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邮箱登录

保持登录

用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

返回

您可以选择以下第三方帐号直接登录工程建设网,一分钟完成注册

登录 | 注册

我要投稿(工作时间:9:00-17:00)

投稿邮箱:sgqygl@chinacem.com.cn

联 系 人:李香玉

联系电话:010-68576852

在线咨询:建设网_我要投稿李编辑 建设网_我要投稿靳编辑 建设网_我要投稿钟编辑

×
工程建设网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杂志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PPP项目专题

正在建设中……

业务咨询:(时间:9:00-17:00)

邮箱:manage@chinacem.com.cn

联系人:张艳芳

联系电话:010-68066858

在线咨询: 工程建设网张编辑 工程建设网何编辑 工程建设网魏编辑

×
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 正文行业要闻

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的“灰色地带”

发布日期:2015-03-10来源:本站编辑:伏牛山

[摘要]

  2010年11月15日,上海余姚路一栋正在进行外立面墙壁施工的高层住宅忽然起火,导致58人死亡。经调查,国务院调查组组长、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明确表示事故现场违规使用大量尼龙网、聚氨酯泡沫等易燃材料是导致大火迅速蔓延成火灾的五大原因之一。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长朱力平指责聚氨酯是此次特别重大火灾的“罪魁祸首”。据了解,聚氨酯是一种无机保温材料,这种材料燃烧速度非常快,而且一旦燃烧就会产生剧毒气体,在建筑物发生火灾时严重威胁人员生命。因此,要达到国家规定的“难燃”级别必须添加阻燃剂。但是,事实上,国内许多建筑商为了利润最大化,往往使用不加阻燃剂的保温材料。

  上海11·15火灾绝非“夺命建材”第一次肆虐。近几年来发生的部分特大火灾事故中,都有可燃易燃剧毒装修材料的魅影。近年来发生的央视大楼大火、济南奥体中心大火,都是因聚苯乙烯、聚氨酯这些保温材料的选用、设计和施工方式不当造成。而就在2010年的11月18日,央视大火案第二批被追责的人员进行了宣判,中山盛兴公司因销售以次充好的挤塑板,被判犯销售伪劣产品罪,处罚金110万元,公司三名职工因犯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刑。北京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一名工作人员因未能及时阻止使用不合格保温板,被控涉嫌玩忽职守罪(尚未宣判)。

  前不久不少媒体报道了合肥多家工地在混凝土中以竹签代替钢筋的消息,一时间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之后又发现了质量更差的空心垫块、瘦身钢筋等现象,“楼脆脆”“楼倒倒”“楼裂裂”频频出现,轮番轰炸着人们的神经。频频曝光的质量事故与建筑安全事故一样,都让人们对国内建筑质量感到心惊。而所有被曝光的质量事故背后大都指向了建筑材料不合格或者是没有按照规定使用相应规格。那么这些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或不按标准使用相应规格材料行为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内幕呢?这些都值得我们为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进行反思。

  质量现状令人担忧

  让人记忆忧心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到当地做志愿者的外国工程师阿伯拉罕提出疑点:为什么这些学校好像没有钢筋框架?砖与砖之间本应是厚的混凝土,怎么现场都是碎沙,是否黏合不足?根据官方数字,在大地震中,重灾区有3339所学校需要恢复重建,所有受损学校13768所,需要恢复重建11687所,倒塌的校舍致使5335名学生遇难,546名学生残疾。从这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钟我们能否指导倒塌的房屋当中到底有多少是“豆腐渣”工程呢?

  这是在自然灾害面前暴露出来的问题,而近年来在新闻媒体上不断曝光的有工程质量事故同样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2009年6月上海闵行区莲花河畔一幢13层在建商品楼莲花景苑,因施工程序错误形成地基压力差,楼体整体倒塌,造成一名工人死亡,引起业界巨大震荡。

  2009年7月南京再现“楼脆脆”,南京城南花神大道入口旁正在施工的“中兴大楼”靠近公路一侧发生塌方。与工地只有一墙之隔的望江矶2号小区5栋房屋也相继开裂。

  2009年10月武汉新洲区邾城街南街社区振兴里,一栋新建6层正在粉刷装修的楼房突然倒塌,未发现人员伤亡情况。居民们分析,可能是地基不牢固引发倒塌。此后规划部门表示,在建的6层楼房是户主擅自将原来的平房推倒重建的,事先并没有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事故发生时已经完成主体工程,正在进行外墙粉刷装修。

  2010年10月,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旧宫三角地的明悦湾住宅项目的6栋保障房因混凝土存在质量问题将拆除重建。这是北京市在建楼首次因质量原因拆除重建。据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经国家检测机构对该项目的全面检测,发现该项目B、C区工程部分结构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这仅仅是最近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出现的质量事故。房屋建筑的质量如此,那么路桥等市政工程呢?

  2009年12月,南京市市政监督人员发现汉中门大桥的三十多根栏杆裂开了口子,最大处可以伸进手指,然而施工单位竟擅自用结构胶连夜糊填裂缝处。

  再往前推, 2000年9月建成通车的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武汉长江三桥),因路面不断出现问题,建成9年来,年年兴师动众进行维修,其间,多次进行过大修。2008年夏天大桥刚刚大修,2009年桥面又破烂到了影响行车安全的地步,7月初,大桥又封闭了,投入亿元进行大修。

  1999年1月,重庆綦江彩虹桥建成仅为3年, 整体坍塌,40人遇难死亡。事故主要原因是吊杆锁锚锚固失效、主拱钢管焊接质量达不到焊缝验收标准、钢管内混凝土强度未达设计要求等原因造成的。

  1998年10月,辽宁沈四高速公路青洋河大桥也因混凝土厚度不足,强度过低,加强筋缺漏,造成桥面局部塌陷,发生车毁人亡的恶性事故。交通部在全国交通质量会议上作了通报,并对沈四公路质量事故作出了严肃处理。

  1998年5月,云南昆禄公路建成18天后,由于石料偏少、支砌不规范、砂浆不饱满、水泥标号不够,造成有的地段护面墙等人工构造物因滑坡坍方造成倒塌、变形、开裂,不得不再投入1亿元进行返工修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不断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等建筑质量问题不断给政府敲响警钟。住建部在一系列房屋质量悲剧之后于2009年7月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对在建住宅工程质量的检查。全国30多个省的90多个城市中的180多个建筑工程接受了检查,结果显示96.1%的建筑工程合格。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而建筑寿命平均只能持续25至30年。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达74年。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国建筑的短命?

  建筑短命是谁制造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大量基本建设项目不断上马,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各地大兴土木建设,随之而来的是建筑材料需求趋旺。但遗憾的是在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中,由于少数不负责任的企业以及个人受利益驱动,以权谋私,在建筑行业的大宗物资采购中“舍优求劣”,使得工程质量下降,“豆腐渣工程”增多,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从被曝光的质量事故来看,问题的背后大都指向了建筑材料不合格或者是没有按照规定使用相应规格。

  在所有质量问题中,很多都与钢材有关,包括竹签钢、瘦身钢等都是不良企业为了利益而做的偷工减料的恶性。另外建筑市场上海充斥着大量不合格钢材。据了解,不合格的钢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地条钢”。“地条钢”是指以废钢铁为原料、经过感应炉等熔化、不能有效地进行成分和质量控制生产的钢及以其为原料轧制的钢材。地条钢产品直径、抗拉强度等均难以符合国家标准,大部分产品存在脆断的情况,质量存在严重隐患。地条钢用中频炉把废钢铁熔化,再倒入简易铸铁模具内冷却而成。其间,既不进行任何分析化验,也无温度等质量控制,用这种方法炼出的钢,90%以上属于不合格产品。显然,使用这类产品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除了钢材问题比较突出外,防水材料假冒现象也颇为外界关注。之所以出现房屋漏水,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防水材料出现了问题,或者老化,或者材料本身不过关等。由于门槛过低,大量企业进军防水材料行业“淘金”,所生产的产品良莠不齐,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现象严重。很多企业规模很小,属于小作坊形式。这些企业由于设备与生产工艺简单,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业内人士还指出,有些正规厂家也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据介绍,有的厂家专门生产一批“精品”用于应付抽检和送检,拿着合格的检验报告单,生产不合格的产品。比起钢筋、水泥、红砖等建材来,防水材料的质量问题被一些人认为是“小问题”。但事实是,屋面的防水工程是房屋建筑的一项重要工程,屋面的渗漏会直接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寿命。近来媒体曝光的“楼垮垮”、“楼脆脆”事件几乎都与建筑物防水质量有关。事实上,有关防水材料的国家标准并不少,但实际工作中,标准落实并不到位。一些劣质产品换了一个新名字,堂而皇之地进入市场以低价挤压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施工人员不懂工艺,盲目施工也是影响防水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大雨或暴雨来临时,接缝部位特别容易渗水,而处理局部漏水往往比新做工程更麻烦,因此漏水也就成了难以根治的“痼疾”。

  在房屋质量问题中,装修材料不合格也是群众比较关注的质量问题之一。装修材料不合格比较严重的是板材甲醛严重超标。目前市场上的各种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胶合板、新式家具、墙面或地面的装饰辅助设备,都使用了以甲醛为主要成分的黏合剂。如果空气中甲醛浓度过高,就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另外瓷砖、洁具、地板等都有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有些瓷砖在铺贴不久后变成了“大花脸”,有的还出现了开裂、空鼓现象。这其中既有瓷砖本身的质量问题,也有瓷砖铺设过程中的方法不当而引起的。如果瓷砖硬度不够,在使用过程中承重过高,则容易开裂;如果瓷砖不平整,边角向上翘,则会导致瓷砖变弯;如果瓷砖的吸水率高,表面就容易发黄,出现小黑点。洁具质量标准滞后,消费者投诉无依据、取证鉴定难、售后服务不守承诺等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成为房屋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资采购的灰色地带

  在工程建设领域,不仅是建筑企业千方百计地在承揽工程,而且各种建材供应商也在不择手段地贿赂材料采购人员。由于物资采购占到建筑施工企业总产值的60%~80%,所以造成各方人员争抢物资采购权和供应权。除了工程发包中以权谋私现象和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舞弊、工程建设中偷工减料、违规操作外,还有就是工程物资采购中存在的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收受贿赂,高价采购,以次充好,从中吃回扣,损公肥私,慷国家之慨而中饱私囊。

  据调查,建材供应商一种材料有三种价格,各种价格回扣比例也不同,第一种高于标价10%的,回扣5%;第二种高于标价5%的,回扣2%~3%;第三种不低于标价的,给回扣1%~2%。这种包含回扣的建材物资,往往是以次充好,双方得利,却造成了工程质量低劣。在建筑行业的大宗物资采购中,概括起来有“五舍五求”现象,即在物资质量上“舍优求劣”,在供货单位上“舍大求小”,在路途上“舍近求远”,在价格上“舍廉求贵”,最终实质是“舍公求私”。正如人们形容个别基建物资采购人员时说,“不问价格有多高,先问回扣有多少。只要回扣给的高,管它质量好不好”,其结果吃亏的是国家和集体,受益的是少数采购人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并且屡禁不止不止呢?

  腐败成本低、风险小、效益大。物资采购领域的工作人员敢于利用职务之便冒着被查处的风险违法违纪,其最大的诱惑就是通过违法违纪获取的利益远远高于其需要付出的代价,即腐败成本低、风险小、收益大。行贿受贿往往是一对一的行为,致使一些腐败问题难以暴露,这对一些有问题的干部来说就谈不上成本的问题,只有好处,没有风险,所以就产生了“不要白不要,白要谁不要”的现象。有的虽已暴露被立案查处,但由于取证不易到位,使得当事人难以得到应有的惩处,这样一来对当事人处理就偏轻,使得违法违纪者“难受一阵子,享受一辈子”。由于这些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让一些不廉洁的人占了便宜,所以致使一些人心存侥幸,铤而走险,肆意胡为。

  “条子工程”、“人情工程”、“家族工程”等等现象屡见不鲜。当前我国的工程建筑市场主体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合资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这些企业在市场机制转轨的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参与竞争。一项工程从立项开始,就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条子工程”、“人情工程”、“家族工程”等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不正当操作,违反了《建筑法》的相关规定,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既对工程质量带来隐患,又为少数掌握工程决定权的人提供了以权谋私的空间。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少数建设单位掌握工程大权的个别人员乘机大搞私相授受、贪污侵吞、索贿受贿、徇私舞弊。少数建设单位个别人还存在“工程项目抓在手,坐舟等待鱼上钩;长线放出抓机遇,不钓大鱼不罢休”的机会主义思想。这些人不认章法认好处,不看资质看人情,为了捞取不义之财,不惜违规搞变通,违法谋私利,其结果就造成了中标的施工单位低价中标,为了能保本经营或减少亏损,无奈之举,只有以次充好,降低采购成本。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我所说的是“有效”,因为不管是哪一级的采购,从规章到制度,无不是一应俱全,但在执行上却大打折扣。采购人员与供货商狼狈为奸、串通一气,各级的纪检监察机构也都是形同虚设,使得采购人员在“无效”的监督下从事着“有效”的劳动;同时,个别的企业高管为了拉关系走后门,向采购人员授意或指定产品,而通常这种情况下高管与采购人员都从中渔利,那最后坑害的还是国家。

  建筑材料质量是保证建筑工程总体质量的基础和关键因素,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材料的使用量逐渐加大,新型材料及其使用方法和检验标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作为工程建设的各方主体,既要严格执行国家以及地方现行的建筑材料质量控制标准,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观念,确保工程质量。(徐晓颖)

【相关阅读】

ppp专题

管理案例

中交一航局:世界级跨海大桥岛隧墩施工建设

中交一航局:世界级跨海大桥岛隧墩施工建设中的技术创新管理

中交一航局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墩工程实践中,立足工程项目实际,整合企业内外部优势资源,打造适应项目特点的行业技术研发平台,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成功攻克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墩施工的关键技术工艺难题,研发和创造了一批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跨海通道施工技术

 

专题策划

资质管理改革大家谈

资质管理改革大家谈

近年,现行资质管理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资质标准的不合理之处逐渐显现,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为此,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交流了资质管理运行的现状,提出资质标准修订的相关建议。

建设网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管理案例 | 会议活动 | 施工企业管理杂志 | 我要投稿

版权所有:北京华信捷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邮编:100070电话:010-68520349传真:010-68570772E-mail:sgqygl@chinacem.com.cn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072号 京ICP备09092133号-1

返回顶部 返回建设网首页 投稿 用户反馈