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奥体中心是我市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它“高大上”的建筑背后,还有着更为闪亮的内涵:作为我市标志性的“绿色建筑”,奥体中心屋面建有光伏系统,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通过采用光导管,可以将阳光直接导入,在白天,封闭的球馆里不用开灯也能看得清清楚楚;建立了雨水回收系统,绿地的浇灌和地面的清洗省钱又省事……在这里,“绿色”的身影随处可见。
除了奥体中心,我们身边打上“绿色”标志的建筑不止一处。据建筑部门统计,早在2011年,绿色建筑就出现在徐州了。当年建成的徐矿城1—3号楼、9—39号楼,是我市最早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目前,我市已建成230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相当于322个足球场。更为可喜的是,从今年开始,《徐州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实施,城镇新建民用建筑都必须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我市建筑将全面进入“绿色时代”。
绿色建筑必须有“身份”
那么,什么样的建筑算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成本会不会增加、为什么一定要推行呢?记者就此采访了江苏求实绿色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福民。
江苏求实是淮海经济区唯一一家具有申请绿色建筑标识资质的设计咨询机构。袁福民告诉记者: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果说绿色意味着生命,那么绿色建筑就象征着对节能、环保、健康、低碳等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国家对于绿色建筑的推行十分重视,2013年,国办发1号文件,转发发改委和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将绿色建筑行动上升为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我市今年全面实施建筑“绿色化”的大背景。
绿色建筑是有“身份”的特殊群体,它们的“身份”就是设计标识和运行标识。近年来,我市绿色建筑发展较快,2012年新城区、沛县获批江苏省绿色建筑示范区,2013年绿地商务城、万达广场等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从市建设局给出的数据中,记者发现,去年我市绿色建筑发展又在提速,新增绿色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徐州奥体中心、铜山科技创业大厦、邳州安和苑安置小区等多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今年,徐州一中、二中、观音机场扩建、世贸二期等项目都在按绿色建筑进行设计。
绿色建筑其实更“省钱”
“绿色建筑是否增加了工程费用?”说起这个问题,江苏求实技术部部长李静的看法是:虽然建筑绿色化在成本上有所增加,但是在施工方面却大大降低了费用。“比如说,以前外墙施工先要进行墙体施工,再进行外墙的保温处理,一面墙体需要反复施工,而现在,外墙保温实施一体化施工,不仅节约了造价,还减少了近三分之一的工时。”
同时,我国对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的项目,制定了一套奖励约束政策,其中,二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可获得财政奖励45元,三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80元。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这将十分有利于调动开发企业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绿色建筑可节约的运行费用是非常可观的。”李静以奥体中心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奥体中心的建筑面积是160900平方米,为实现绿色建筑而增加的投资成本为435万,而可节约的运行费用,每年就有162万。“奥体中心的设计使用年限是100年,累积下来节约的费用太惊人了。”
在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通过实施墙体保温、雨水综合利用、太阳能再利用等,居民的直观感受就是舒适度提高了。李静举例说:一间20平方米的民房,要达到25摄氏度的室温,一般建筑要开一小时的空调,而绿色建筑只要开半小时。
绿色建筑成“硬性”要求
根据《徐州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要求,从今年起,全市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将全面按照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同时,社会投资的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群、政府投资或使用国有资金建设的单体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群以及申报国家和省级康居示范工程的居住小区,应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这对于徐州市民来讲,无疑是一个福音。
建设局建筑节能与科研设计处相关负责人同时提醒,那些应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接受审查时会多一道和绿色建筑相关的“关卡”。若未通过审查,就拿不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自愿执行或必须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在项目立项时就要标明绿色星级标准,建设单位还应在房屋施工和销售现场明示绿色建筑各项性能指标。
中交四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针对劳务分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施工企业的原有经验,完善劳务分包招投标管理,加强劳务分包合同管理和合同执行过程管控,强化考核评价,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形成了一套有自身特色的劳务分包管理办法。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