代化装配式建筑技术,如今拥有各项专利技术近200项。目前,公司拥有两条自主研发生产制造的PC自动生产线,由模台清扫机、划线机、涂油机、模台振动布料机、赶平机、预养护、自动收面机、蒸养库等组成,实现了装配式房屋所有墙面、预制梁、楼梯、休息平台等预制构件的自动化生产。据了解,长清工厂年设计生产能力折合混凝土15万立方米,约40万平方米,年产值约6.5亿元。
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长清区副区长董庆哲表示,长清大学城是济南最大的大学城,拥有10余所高校,为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作为济南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要载体,济南创新谷项目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中,因此,建筑产业化示范区建成后,产业集群可实现大学生及技能型人才就业5万人,带动社会就业30万人,未来示范区会逐步发展为集生产、科研、人居、文教、商贸、物流、综合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新区。
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从构建准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和风险预警五个阶段开展了对施工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设计出企业全面风险管控信息系统,并成功投入使用。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